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名医-滑伯仁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3
转发:0
评论:0
中国古代名医-滑伯仁,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为元末明初著名的医家。约生于公元1304年,卒于公

  滑寿,字伯仁,晚号樱宁生。为元末明初著名的医家。约生于公元1304年,卒于公元1386年,享年83岁,死后葬于余姚黄山九枝松。

  滑寿祖籍襄城(今河南襄城),元初他祖父到江南一带作官,因而迁到仪真(今江苏仪征县)、余姚(今属浙江省),元朝时曾为乡举,后来对做官从政失去兴趣,转而攻读医籍。正好京口(今镇江)名医王居中旅居仪真,滑寿多次去拜访他,请教歧黄之术,王氏向他讲解了《难经》、《素问》,见他机敏好学,于是鼓励他学医,并赠送书籍给他阅读,滑寿乃拜王氏为师,对《内经》、《难经》作了深刻研究,深得要旨。他在学习过程中感到《素问》、《难经》中论述虽然详尽、深奥,但原书结构层次上有欠分明,文字亦有个别缺漏之处,于是询问王氏能否将原书内容加以分类注释,便于阅读理解,王居中表示支持,滑寿就根据读书的体会著述了《难经本义》、《读素问钞》等书。

  《难经本义》共分二卷,作者鉴于《难经》原书有文字缺漏、编次错乱的情况,而历代注本又不够理想,于是参考元以前《难经》注本及有关医籍诠注《难经》,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考订辨论。释义能融会诸论,结合个人见解予以发挥,在《难经》注本中影响较大。

  《读素问钞》共分三卷,书中选录了《素问》中的重要内容,分为脏象、经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刺、阴阳、标本、运气和荟萃十二类,并作了简要注释。明・汪机为本书作了续注。在汪氏《续素问钞自序》中指出:“予读滑伯仁氏所集《素问钞》,喜其删于繁芜,撮其枢要,且所编次,各以类从,秩然有序,非歧黄之学不能也。”

  滑寿还根据研习古书的心得和诊治病人的经验,撰写了《诊家枢要》。此书仅一卷,为脉学著作,开头论述脉象大旨及辨脉法,有很多独到的见解,接着阐析浮沉迟数等29种脉象及其主病,最后讲述妇人及小儿脉法。

  滑寿治学严谨,博览群书,并参会了张仲景、刘完素、李杲三家之说,贯通古今,医术大有长进,诊疗水平已远远超出其师,愈疴起痼,所治无不奇中,且医德高尚,不论贫富,一视同仁,有求立刻前往诊治,活人无数。因此在江浙一带负有盛名,凡有得大病的,以得到他断定生死的一句话才不会遗憾,人都称他为“神医”、“老仙”。
滑寿不仅精通内科疾病的诊治,而且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高洞阳为师,学习针灸,得以精通针术,曾经用针灸治疗难产等多种病证,对经络理论很有研究,著有《十四经发挥》,共三卷,考订腧穴六百五十七个,详加训释,有所发挥;并重视脉的分部及其与脏腑的关系;提升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重要性,提出任督二脉与十二经并称十四经学说。此书为滑寿一生中之代表作,翰林学士宋濂、姑苏西阊进士盛斯显等均为本书作序。

  滑寿还是诊治麻疹病的专家,在数十年的行医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著有《麻疹全书》四卷,书中论证108条,设方三百六十余首,论药处方,性味功效则逐条详注,在护理方法上也作了论述,并且明确指出了麻疹具有传染性和终身免疫力,尤其是对内疹的发现,即麻疹前期,出现口腔粘膜疹,并证实此疹决非鹅口疮,这一发现早于欧洲五百余年,成为我中华民族的骄傲。

  滑寿一生著作很多,除上述主要作品以外,还有《医韵》、《伤寒例钞》、《本草发挥》、《五脏补泻心要》、《医家引彀》、《滑寿脉诀》、《痔瘘篇》等,可惜大多都已佚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一代名医滑伯仁
在河南南阳医圣祠的西长廊内,镌刻着自伏羲以来至明清历代112位名医的石刻画像,记载着他们的生平及主要医学成就,这些出类拔萃的医药学家,他们不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世界医学史上也占有显著地位。元末明初的滑寿就是其中的一位。滑寿于元朝大德八年出生在江苏仪征,他是历史上一位卓有成就的医学大家。生平考略滑寿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年代,他曾使用过好几个名号,在淮南叫滑寿,在吴中叫做伯仁氏,在浙江叫撄宁生,他的家庭又几经迁徙,因此关于他的身世有些扑朔迷离。《明史・方技》有《滑寿传》;襄城、许州、仪真、绍兴、余姚等地方志和元代张翥《难经本义・序》、纪昀等人的《四库全书・难经本义・提要》都有对滑氏生平的介绍,其内容大致来源于《明史》,但互有出入。《明史》的总裁官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比滑寿小6岁,二人又是好朋友,宋濂曾为滑氏的《十四经发挥》作序。因此本《明史・滑寿传》所载,...
· 滑伯仁一针解危难
元朝时期,有位叫程铭的人患腿病,一位医生为他用针灸治疗时,不慎将银针折断,情势急迫,于是请当时有名的针灸专家滑伯仁前来解救。滑伯仁气喘吁吁地赶到程家,看到程铭万分痛苦地在床上呻吟,右腿弓曲不敢动弹。那医生神色不安,焦急万分,用手紧紧捏住尚留在皮外的一点点银针断头,生怕银针陷入病人体内,发生生命危险。程家一家老小,此时也急得六神无主,不知所措。滑伯仁来到病人床前,冷静地告诫大家不要慌乱,并请围观的人全部出去,然后开始镇定自若地排险。他不是使用随意按摩的方法,而是沉吟了片刻,用因势利导、声东击西的治法。因为他知道,针灸治病取穴一般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头部的病却取足部的穴位;左侧的病却取右侧的穴位;内脏的病却取四肢的穴位。考虑到断针在患者的足少阴经脉的阳陵泉穴,滑伯仁便沿着这条经络循行,在离阳陵泉很远的风市穴扎下一根又长又粗的银针,并用力捻动起来。病人忍受不了这种强烈的刺激,痛得大喊大叫...
· 滑伯
上古周朝时候,周天子将自己的一个同姓王族分封到滑(今河南滑县)做伯,世称滑伯。滑伯建立了滑国,后来为晋国所灭。滑伯的后人就以国名作为姓氏,世代姓滑,在古代,滑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京兆。“滑”,亦因滑台城而得名。据《重修滑县志》记载:“周公次八子伯爵封于滑,为滑伯。”滑伯本姬姓,后裔改为滑氏。又《元和志》云:“滑氏为垒,后人增以为城,临河有台,故曰滑台城。”《水经注》曰:“旧说,滑台人自修筑此城,因以名焉。”故滑氏后裔尊滑伯为滑姓的得姓始祖。
· 河南滑县:滑伯墓、滑伯祠遗址
滑伯墓、滑伯祠遗址位于滑县师范学校院内(今为安阳市第二实验中学),昔日为滑州官署、滑伯祠、滑伯墓所在,是滑县古文明的象征,也是历史上滑国曾于此的见证。滑国是周朝时期的一个姬姓诸侯国,与郑国相邻。据《重修滑县志》记载:约公元前1000年,周康王执政时,封周公第八子封于滑,为滑伯”。滑国先是在今河南滑县,后迁至河南偃师。滑伯,周公第八子伯爵,曾封于滑,勤政爱民,功耀滑州,后人封墓建祠,以扬周公之志。后世滑姓都尊奉滑伯为其祖先。滑国故城在偃师,而滑伯墓在滑县,滑伯墓位于滑县县衙大门西侧,规模甚是宏伟,每任县令上任,必先到滑伯墓前祭奠。传说,滑伯之神时常显灵,若其出现之时身着圭璋衮冕,那对县令而言,为吉兆,随后必升官。若其身着深衣便服,则不吉,难免倒霉,滑伯墓前古木甚众,树叶凋落之时,树叶随风四散,但却从未有一叶落墓上,这倒也属稀奇。
· 滑伯仁巧用桐叶难产妇幸得妙方
梧桐为梧桐科落叶乔木植物,它原产于我国和日本,现在遍布世界许多国家。在古代,诗人们往往借梧桐落叶写秋抒情;而在现代人眼里,由于梧桐容易栽培,生长速度快,枝叶伸展宽,因而被广泛栽种于路旁、庭院,在炎炎盛夏可以作为理想的纱荫之树,人们便给它一个美名叫“绿化树”。据明代许浩《复斋日记》载,元代医家滑伯仁治病不拘泥于古方,用药奇怪而无不显效,曾用梧桐叶救治过难产之症,被传为美谈。话说有一年秋天,苏州仁人邀请滑伯仁在虎丘山游乐,正是游兴最浓时,赶来一求医仆人,说是他家主人有求。原来,一富裕人家孕妇难产,想请滑伯仁诊治。滑伯仁不言不语,登上石阶,恰逢一片梧桐叶随风落地,遂顺手拾取,给求医者说:“回去赶快用水煎桐叶汤,让产妇饮下,即可保平安。”各位仁人以为滑伯随便胡诌,以推脱之,便继续对景吟诗,游兴不减。一会儿,病家便来报喜:“小儿顺利生下来了,请滑伯仁喝酒领赏。”众人才觉奇怪,皆问此方出自何书?滑伯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