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孔子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88
转发:0
评论:0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孔子,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伦理道德等方面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

  孔子的生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

  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学习刻苦而又虚心。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

  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用他的意见。可是,他辛辛苦苦奔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鲁国。那时他已经68岁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面继续讲学,一面整理古书。据说,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秋》作了修订。孔子整理古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公元前479年,73岁的孔子死在鲁国。他死后第二年,鲁国国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孔庙后来成了历代帝王祭祖孔子的地方。

  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是一位大思想家。不过在当时,他的政治思想基本上是保守的。孔子所处的时代,奴隶社会正向封建社会转变,周王的势力越来越小,诸侯国的力量却越来越大。各诸侯国不听周王的命令,诸侯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孔子对这种现实很不满意,他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王朝。他比较喜欢西周的奴隶制度,要求人们按“周礼”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尊卑等级制度办事,这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空想。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特别强调“仁”,他说“仁”就是爱人。具体来说,“仁”就是孝悌和忠恕。孔子认为孝悌是家庭生活中最大的事,人应该对长辈孝(尊敬、服从),对平辈和下辈悌(友爱);忠恕是社会生活中最大的事,人应该对上级忠(忠诚),对同级和下级恕(宽恕)。孔子的“仁”还要求统治阶级互相亲爱、互相合作。同时,要求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剥削人民。

  可以看出,孔子很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这种“仁”的思想,实际上就是“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孔子重视人和现实生活。有一次马棚失火,孔子先问人烧伤没有,而没先问马的死活。孔子不太相信鬼神,认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要由人去做。

  孔子的这种开明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又是个大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奴隶社会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享受文化教育,孔子认为这样太不公平,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孔子创办私学,学生有贵族子弟,也有平民,据说他的学生有3000人,其中最优秀的有72人。孔子讲学的地方,有庭院、有卧室、有讲堂、有郊外,有时在旅途中的马车上就讲起学问来。他和学生们一起生活,勤勤恳恳地教育学生,得到学生的尊敬。

  孔子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他教育学生,只有通过艰苦的学习才能学到知识。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意思是连我这个老师也不是刚出生就有学问的人。他要求学生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是说不要不懂装懂。他提倡“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反复温习以前学的知识,才能获得新知识。他还用“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比喻,教育学生要虚心向别人学习。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因材施教”的主张,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记载在《论语》一书中,这些可贵的教育方法,对今天的教学还有一定的意义。

  孔子重视学问,但是看不起生产劳动,他反对学生耕田种菜,认为这些事是没有出息的,这是很不对的。

  孔子死后一百多年,孟子继承了他的思想和学说。孟子也像孔子一样,从事教育、广收学生,周游各个国家。后世把他们合称“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儒家思想,后来在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并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孔子因此也成为封建时代的大圣人,受到人们的崇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思想家-孔子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点、伦理道德等方面影响很大,在世界上也很有影响。孔子的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人们尊敬地称他为“孔夫子”、“夫子”。孔子出生在公元前551年当时鲁国(今中国东部山东曲阜)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3岁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他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理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孔子很喜欢读书,他认真地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学习刻苦而又虚心。他学习礼,就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他在齐国听到古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孔子50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得非常好,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老子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生平老子的籍贯是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鹿邑县境内仍有“老君台”遗址。曾经做周朝的守藏吏,管理周朝的国家藏书。据说孔子曾向他学习礼法。后西出函关,不知所终,幸被关令尹喜叫住,留下千言《道德经》才放行。主要成就老子的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虽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许多时代的局限。但是这部流传2000年的《道德经》,的确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有人曾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圣经是传教士主动翻译的,这部作品则是被许多民族欣赏而自行翻译的。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墨子
姓墨名翟。生卒不能肯定是哪年,大概是在公元前479~前381年以内春秋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其“天志”、“明鬼”学说,承袭殷周传统思想形式,但增入“非命”与“兼爱”等内容,反对儒家的“天命”和“爱有差等”说,以为“执有命”是“天下之大害”,力主“兼相爱,交相利”,不应有亲疏贵贱之别。处世奉行“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精神。其“非攻”思想,反映当时人民反对战争的意向,其“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为反对贵族“繁饰礼乐”和奢侈享乐生活。又重视生产,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上》),并提出“尚贤”、“尚同”等政治主张,以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必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乱则得治”。弟子众多,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教育目的,尤重艰苦实...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家-韩非子
韩非子(约前281年-前233年),生活于战国末期,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约前280-前233)是韩国的贵族,“喜刑名法术之学”,后世称他为韩非子。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弟子。当时韩国很弱,常受邻国的欺凌,他多次向韩王提出富强的计策,但未被韩王采纳。韩非写了《孤愤》《五蠹》等一系列文章,这些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公元前234年,韩非作为韩国的使臣来到秦国,上书秦王,劝其先伐赵而缓伐韩。李斯妒忌韩非的才能,与姚贾一道进谗加以陷害,韩非被迫服毒自杀。韩非注意研究历史,认为历史是不断发展进步的。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为新圣笑矣”。因此他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要根据今天的实际来制定政策。他的历史观,为当时地主阶级的了理论根据。韩非继承和总结了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
· 中国古代文化-哲学思想家-老子
老子(前57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道家学派创始人。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生平老子的籍贯是楚国苦县(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厉乡曲仁里,鹿邑县境内仍有"老君台"遗址。曾经做周朝的守藏吏,管理周朝的国家藏书。据说孔子曾向他学习礼法。后西出函关,不知所终,幸被关令尹喜叫住,留下千言《道德经》才放行。主要成就老子的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例如名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虽然他的作品中存在许多时代的局限。但是这部流传2000年的《道德经》,的确是跨时代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这部作品会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有人曾统计,道德经是仅次于基督教圣经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一部作品。圣经是传教士主动翻译的,这部作品则是被许多民族欣赏而自行翻译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