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西汉“司马迁父子”与泰山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5
转发:0
评论:0
西汉“司马迁父子”与泰山,武帝元封年(公元前10年)。他是西汉著名的史官,终身搜集历史资料,准备著述,
  武帝元封年(公元前10年)。他是西汉著名的史官,终身搜集历史资料,准备著述,因病,赍志以没。弥留之际,嘱咐司马迁完成他的事业。他的才述,我们只在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见一篇《论六家之要旨》。在这篇论文中,司马谈依次对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道家进行评论。按照他自己的认识,评论六家的优劣。虽然对前前五家成功与不足并提,但显然看重道家。司马谈认为,道家能体察万物之情,能为万物之主,能适应时代改变的要求,能符合客观万物的实际。这种观点,和西汉初年崇尚黄老学说的社会风气是相一致的。 

  司马迁,字子长,约生于公元前145年,或公元前135年,卒年不详,是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十岁诵古文,二匀以后游历长江淮河流域,到过浙江、湖南、江西、江苏、河南、山东、四、川、云南等地。他秉承父志,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史记》在我国史学史上享有极重要的地位:一、从性质上说,是我国第一部通史;二、从体制上说,它又首创我国纪传体格式,成为后世历史学家的典法;三、从思想上,

  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伟目标,抓住了历史学的本质;四、从态度上说,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信史原则,比较客观地叙述历史过程和人物事迹,为后世保存了极为宏富的资料;五、叙事具体而微,常采口语入文,真实生动形象,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司马迁一生中的另一重要事件是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汉武帝盛怒之下,要处以极刑。汉代规定,腐刑可以代替死刑,重金可以赎死罪,司马迁家贫无重金可以自赎,只好以腐刑代替死刑。司马迁受腐刑后,精神上十分差,每天恍恍忽忽,展转思虚,在家则空虚烦闷,出门则神志迷忽而不知所往。每想到受宫刑的耻辱,则一身冷汗,沾显衣衫。受腐刑之后,他只能充当宦官,作皇帝的弄臣,边隐居深山的愿望也无法实现。他只能与世欲小人随波逐流,相与俯仰,在黑暗与痛苦中打发时光。但他终于基本上完成了《史记》的写作,完成了父子两代人宏愿,在中国史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司马迁父子和泰山的关系,还得从《史记》的《封禅书》说起。

  《封禅书》是专门记载帝王祭祀地山川神灵的。司马迁父子生活在西汉上半叶,不能不受当时神鬼迷信思想的影响,提出了“究天人之际”的口号,这个口号固然包含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哲学命题,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宣扬天人感应说,以为天时的和顺与灾异,不是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反映,而是与人世的治乱兴衰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尽管这些思想是遏制帝王的胡作非为上起过一些微薄的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唯心主义的错误思想,历史上常常有些怪现象:痛苦的行动带来欢乐的后果,错误的行为会赞成杰出的现实,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成千万万的人或痛苦不堪,或死于非命,不啻是一场灾难,但遗留下的长城,不仅是民族英雄气概的象征,而且也是龙伟壮丽的珍品,致使无数人为它的存在而倾倒折腰。以祭祀天地神灵为手段,而千成功于天的泰山封禅,无疑是一种迷信的狂热,但却使人们充分地体认了泰山的自然美,从泰山的巍峨瑰丽中吸取了努力奋进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读《封禅书》时应该想到的。

  《封禅书》一开始便说:自古接受天帝之合而为人间帝王的,没有不愿意上泰山举行封禅仪式的。只有没有任何祥瑞征兆而去封禅的,而没有亲眼目睹祥瑞征兆出现而不去泰山封禅的,只是有的人虽然开帝之命为帝王,但没有治理天下业绩,所以,迟管到了梁父山想封禅,但他的首先不配;有的帝王有治世之功,道德高尚可以封禅,但他又政事繁忙,无暇去泰山封禅,因此,去泰山封禅的事迹是比较罕见的。古书上说:“三年不讲究礼仪,那么,礼仪一定废毁;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就会被破坏。”因此,每当天下太平,封禅就可以进行;每当当天下衰乱,封禅就应该停止(近世衰乱,封禅仪式很少举行);往远处说,大概有一千年了,往近处说,大概也有数百年了,所以,关于封禅的具体仪礼制度已经堙没无闻,无法详细地记载叙述。

  往下,司马迁从传说中的帝舜每年二月巡狩至岱宗(即泰山)举行祭祀活动,视察东方诸候开始,作为封禅的依据,并追述舜以前以后的封禅情形,还特别叙述了汉武帝封禅泰山的经过。《封禅书》给后世帝王封禅泰山以历史的、理论的启迪,把历代帝王引到泰山来,司马迁是起了积极作用的。

  由《封禅书》,可知司马迁父子对泰山的深情。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作为史官的司马谈应随从来泰山。按照古代制度,史官就是皇帝的重要随从,左史记帝王的言论,右史记帝王的行动,这二者构成封建王朝政治生活史实的内容。十分不幸的是,司马谈因事留在洛阳,不能东行参与封禅大典,终至忧愤成疾,卧床不起。恰好这时候,司马迁外游归来,和父亲相见。于是司马谈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史官。远祖还有大功于夏代,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承续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所希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况且,所谓孝道,最低的是侍奉父母,中等的于君王,最高的是立身创业,因为立身企业可以扬名于后世,使父母光荣显耀,这是孝道中最大的。……

  司马谈以不能随汉武帝上泰山为终身憾事,感叹备至,伤怀备至。这固然有显耀自身的因素在内,但对泰山封禅的重视和深情,亦溢于言表,跃然纸上。

  司马迁曾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史记・太史公自序》说,他曾北边到了山东的汶水、泗水,讲求学业于齐鲁之地,欣赏了孔子遗留下来的风范,参加过邹县(山东省邹县)、峄山(在今山东省邹县境内)的推选荐举人才的活动,曾在鄱(古地名,音Pi,地在今山东省南部)、薛(今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遭受过困难。邹县、峄山、曲阜均距泰山不远,司马迁又喜爱访求名山大川和历史胜地,然而,《太史公自序》却只字未提泰山,令人遗憾。其次,司马迁任太史令是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因李陵事下狱,受腐刑,当在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或三年,这期间,汉武帝有三次泰山封禅活动,司马迁是否有以太史令的身分随汉武帝至泰山?检索《史记》中的《封禅书》、《武帝本纪》、《太史公自序》,《汉书》中的《武帝本纪》、《郊祀志》、《司马迁本传》皆不载,亦令人遗憾。但是,司马迁确实到过泰山,《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我到齐国(今山东省北部),从泰山到琅琊(今山东省诸城县),北至大海边,方圆两千里内土地肥沃,老百姓性格开朗豁达……”。遗憾的是仅此数语,未见有更细致的记述。此外,司马迁从历史和社会思想史的角度十分重视泰山,对后人影响甚大。他在《报任安书》中,把泰山融入名山,对后人影响甚大。他在《报任安书》中,把泰山融入名句,成为所有志士仁人的座右铭:“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永远是一个庄严凝重的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李白与泰山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人。少年时期在四川绵州(今江油县)度过,二十五岁出川,漫游了大半个中国,其间曾分别在湖北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和山东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居住。李白一生从未参加唐代的考试,但为了谋求政治出路,他曾两入长安。由于种种原因,两次都未被任命实质性的职位,在长安目睹玄宗统治集团政治黑暗、生活腐败,他发出了“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的感叹。他的“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的愿望无法实现,故而有“大道如青天,我独不能出”之叹,晚年,他参与了永王李幕府,事败被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正安县西北),中途遇赦,寄寓当涂(今安徽省县名),贫病交加,落寞而死。李白的诗,如天马行空,有不可羁勒之势。他不讲究雕章琢句,唯以气势取胜。他在诗中,常用幻想、夸张等非现实的手段,来反映他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的情绪和思想,是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诗人。李白于开无二十...
· 西汉陆贾:与儿子签订《父子养老协议》
陆贾,就是那个被刘邦当面呵斥“老子马上得天下安用《诗》《书》”的陆贾。口才非常好,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政治外交家。刘邦平定天下,做了皇帝。河北真定人赵佗率兵征服了南越,山高皇帝远,他在那儿自个儿称了王。刘邦这时不太想再用兵,可派谁去说服赵佗归顺大汉呢?最后选中了陆贾。
· 穆桂英故事与泰山
如果说杨六郎与泰山的联系是基于历史因素,而穆桂英形象的出现则更多是源于泰山的民间文化。关于穆桂英形象的由来,前辈史家曾做过细密的考证,如卫聚贤先生《杨家将及其考证》、汤开建先生《穆桂英原型出于党项考》(分载《杨家将研究・历史卷》页75、300―306,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及常征先生《杨家将史事考》等,均认为穆桂英人物原型出自鲜卑慕容氏,“穆桂英即为慕容之音转”,“戏曲小说演杨宗保打穆柯砦的故事,或即因播州的杨文广打穆獠的老鹰砦而形成的”(《杨家将史事考》页279)。不过,戏曲小说中的穆桂英与穆柯寨,既不在西北党项慕容部族,也不在西南穆獠(即仫佬族)族群,而分明是在山东――穆桂英与穆柯寨故事初见于万历刊《杨家将演义》:“却说木阁寨中,号定天王,名木羽,有一女名木金花,又名木桂英……。”后来木桂英演变为穆桂英,木阁寨演变为穆柯寨。关于此穆柯寨的所在,罗奋删定本《杨家将演义》(上海文化出版社...
· 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迁
[司马迁像]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
· 西汉二司马、司马相如、司马迁文章西汉两司马
西汉二司马是指西汉的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两人在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对后代很有影响力,流传千古。后人有“文章西汉两司马”之称。司马相如,字长卿,四川成都人,汉时文学家。司马相如善鼓琴,其所用琴名为“绿绮”,是传说中最优秀的琴之一。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辞赋家。景帝时以赀为郎,任武骑常侍,因非其所好,辞职入梁。与枚乘、邹阳等游,作《子虚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