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唐两位改革家的“生死搏斗”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3
转发:0
评论:0
中唐两位改革家的“生死搏斗”,刘晏8岁时,逢唐玄宗来泰山祭天。胆大的小童居然采取了一个破天荒的行动,径自前


  刘晏8岁时,逢唐玄宗来泰山祭天。胆大的小童居然采取了一个破天荒的行动,径自前往皇帝驻地,献上他所作的赋,请玄宗阅评。玄宗命宰相张说亲自面试这个孩子。张说考完刘晏之后汇报说:“真是国家之福!”玄宗当即“不拘一格”,任命刘晏为秘书正字。“神童”自此起家,一路从县令做到侍御史,再升州刺史、京兆尹,49岁升为宰相,负责全国经济工作。

  杨炎父亲去世时,他住在坟墓旁的草屋里守丧,长时间哭声不断,朝廷特地诏书表彰,杨炎成了全国的道德楷模。杨炎还和大历年间位高权重的宰相元载是老乡,又有血缘关系。元载对杨炎“亲重无比”,提拔他当了吏部侍郎,并望他将来接自己的班。

  安史之乱拦腰斩断了大唐黄金盛世。中原地区和北方在大乱中反复蹂躏,经济彻底摧毁。京城米价飙升到每斗1000文,通货膨胀率超过5000%。当时物资已经紧张到连皇宫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急得代宗坐立不安。幸亏江南未经战火,惟一的希望,就是以长江中下游的粮食接济京师。

  于是,唐朝恢复经济的命运,就寄托在漕运上了。宰相元载推荐不久前刚被罢免宰相职务的刘晏担此重任。代宗立即任命50岁的刘晏任御史大夫,兼掌管安徽、河南一带税赋、运输及粮储的最高经济负责人。

  刘晏受命危难,在解决漕运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的统筹全局的能力、周密精细的头脑和改革创新的才智。江淮的租赋、粮食、物资顺利运到京城,彻底解决了关中粮荒。

  刘晏的第二个贡献是改革盐法。刘晏之前是食盐政府专卖制。官产、官运、官销。但官商一体弊端太大,贪污腐败,效率奇低。刘晏改为民产、官收、商运、商销,即食盐由老百姓生产,但不得私卖,由政府统一收购,储存在盐场里,然后向商人批发,商人自由运往各地自行销售。这样,产、运、销三环节全部由私人进行,国家只从购销的差价中获得税收。

  由于他的措施适应市场需求,唐朝盐税从60万贯急剧上升到600多万贯,税收增加10倍,超过唐朝所有税收的一半。

  刘晏第三个政绩是成功地调控市场,保持供求平衡,既掌握了市场规律,也有效地保持物价稳定。在刘晏主持下,当时农产品市场大体实现了“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

  刘晏身居高位,可是他住的房子很小,没什么装修,家里也没有婢妾。当刘晏被诬陷致死,杨炎派人去他家登记家产预备抄家的时候,只有杂书两车,粮食几斗。满朝文武听说,不禁唏嘘叹息。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刘晏对当时混乱异常的赋税制度,并没有提出改革,这项工作是由杨炎完成的。

唐德宗

  杨炎在新皇帝上台之后翻身。779年(代宗大历十四年)5月,代宗去世,太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8月,杨炎被提拔为宰相。此时刘晏已升任尚书左仆射。杨炎出任宰相,刘晏提出辞职。德宗鉴于刘晏的能力及威望,竭力挽留。

  杨炎一上台,初试锋芒震动朝廷,他的矛头首先指向皇宫内库问题。

  原来,我国自西汉以来,就建立了国家经费与皇帝私人费用分开的制度。唐朝初年也是如此,国家财赋都归入国库―――左藏库保管,掌管国库的太府寺每季上报账目,由刑部下设的比部司进行核对,一点弊病也没有。但安史之乱中,把国家财赋运进皇宫里的大盈内库保存。皇帝觉得这样用钱很方便,也就没有再交出来。国家财赋变成了君主私产,政府主管部门无法计算库存,而太监在大盈内库当差混饭吃的却达到300人。

  杨炎对德宗说:“财富是国家根本,代宗时期出于权宜之计,让太监掌管,大臣谁也不知道库存虚实,怎么能研究利害并制定政策呢?请求陛下把国家的税赋交出来,仍归有关部门掌管。”刚上台的德宗颇想有一点作为,立即批准杨炎的奏请。如此敏感的问题,竟顺利解决。

  杨炎受到鼓舞,第二天再次上奏,提出“两税法”,以代替行之已久的“租庸调法”,这是牵涉千家万户的一件极重大的事。租庸调的特点是“以丁为本”,不问资产。安史之乱导致农民大规模死伤逃亡,人口减少了一半多。均田制破产,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杨炎的“两税法”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提出的。

  “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是,政府量出制入(过去量入为出);根据拥有多少土地,征收“地税”。“两税法”收税对象是资产,扩大了纳税范围,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政府税收。

  杨炎得势,想出一个阴招收拾刘晏。德宗的心理痛点,就是他当太子的时候差点被废掉。早先传说刘晏也参与了废太子的阴谋,但无实据。杨炎抓住这一点,就把刘晏贬为忠州刺史,还提拔了与刘晏不和的庾准当荆南节度使,成为刘晏的上司,并授意庾准给刘晏罗织罪名。庾准会意,上奏硬说刘晏在贬居地策划造反。780年7月8日,德宗命令66岁的刘晏自杀。这一下,全国震动。

  马上有一个名叫李正己的节度使带头,上书责问朝廷,为什么这样仓促地杀掉刘晏?刘晏的罪名是否经过仔细核实?李正己时任淄青节度使,实力强大,朝廷颇有点怕他。杨炎一看这个阵势,十分恐惧,立即派心腹到各地活动,对各地负责人说是德宗下决心要杀刘晏,杨某不过是执行命令而已。德宗听到这个消息大怒,觉得杨炎不忠。

  德宗立即提拔一个叫卢祀的奸人当宰相。调杨炎做尚书左仆射。卢祀查出杨炎利用宰相地位,曾迫使手下一个官员用高价买下自己的旧住宅,多拿房价。卢祀对德宗说,杨炎暗中是想当皇帝。卢祀这一番话,再次触动了德宗的痛点。德宗贬杨炎为崖州司马同正。杨炎还没有走到崖州,德宗的诏书就下来了,命55岁的杨炎自杀。这是781年10月的事。

  德宗一时起杀机干掉刘晏,紧接着又杀杨炎,为什么?他是以此平息众怒。两次杀掉大臣,理由都不充分。应该说,德宗才是罪孽更大的小人。德宗对于自己地位的稳固性,有着超乎常人想象的过敏反应。德宗的过敏,也是时代的产物。唐代最高领导人产生机制方面的缺陷,导致了君臣两方面的人格变异。正是专制的皇权,源源不绝地制造大批小人,连皇帝本人也概莫能外。历史这只大手,正是这样拨弄着人们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唐改革家凌准
中唐改革家凌准安史之乱后,唐室衰微,朝败,有识见的大臣欲挽狂澜于既倒,乃有王_、王叔文变法之举。但他们依靠的基础却是那个积病不起的顺宗李诵,即位才八个月就被逼禅让,以致改革迅速破产。二王论死,参与变法的八个骨干,全被贬逐到偏远恶州为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八司马事件”。我们富阳的凌准是八司马之一。凌准,字宗一,新登镇东山坞凌家畈人。系三国时东吴大将凌统之后。少有志节,读书为文,著有《后汉春秋》二十万占,草撰了《六经解围》及《人文集》等。弱冠之年,思谋建功立业,乃上书宰相以自荐。宰相召之属对,“日试万言”,遂擢为崇文馆校书郎。唐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部哗变,拥立太尉朱’挑为帝,国号“大秦”(后改为“汉”),德宗李适(ku6)仓惶出逃。那宁军奉命讨贼,凌准全力辅佐节度使韩游瑰谋画方略,建有战功。叛平后,加官大理评事御史,赐绯鱼袋,历迁节度判官、殿中侍御史等职。贞元十八年...
· 中唐官员:刘宴的生平简介
是中唐杰出的理财家。从760年任户部侍郎,充度支、筹钱、盐铁等使,到779年为止,他主管全国财政工作达20年之久,在盐政、漕运、赋税、铸币、平抑物价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经济改革。改革盐法唐前期盐税甚低,天宝、至德间,盐每斗10钱。乾元元年(758年),盐铁使第五琦对盐法进行改革,推行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专卖法,由政府垄断食盐的产销,使政府的盐利大增。不过由于在产盐地遍置盐院,致使盐吏猛增,扰民现象严重;加之政府垄断销售,经营不善,弊病亦多。大历时,刘宴主持盐政,对第五琦的盐法进行了改革,变民制官收官运官销为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由政府独占盐利到官商分利转化。又行常平盐法,派盐官运盐到边远地区存储,在食盐供应困难、价格上涨时以平盐出售,做到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刘宴主持财政初,"岁入钱六十万贯",到大历末增加到1200万贯,其中"盐利过半"。整顿漕运安史之乱后,唐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仰给...
· 中唐时期与回鹘的那些事
中唐肃代两帝曾出现过中兴中兴之治,下面,小编就和大家讲讲大唐中兴期间与回鹘的一些往事,一起来看看吧。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第三个儿子,母亲姓杨,最初杨妃跟李隆基同居,怀孕了,李隆基怕太平公主找他麻烦,就让人找来打胎药要把孩子打下来。结果刚熬好,天上下来一金甲天神,将碗打翻了。李隆基再熬一碗,又打翻了,再熬再打。李隆基一看,人才啊,就没再打,于是这个可怜孩子生了下来。李亨性仁孝,好学,玄宗尤爱之,遣贺知章、潘肃、吕向、皇甫彬等侍读左右。初名嗣升,开元十五年改名李浚,二十三年改名李_。开元二十六年立为皇太子。开元二十八年改名李绍。天宝三载,更名李亨。改这么多名字干嘛我就奇怪,谁让他改的。天宝十四年,安禄山造反,十五年唐玄宗往四川跑,走到马嵬驿,将士们诛杀杨国忠和杨贵妃,当地父老乡亲把队伍拦住,要求留下太子讨贼复国,李隆基答应了。其实马嵬驿之变就是李亨背后让人搞的,把他留下也是自导自演的一出戏,如果...
· 中唐女服之二
中唐女服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男子服饰幞头袍衫是唐朝男子的主要装束,至天宝年间,妇女也模仿穿着。先是在宫掖,多为宫女所穿着,后来传入民间,成为普通妇女所喜爱的服饰。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从当时画迹来看,妇女穿着男装,并不都戴幞头,也有挽各式发髻而单穿圆领袍衫的。本图为穿襦裙的贵妇及戴幞头、穿袍衫的侍女。
· 中唐女服之六
中唐女服穿窄袖短襦及袍衫的妇女。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在画中表现的十分具体。同时期的壁画、陶俑妇女形象也大多如此,连石窟寺里的菩萨也是这种形状,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情趣和社会风尚。由于身材丰硕,服装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