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皇武则天首创 延续千余年的中国武举制度
唐朝女皇武则天首创延续千余年的中国武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网罗民间人才,首先创立了选拔文官的科举制度。到了后来
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网罗民间人才,首先创立了选拔文官的科举制度。到了后来,为了充实军队方面的人才,又创立了武举制度。这两种制度给当时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进入官场的竞争机会,同时也为维护王朝统治发挥了很大作用,所以它们一直延续到清朝灭亡才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首创武举制度的武则天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显然易见,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提议,可惜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只是说说罢了,否则将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崇祯四年,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能运百斤大刀者只有王来聘、徐彦琦两人,发榜后徐彦琦榜上无名,议论腾起。当时正“锐意重武”的崇祯帝认为有人作弊,将考官、监试御史等一大批官员下狱、撤职,令倪元路、方逢年等主持复试。复试后选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传胪赐宴。崇祯亲自调阅前三十名试卷,钦定一甲三人,王来聘居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授副总兵职。明代武举一直没有殿试,也没有设立一、二、三甲的区分和鼎甲名号。正式有武状元之设,王来聘是第一人。明代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所以,明代武举出人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明末名臣熊廷弼,他是一位难得的文武通材。《明史》本传说他“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据清人王应奎说,熊迁弼先中万历某科湖广武乡试第一名,后弃武就文,又中万历丁酉(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湖广乡试第一名,明年登进士。“于是榜其堂曰: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这在历史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清代情况大不相同。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清代武举一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武举人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无非笼络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为统治者效命。考试办法差不多与明代一样,分一、二、三场进行。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考文策论武经,称“内场”。
落第的武举人,雍正年间曾规定按路程远近发给回家路费,多则十两,少则四、五两。而大部分武举人,按规定可到兵部注册,由兵部依据个人成绩分三等授予武职,也可以到本省军营中效力。总之,只要有一个武举人资格,就算有了进身之机,同样也有逐步升迁的机会。
清代武举制度与大清帝国相始终。鸦片战争以后,频繁的战争中,早就显露出武举人材不能适应新的战争,光绪二十四年照例举行武举会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武举会试。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武举制度才终于被宣布废止。
中国历史上的武举制度创始于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0年)“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并确定在兵部主持下,每年为天下武士举行一次考试,考试合格者授予武职。一般认为,这就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武举”或“武科”的正式出台。自此以后,武举考试为大多数封建王朝所承袭,成为封建国家网罗武备人村的重要制度。
唐代武举偏重于技勇,重点是马上枪法,而整个制度还不够完备,只能说是武举的创制时期。宋代开始,武举被纳入整个科举体系之中,确定了三组考试的程序和外场考武艺、内场考策论兵书的考试办法,武举制度臻于规整。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首创武举制度的武则天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显然易见,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提议,可惜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只是说说罢了,否则将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崇祯四年,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能运百斤大刀者只有王来聘、徐彦琦两人,发榜后徐彦琦榜上无名,议论腾起。当时正“锐意重武”的崇祯帝认为有人作弊,将考官、监试御史等一大批官员下狱、撤职,令倪元路、方逢年等主持复试。复试后选取百人,依照文榜例,分三甲传胪赐宴。崇祯亲自调阅前三十名试卷,钦定一甲三人,王来聘居一甲第一名,也就是武状元,授副总兵职。明代武举一直没有殿试,也没有设立一、二、三甲的区分和鼎甲名号。正式有武状元之设,王来聘是第一人。明代武职多半由世荫承袭,加上由行伍起家者,武举只是个补充形式,所以,明代武举出人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明末名臣熊廷弼,他是一位难得的文武通材。《明史》本传说他“身长七尺,有胆知兵,善左右射。”据清人王应奎说,熊迁弼先中万历某科湖广武乡试第一名,后弃武就文,又中万历丁酉(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湖广乡试第一名,明年登进士。“于是榜其堂曰: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这在历史上的确是独一无二的事情。
清代情况大不相同。从制度上看,基本沿袭明末,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但重视程度大大超过明代。清代武官虽然仍以行伍出身为正途,科举次之,但科举出身者数量不断增大,在军中占有很大比例。加上国家大力提倡,制度日益严密,录取相对公正,因此,民间习武者对武举考试趋之若鹜。清代武举为国家提供了大批人材,其中产生了不少杰出人物。 清代武举一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
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堤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殿试的规格很高,一般由皇帝亲自主考。考试揭晓后,在太和殿唱名,西长安门外挂榜,并赐给武状元盔甲。然后由巡捕营护送武状元归第,炫耀恩荣。第二天,在兵部举行盛大的“会试宴”,又赏给武状元盔甲、腰刀等,赏给众进士银两等。清代科甲等级差别甚大,同样是武进士,一、二、三甲的等级和荣誉却大不相同。自然状元是出尽了风头的,登第后的三天内,可以披红挂彩,上街夸官,真所谓春风得意、风光十足了。
武举人
殿试以后,通常立即由兵部授予官职。清朝武举各级考试,通常每三年举行一次,每科录取人数也有定额。但常科以外,还时常增设所谓“恩科”,常额以外,也增加一点“恩额”。这类“恩科”、“恩额”都由皇帝直接掌握。无非笼络人心,吸收更多的武勇人士为统治者效命。考试办法差不多与明代一样,分一、二、三场进行。一、二场试了弓马技勇,称为“外场”;三场试考文策论武经,称“内场”。
落第的武举人,雍正年间曾规定按路程远近发给回家路费,多则十两,少则四、五两。而大部分武举人,按规定可到兵部注册,由兵部依据个人成绩分三等授予武职,也可以到本省军营中效力。总之,只要有一个武举人资格,就算有了进身之机,同样也有逐步升迁的机会。
清代武举制度与大清帝国相始终。鸦片战争以后,频繁的战争中,早就显露出武举人材不能适应新的战争,光绪二十四年照例举行武举会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武举会试。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武举制度才终于被宣布废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创于唐朝的武举制度,都考些什么?
唐代武举分为两种,一种是高宗时期的“制举”,专选军事将领;另一种是武则天时期开始的“贡举”,面向所有人选拔武士。虽然与文举比较,其重要性不及文举,武举出身的地位也不及文举的进士,但是也为习武之人能够入仕提供了一个跳板。那么,唐朝的武举考试,都要比试什么呢?1、射箭中国历代都很重视射箭。唐代也不例外。武制举要考“平射”,“筒射”,这两种射箭考试。射箭考试所用的靶子称为“长垛”,是一面9米直径的巨型布制靶子。靶子有五圈,中间一圈直径1.8米,第二圈直径3.6米,第三圈直径5.4米,第四圈直径7.2米,第五圈直径9米,射距约为157.5米。平射的要求是箭的弹道平直,抛物线不能太大。筒射比较特殊。所用的箭不过一尺长,合30厘米。这样的长度是不可能拉满弓的(三桂我身高1.75米,用的箭至少要80厘米)。因此要用到“筒”,即一条纵向从中间劈开的半片竹子,用绳子绑在右手手腕上,作为短箭发射时的轨道。武制...
· 武举制度的改革,不比科举简单
武举是以选拔军事人才为目的的科举考试制度。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置。应武举者,宋人习武图于每年十月由州府举选送至京师,十一月于尚书省兵部进行考试。武举考试的内容有长垛、骑射、步射、马枪、翘关(举重)、言语、材貌等。兵部考试合格者依其身份不同而有不同的待遇,或送吏部参加铨选,或授予散官。德宗时,曾一度停废;宪宗元和三年(808),又复置。宋承唐制,天圣七年(1029)置武举。武举在北宋、南宋两朝都曾实行。武举也分省试、殿试。一般是先试骑射,然后笔试策问,最后以对策的成绩决定录取与否,而以骑射弓马的成绩决定等级高低。宋朝初年,鉴于唐末五代武人专横割据之祸,宋太祖提出“宰相须用读书人”的尚文抑武主张。宋太祖赵匡胤是经陈桥兵变、登上皇位的。后又杯酒释兵权,将兵权牢牢抓在手中,他太知道把握军权的重要了。在他采用将武将养起来的办法后,怎么可能再招来一批呢?他宁肯充实加强皇家卫队,招募剽悍士兵来做...
·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最卓越的功绩就是推广这个制度的发展
古代历史上英雄人物辈出,武则天的故事大家听过吗?接下来小编跟大家讲讲她的丰功伟绩有哪些?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即位)、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在她身上充满着神秘而又传奇的色彩。后世对其褒贬不一。而这首诗《女皇》是对武则天生命历程的概述:“巾帼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绝古今。虽为妩媚入宫闱,却因智谋赎尼身。孤凤展翅腾龙位弱女挥手伏众臣。功过论争千秋去,无字碑上遍诗文。”下面,请和笔者共品一代女皇武则天波澜壮阔的一生。武则天,名武曌,山西文水县东人。为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正五品),但不久便将她冷落一边。武则天做了12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升,在唐太宗病重期间,武则天和唐太宗的儿子李治建立了感情。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死后,武则天和部分没有子女的嫔妃们一起入长安感业寺为尼,因为她与新皇...
· 八旗制度是谁首创八旗制度的作用是什么
满人靠着自己的八旗军,打败了明朝的军队,建立了自己的满清王朝。那么八旗制度是谁首创的呢?图片来源于网络说到八旗制度是谁首创,就不得不提清朝的“太祖”努尔哈赤。公元1559年努尔哈赤出生在,1626年驾崩,享年六十七岁,是中国长寿的皇帝之一。努尔哈赤戎马一生,成就很大。他统一了女真族,建立了后金,是女真族的可汗,也是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努尔哈赤出身贵族,其家庭是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的一个奴隶主。1583年,努尔哈赤全家被杀,只剩下了他一人。他立下报仇的誓言,一定要杀死尼堪外兰,在家人报仇雪恨。后来努尔哈赤遇到多人拥戴,于是开始起兵统一女真族。努尔哈赤戎马一生长达44年,历史上更是有许多人称他用兵如神,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军事将领。他善于使用军事谋略,他指挥军队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围城攻坚、里应外合、铁骑驰突、速战速决,使得他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这些八旗制度是谁首创的有什么关系?努尔...
· 中国第一位女皇与武则天的关系?
中国第一位女皇帝不是武则天而是他的闺蜜陈硕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位女皇帝吧。说起陈硕真这个人,大家或许不太了解。她呢,出身平民家庭,和武则天的名门望族大大不同,尝尽人间疾苦之后,痛定思痛,决定推翻这个唐王朝的统治,于是借助一些宗教势力,忽悠着黎民百姓揭竿而起,而陈硕真则自称文佳皇帝,和李治的整个大唐王朝对抗。不管历史承不承认,陈硕真都是先于武则天自称皇帝的女达人。话说太宗驾崩之后,武则天被安排到了感业寺,说是祈福,其实就是守寡。这个感业寺处在皇城之中,多是纨绔子弟来访,一日,有一尼姑被当地的不良青年拦截骚扰,一个同样为尼姑的人大打出手,赶走了那群青年。被骚扰的尼姑就是武则天,而出手相救的则是陈硕真。陈硕真早年曾深入佛道之地宣扬自己的主张,长安城的大小寺庙道场,基本上她都去过,这感业寺自然也不会例外。自那一次英雄救美之后,这陈硕真与武则天二人便多有往来,相聊甚欢,甚至有一段时间曾到了不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