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荀况(荀子)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42
转发:0
评论:0
荀况(荀子),荀况(公元前313――238年)尊称荀子,赵国人,故里在今山西安泽一带。他荀况批


荀况(公元前313――238年)尊称荀子,赵国人,故里在今山西安泽一带。他荀况批判地继承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是战国末叶儒学派中具有和孟子同等地位的一位大师,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弟子,他著书立说的《荀子》共三十二篇,流传至今。

  游学齐国

  荀子五十岁的时候,曾去齐国游学。

  齐宣王在都城(今山东临淄)稷门(西门)之下设立了一个稷下学宫,招天下著名学士来齐国,居稷下,著书议论,食大夫禄,号称列大夫。齐泯王时,稷下学士更盛,多至数万人,使这里成为当时文化学术的中心。荀子游学至此,适值齐泯王晚年,齐国行将灭亡,列大夫纷纷离齐散去。当时,荀子已经看到大统一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提出了统一天下的主张。他曾向齐国的宰相建议改革齐国的政治,说:立国不能单凭权势。以前的暴君如夏桀、殷纣,都有权势,只是因为不能取得民心和士心,所以不久就灭亡;商汤王、周武王能得民心士心,虽然国土不过数百里,兵士不过四、五万,但最终统一天下。这里的关键在于:一个政权不仅要有胜人的“势”,而且还要有胜人的“道”。什么是胜人之“道”?即是为君主宰相的人,必须能客观地辨别是非,分别贤与不贤,不能只为自己打算,要一切诉诸公正道义。他的这些意见没被采纳,于是离开齐国,南游到了楚国。到了齐襄王的时候,稷下学士复盛,荀子重返稷下。由于他学问博通,在列大夫中被尊称为卿,并三次担任祭酒(学宫领袖)。

  游说各国 未得其志

  后来荀子遭谗又到楚国,应楚国春申君的邀请,做了楚国的兰陵令。他在这期间又遭谗,就离楚回赵,在赵孝成王前同赵国的临武君议论兵法。他主张:武力必须与人民结合。只有善于和人民结合的人,才善于用兵。凡是用变诈为战术的,无不失败。这时他年纪已经很大了,但是仍未放弃他那礼义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他把希望寄托在当时变法图强的秦国,并打破“儒者不入秦”的旧例,前往访问。在秦国,他见过秦昭王与秦相范睢,在他们面前颂扬秦国的改革,陈述自己的政治见解。他指出:秦国社会政治极可称赞,但是这样的社会还不是理想的社会。主要原因是国家不容纳有才学的人。有才学的人,虽然两手空空,一旦国家重用,他们坚持正义,使邪淫者不敢作乱。可是由于秦国不重视儒者,没能见用,荀子又从秦国归赵,又至楚为兰陵令。公元前二三八年,春申君死,荀子失官家居,过着著书和讲学的生活,著书数万言,一直到死。死后葬于兰陵。

  思想主张

  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是中国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代。荀子的思想反映了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体现了统一的封建政权即将形成、割据的局面即将结束这一历史时代的特点。荀子的宇宙观是唯物主义的,认为自然界(包括天地)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天论》中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和人类社会的治乱无关,“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同时又指出,人类对于自然界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改变自然,给人类造福。荀子提出了光辉的“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在制天、用天的思想基础上,特别强调人的创造能力,强调人对自然界作斗争的重要意义,正确地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

  荀子所探讨的学问十分广泛,自哲学、政治、经济以至于文学,他都注意研究,对于他以前和同时的学派,百家诸子几乎没有不加以深刻批判的,就是儒家各派也包括在内。荀子在批判地总结诸子思想中把古代唯物主义推向了高峰,也正是在这一批判中,使他终于成为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反对“天”(上帝)、“命”、“鬼神”的传统说教,认为“气”和“阴阳之变”是宇宙万物的根源,他强调人类认识自然和征服自然的积极能动作用。这在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末期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进取精神。

  在社会政治思想上,荀子基本上是一位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同时又是有法家思想的政治家。他主张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是对立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人为)也”,从这一论点出发,他认为人性本来不包括象尊君、孝亲、守法、循礼等所谓“善”的品质,人性只是“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等,这样的人性与封建的礼义相违背。他认为人的道德观念是后天学习得来的,圣人也是学习而成的。就反对孟子的先天道德论来说,这种性恶论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但是它只把人看作个体的、生物学的人,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至于他强调运用道德和法律的力量促使人们由“恶”改“善”,则显然是为巩固新兴的封建秩序服务的。荀子把人制胜天地万物的原因归于“合群”,同时把“群”所以能“合”的原因归于合理分配生产物。怎样才算合理分配生产物呢?在他看来,贵贱有等级,长幼有差别,贵者长者理应多分,贱者幼者理应少分,这是不容置辩的真理,也就是所谓的礼或者礼义。他认为,制礼的是圣人,行礼的是王公、大夫、士,所以天子至尊至贵,应得最高的享受,握最大的权利;自天子到士按礼分禄是合理的;众庶百姓不知礼,必须用刑法来制服,使之出力生产,供养长上,也是合理的。他把封建等级制度看作与人类同时并存的永恒真理,把制礼行礼的国君、大夫、士看作养活众庶百姓的人,说礼的定义就是“养”(“礼者养也”)。他的封建专制主义学说,就是在这个治人者养人的观点上建立起来的。

  荀子提出的专制主义学说,在当时是适合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的。可是他否认命运,不敬天地,不信鬼神,不法,轻视仁义,人本性恶诸说,对封建统治阶级并不适用。因为统治阶级要用命运、天地、鬼神来愚弄人民,的地位,要利用、仁义、性善来文饰自己的统治。他们喜欢王霸杂用的统治术,而不愿赤裸裸地用刑法来实行专制主义。这样在形式上合用的还是孔孟的传统儒学,而荀子的儒学却受到统治阶级的压抑。

  荀子的书,两千多年来一直流传不广。唐代杨琼在作《荀子注》时慨叹说:“《孟子》有赵氏章句,汉代亦尝立博士,传习不绝……,独《荀子》未有注解,亦复编简烂脱……千载而未光焉。”(《荀子注》序)。

  荀子不仅是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荀子》一书,除了少数出自他的门人手笔外,大部分是他亲自著述。这部书集中地表现了他的思想,也代表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的文章长于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而且多用排比,气魄雄浑。他的《赋篇》,正式开创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适于演唱,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荀况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位于今山东兰陵县)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世系《元和姓纂》载“晋有荀林父生庚裔荀况”,而关于春秋时期荀氏的记载见于(桓王)十三年(公元前678年)“晋曲沃灭荀,以其地赐大夫原氏黯,是为荀叔”。《左传》僖公九年《传》正有“荀息”亦称“荀叔”之文,所以原氏黯即为荀息,被封荀国故地以地为姓。荀氏的传承为荀息生逝敖,逝敖生荀林父,荀林父曾为晋国中行将,故后裔别为中行氏,林父生荀庚,庚生荀...
· 荀况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后避汉宣帝讳,改称孙卿。战国时期赵国猗氏(今山西新绛)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生平《史记?荀卿列传》记录了他的生平。荀子于五十年始来游学于齐,至襄王时代“最为老师”,“三为祭酒”。后来被逸而适楚,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家居兰陵,在此期间,他曾入秦,称秦国“治之至也”。又到过赵国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面前。最后老死于楚国。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亦因为他的两名弟子为法家代表人物,使历代有部分学者怀疑荀子是否属于儒家学者,荀子也因其弟子而在中国历史上受到许多学者猛烈抨击。著作《荀子》(唐代杨倞为其作注,因为荀子受历代学者的抨击,其注者不多。直至清代考据学兴盛,注释校订者才增加。现代研究荀子的学者也较...
· 荀况行年新考
摘要: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而不是“年十五”,时间是在齐王末年;荀子曾三次来到齐国;荀子来齐国前曾游于燕;荀子游秦当在公元前265年前,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前262年。关键词:荀况;行年;稷下荀况是战国末年儒学大师,对他的生平活动前人多有考订,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与此相关,在荀子是否曾游于燕,来齐国的次数等一系列问题上也产生不同看法。近些年郭店楚简的出土,引起学者对荀子与思孟及稷下学宫关系的浓厚兴趣,为澄清分歧,有必要对荀子的行年重新进行考辨。(一)荀子始游于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荀子首次来齐国时的时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争论起因于文献中的两处不同记载。《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于处,时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
· 荀况行年新考
摘要: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而不是“年十五”,时间是在齐王末年;荀子曾三次来到齐国;荀子来齐国前曾游于燕;荀子游秦当在公元前265年前,而不是传统上所说的前262年。关键词:荀况;行年;稷下荀况是战国末年儒学大师,对他的生平活动前人多有考订,但一直存在较大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荀况首次游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与此相关,在荀子是否曾游于燕,来齐国的次数等一系列问题上也产生不同看法。近些年郭店楚简的出土,引起学者对荀子与思孟及稷下学宫关系的浓厚兴趣,为澄清分歧,有必要对荀子的行年重新进行考辨。(一)荀子始游于齐是在“年五十”还是“年十五”荀子首次来齐国时的时间,是学术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争论起因于文献中的两处不同记载。《史记・孟轲荀卿列传》:“年五十始来游学于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于处,时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
· 荀子
风格特色《荀子》长于说理,文章多长篇大论,发挥尽致,讲究逻辑和结构的形式美,多用排比,而且声调铿锵。内容“重质尚用”,紧密结合文学和政治;词藻丰富,比喻层出不穷。目录《荀子》各篇名目:劝学篇第一修身篇第二不苟篇第三荣辱篇第四非相篇第五非十二子第六仲尼篇第七儒效篇第八王制篇第九富国篇第十王霸篇第十一君道篇第十二臣道篇第十三致士篇第十四议兵篇第十五强国篇第十六天论篇第十七正论篇第十八礼论篇第十九乐论篇第二十解蔽篇第二一正名篇第二二性恶篇第二三君子篇第二四成相篇第二五赋篇第二六大略篇第二七宥坐篇第二八子道篇第二九法行篇第三十哀公篇第三一尧问篇第三二(其中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六篇,或系门人弟子所记)注疏《荀子集解》--清道光王先谦撰。负面评价清末学者谭嗣同,在他的《仁学》中这样评价荀子“(中国)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尽管这是对荀子的攻击,但是从一方面体现出荀子在中国思想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