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曹操非凡的用人智慧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58
转发:0
评论:0
曹操非凡的用人智慧,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曹操发迹稍迟,因而其声望、实力在初始阶段远不如袁绍、袁



  在群雄逐鹿的东汉末年,曹操发迹稍迟,因而其声望、实力在初始阶段远不如袁绍、袁术、刘表、公孙y等,但最后的赢家却归属曹操,究其原因,曹操用人智慧之超迈群伦,实堪玩味。 

  早在铲除宦官、匡扶汉室的政争中,具有强烈政治野心的袁绍与曹操曾经一起讨论时局。袁绍的打算是,“若事不辑”,“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曹操则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简简单单一句话,看似没有实际内容,却道出了曹操不世出的政治谋略――把人才问题看做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问题。而后来的许许多多事例都证明,曹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始终把网罗人才当做比攻城略地更重要的根本之图,唯才是举,“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也正因为这样,在曹操麾下聚集了汉魏间最庞大最优秀的一支人才队伍,文有华歆、王朗、王粲、阮r、陈琳等,谋有荀、郭嘉、毛d、荀攸、贾诩、许攸、程昱等,武有徐晃、张A、诸夏、诸曹等,而曹操正是靠这样一支队伍,战胜对手、“克成洪业”。

  在这一高超的总体战略之下,曹操的用人智慧还有以下几点可说。 

  求才若渴,唯才是举。在互相攻伐、争夺政权的进程中,曹操为罗致人才,共发布过三次求贤令,这是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没有做过的。第一次是建安十五年(210年),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第二次是建安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次是建安二十二年,令曰:“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阵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网罗人才自然不能靠一纸榜文就能解决,但这三道求贤令显然也不是在,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态真是跃然纸上,让人心动。事实亦复如此。只要有高人来归,曹操就情不自禁,喜形于色。如初平二年(191年),荀弃绍投操,被操赞为“吾之子房”;又如建安五年,许攸弃绍投操,喜得曹操“闻攸来,跣出迎之,抚掌笑曰:‘子远,卿来,吾事济已!’” 

  集众智,用众力,不搞。汉魏之际,就用人本领而言,实无人能出曹操之右。在专制社会,最怕那些昏君权臣拒谏,搞,堵死群臣建言之路。曹操对此显然有所认识,因而在建安十一年曾发出一道《求言令》,旨在敞开言路,鼓励大家建言献策。开明的曹操自己不搞,也坚决反对僚属的“面从”。而事实也证明,曹操从汉末群雄中胜出,决不是靠搞,而是靠广泛采纳诸多谋臣的建议,其中如荀、郭嘉、荀攸、贾诩、许攸等在关键时刻,都提出过重要建议,贡献尤著。而每当战胜克捷、论功行赏时,曹操对于麾下多谋善断、积极建言献策的荀、郭嘉等谋臣也没有忘记,而是一再突出“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并给予重奖。

  用人重大局、讲团结。建安元年,刘备为吕布所败,前来投奔曹操。曹的谋士程昱说:“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如果从把政治上的重要对手消灭于萌芽状态这一角度考虑,程的想法不无道理。但曹另有一番考虑,他说:“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在汉室陵夷、群雄初起之时,曹操的这一人才大局观明显要高人一筹。用人重大局,必然要讲团结。作为许下政治集团的核心,曹操常能做到以己度人,且赏功罚过非常严明,这对稳定军心、巩固内部队伍而言,其作用不言而喻。如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发现袁绍军中文书有若干是“许下及军中人书”,这一发现肯定令他震惊不小,如果处理不当,也必定埋下内乱的种子。但曹操在震惊之余,非常冷静也非常果断地决定“焚之”,并说:“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乎?”这一句话,就给那些有问题的同伙吃了定心丸,也把团结问题解决了。 

  用人不拘一格,亲仇不避。用亲不必说,用仇用降很值得一提。兹以张绣为例,张于建安二年降曹,寻悔、复叛,一度把曹军打得大败,曹操本人也为流矢所中,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于此役。这可谓血海深仇,任谁也难咽下这口气。但到了建安四年,袁绍不听谋士田丰、沮授等劝阻,率众十余万南向许昌、准备一举灭曹之时,为袁绍卖命的张绣却在官渡大战前夕,复弃绍而降操。曹操居然能像没事人一样,不计前嫌,不仅允降,而且还对张绣加官进爵,封为列侯。这种用人雅量真正难得,充分反映了曹操非凡的政治家气度。又如建安九年,曹操在攻破绍军大本营邺城之后,“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古之史家有的颇不以曹操此举为然,“尽哀于逆臣之冢,加恩于饕餮之室,为政之道,于斯踬矣。”从儒家道德角度看,这种批评当然不无道理,但曹操是政治家,不是道学家,他旨在通过这一形式,向时人表明自己在把对手打败后,仍存一份英雄相惜的恻隐之心。这对于那些一直在与他作对的对手而言,正好起到一种心灵感化与心理威慑作用,同时也衬托出曹操的政治家气度。因而,此举恰恰映衬出曹操对网罗人才问题的思考苦心孤诣,非凡夫俗子所能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魏武大帝的用人之道,曹操是如何用人的?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群雄并起,他们之间相互勾结,又相互竞争,不断发动战争。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后,逃回了老家,招兵,不断的击败一个又一个的对手,很快统一的了北方。曹操能够成为当时各路诸侯中最强的一个,和他在政治上采用“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分不开的,更为重要的是他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驾驭各种人才。说三国是一场人才大战一点也不为过,那么曹魏用人之道又有哪些可以给我们借鉴的呢?首先,曹操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曹操集团中,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官,或者是从敌方阵营来的各种人才,曹操都可以很好的运用他们。在武将方面,张辽、许诸、张颌、高览等等一些名将,都是从敌方阵营招降过来的,他们为曹操冲锋陷阵,攻营拔寨,立下了很多汗马功劳。同时曹操也大胆的任用很多当时的谋士,像贾诩、郭嘉、荀彧、许攸等等听取他们的建议,运用他们的计谋。当时曹操的阵营中的第一谋臣郭嘉,就是从袁绍阵营中来的,当他发现袁绍不能成就大事,...
· 不用君子用小人——曹操的用人之道
说起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大家都会想起明朝的锦衣卫及东西内厂。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组织到朱棣的发扬光大,纵观276年的明朝统治史也是特务组织的最猖獗、社会最黑暗的发展史。然而,读过《三国志》的人,不难发现,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成熟的特务政治体系了。三国时期是个乱世,群雄揭竿而起,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社会秩序、道德秩序,有武器就是草头王。当时在曹操的阵营里,人才来自各个方面,有投降过去的,也有各种背景的社会势力的代表,可谓是龙蛇混杂。再者,曹操疑心重,对谁都不放心。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阵营里各路人马的力量,同时又能对他们进行有力的约束呢?又能让曹操用起来放心呢?“校事”就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东、西厂的特务机构。也就是曹操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监察制度,以特务政治的方式达到全面控制局面的目的。《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有记载:“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使察群下...
· 望梅止渴的典故巧用人心的曹操
领兵打仗,曹操也不是没有经历过将士疲乏困顿、士气低落的情况。此时的曹操,想必也是精力不济。但是作为一军统帅,能保持头脑灵活、随机应变,从而想方设法鼓舞士气、振奋人心,对他的成功可以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适逢夏天,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亥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既然附近没有水源,将士们的饮水问题自然不能得到解决。虽然渴热难耐可以理解,但是任由这样下去,不仅解决不了问题,万一被敌人发现自己的企图,反过...
· 揭秘:汉高祖刘邦成功“逆袭”的用人智慧是什么?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皇帝中,刘邦是一个十分特殊的人物。他出身微贱,不喜欢读书,开始“创业”时年岁也偏大,与他的劲敌、对手和其他天下豪杰相比,实在没有太多的优势,甚至还有很多缺点,如好酒及色、慢而侮人、不修文学等,但他最终却战胜群雄。刘邦的成功“逆袭”,可从他过人的用人智慧上窥见端倪。把最优秀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初三,55岁的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基大典,定国号为汉,拉开大汉四百年基业的大幕。这年五月,刘邦在洛阳的南宫开庆功宴,宴席上,他和众人总结楚汉战争胜败的经验教训。王陵等人说,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就是因为刘邦能与大家同甘苦,共患难,而项羽却自私自利。刘邦说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有说到点子上。他总结了自己取胜的原因: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刘邦不仅“自知”,而且“知人”。刘邦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张良、萧何、韩信,都堪称人中龙凤,...
· 曹操的用人独特方式——不用君子偏爱小人
说起历朝历代的特务机构,大家都会想起明朝的锦衣卫及东西内厂。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秘密刺探组织到朱棣的发扬光大,纵观276年的明朝统治史也是特务组织的最猖獗、社会最黑暗的发展史。然而,读过《三国志》的人,不难发现,早在三国时期,曹操就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成熟的特务政治体系了。三国时期是个乱世,群雄揭竿而起,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社会秩序、道德秩序,有武器就是草头王。当时在曹操的阵营里,人才来自各个方面,有投降过去的,也有各种背景的社会势力的代表,可谓是龙蛇混杂。再者,曹操疑心重,对谁都不放心。网络配图怎么样才能充分发挥阵营里各路人马的力量,同时又能对他们进行有力的约束呢?又能让曹操用起来放心呢?“校事”就在这种情况下孕育而生——一个类似于明朝锦衣卫、东、西厂的特务机构。也就是曹操建立起一套独特的监察制度,以特务政治的方式达到全面控制局面的目的。《三国志•魏书•高柔传》有记载:“时置校事卢洪、赵达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