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夏日炎炎话"古扇"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9
转发:0
评论:0
夏日炎炎话"古扇", 夏日炎热季节,手摇一把扇子驱暑,是国人的习惯。扇子,是中华传统生活世袭

 

  夏日炎热季节,手摇一把扇子驱暑,是国人的习惯。

  扇子,是中华传统生活世袭传承的重要物事。“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扇”――《古今注》所云,表明中国扇子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

  然而让人难以料想的是,扇子的原始功能并非是今日“生风”取凉之用,相反,史学有证,远古时期的扇子,长柄缚羽,其名曰“”,是由侍者以手持之以给王家贵族遮尘“挡风”的“障屏”。而且到了殷周时代,这种遮蔽风尘的“障屏”又一度演变成为仪仗的饰物,帝王高官出行,都由这种“障屏”开路,以示其威。史籍载明,直至汉代“”才完全成为夏令取凉之物――扇子。《方言》云:“扇,自关而东谓之,自关而西谓之扇。”《春秋繁露》也云:“以龙致雨,以扇逐暑。”《淮南子》则说:“夏日不披裘,冬日不用。”

 


  中国古人对扇子的制作十分讲究,扇柄常用玉雕、牙雕、骨雕、紫檀雕之类比较贵重的东西做成;扇面则大量使用绢、罗、绸、纱、绫等丝织品为原料。1975年在江苏金坛县发掘出了一把古扇,玉柄镂空雕漆,扇面由白绫制成。金坛古扇是中国古扇最珍贵的实物资料。

  古代扇子还蕴涵着我们先人的聪明睿智和创造精神。据载,唐时长安人丁缓,曾经制造过一种“七轮扇”,稍加用力即可运转,使人感到凉爽。这种扇子或许就是现今吊扇、台扇的鼻祖了。

  中国古扇最堪称道的,是它的文化内涵。中国古扇在中华文化长期的熏陶下,形成了世界独有的“扇文化”,反过来,“扇文化”又成为中华瑰丽文化的一部分。

 

  首先,中国古扇是艺术的载体,古人以在扇面上提诗绘画为乐、为雅。三国时谋士杨修曾因给曹操画扇,深得青睐。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也曾给卖六角竹扇的老妇,在每个竹扇上各写五个字,助其“以求百钱可也”,留下佳话。明代唐伯虎、文征明、沈周等人都喜在扇面上作画题诗,多传趣闻。清人在扇面作画最为擅长,出现了石涛、八大山人、任伯年、吴昌硕等画扇高手。迄今,有许多史上画扇佳作传存于世,如明代周之冕的竹雀扇、唐寅的枯木寒鸦扇、沈周的秋林独步扇,清代恽寿平的菊花扇、王武的梧禽紫蔽扇等,都属国宝级文物。

 

 

  扇子还被古人用以表现某种心理状态。苏东坡用“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描写周瑜潇洒倜傥的风度。杜牧则以“轻罗小扇扑流萤”描写少女们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唐人王建的《调笑令》“四扇,四扇,美人并来遮面”,以诙谐的情绪描写了美人以扇遮面的悲切心理。而“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的民谣,则借助一把扇子,把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可憎面目,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出来。

  扇子也常常被古人用于“暗示”的功能。诸葛亮扇不离手,其扇子寓意着大智大慧。济公手摇的扇子,代表着救世济人的无边法力。孔尚任《桃花扇》里的“宫扇一柄”,则显然是情意的象征……
  中国古扇蕴藏的文化内涵,还表现在文学艺术中。中国古典文学有许多以扇子为题材的作品,除了前面提到的《桃花扇》外,《沉香扇》、《芭蕉扇》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扇戏”。其他,像《苏东坡画扇结案》、《扇子巷穷道士补扇》、《玉孩儿扇坠奇遇记》、《题扇桥》、《康熙题扇》、《扇子报喜》等小说故事,更是多不胜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夏日炎炎话“古扇”
夏日炎热季节,手摇一把扇子驱暑,是国人的习惯。扇子,是中华传统生活世袭传承的重要物事。“舜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作五明扇”――《古今注》所云,表明中国扇子的历史至少已有3000年以上。然而让人难以料想的是,扇子的原始功能并非是今日“生风”取凉之用,相反,史学有证,远古时期的扇子,长柄缚羽,其名曰“”,是由侍者以手持之以给王家贵族遮尘“挡风”的“障屏”。而且到了殷周时代,这种遮蔽风尘的“障屏”又一度演变成为仪仗的饰物,帝王高官出行,都由这种“障屏”开路,以示其威。史籍载明,直至汉代“”才完全成为夏令取凉之物――扇子。《方言》云:“扇,自关而东谓之,自关而西谓之扇。”《春秋繁露》也云:“以龙致雨,以扇逐暑。”《淮南子》则说:“夏日不披裘,冬日不用。”中国古人对扇子的制作十分讲究,扇柄常用玉雕、牙雕、骨雕、紫檀雕之类比较贵重的东西做成;扇面则大量使用绢、罗、绸、纱、绫等丝织品为原料。1975年在...
· 古代没有空调电扇古人怎么过赤日炎炎的夏日?
现在正值“三伏”天的“初伏”,滚滚热浪正席卷而来。不过对多数人来说,有空调、电扇甚至冷饮做伴,似乎不怵这夏日的炎热。那么没有这些降暑神器的古代,我们的先民是怎么度过这高温天气呢?古代历史上有冷饮吗?网络配图古代夏天有现在热吗?这个不好说,起码热起来古人也有受不了的时候,比如周朝的时候,就留下来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诗句,而我们现在所说的“三伏天”,正是历史上古人总结小暑到处暑之间炎热的天气而制定的。历史上不乏热浪滚滚的夏天那么古代人怎么消暑?首先,古代绿树成荫、森林成片,绿化面积何止是现在的N倍。大家或许都有这样的一种体验,突然走进一片树林,体感温度立马下降几度。古代地表到处被绿植覆盖,地表温度低,很容易避暑。网络配图古代绿树成荫、森林成片,地表温度低其次,古代的房子的墙体几乎都是“夯土版筑”的泥坯房,这种房子在中国农村上世纪末还普片存在,这种房子没有别的好处,唯一就是隔热性好,尽管外...
· 炎炎夏日,古人是如何制冰避暑的?
今年的夏天有多热,大家深有体会吧。我们在这炎炎夏日里,可以吹空调,吃雪糕,喝加入冰块的饮料,因为有这些也使得我们在这个夏天没有那么难过,那么古代没有这些高科技的东西,古人是如何制冰避暑的?今天就跟着族谱网小编来看一看吧。图源自网络关于制冰技术,古人很早就已经掌握了,而且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冰箱了,当然这个冰箱与现在的电冰箱是不一样的,在那个时候的冰箱主要是起到一个对新鲜食物的保鲜作用,这个冰箱就是1977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的战国青铜冰鉴,这“冰鉴”的内部是空的,只要将冰放在里面,然后再把食物放到冰的中间,就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了。那么冰是如何来的呢?古人最早获得这冰的办法,那就是藏冰,早在四千多年前,古人就懂得利用低温冰镇的原理进行藏冰了,这是根据现代考古发现的,当时的人们,会在冬天最寒冷的时候,主动采集冰块,而之所以选择最冷的时候,还是因为这个时候的冰块是最坚硬的,也不...
· 揭秘:古代皇帝怎样度过没电的炎炎夏日?
明朝以后的政府出台建筑规制,“檐步五举,飞椽三五举;柱高一丈,平出檐三尺,再加拽架”。这表面看似简单的建筑法式,里面却隐藏着奥妙。那时人们已经善于运用冬夏季日影的角度(就是今天所说的太阳高度角,北京地区冬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7°,夏至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6°),来设计出檐的角度。宫内的北房有了这个角度的屋檐,就能够在夏至前后,屋檐遮阳;到了冬至前后,阳光满室,使得房间内有冬暖夏凉之感。沐浴消暑沐浴消暑是最直接的降温方法,建于地下室的御用澡池,水温在夏天极为凉爽。直接泡个透心凉的澡别提有多舒适了,只是此法也只能换来短暂的清凉,不能久用。林荫消暑宫里营造人工阴凉的方法也不少。比如,屋檐前面悬挂帘子,一方面可以遮挡阳光,另一方面也可保持通风。帘子何时挂何时收,当然不是随随便便挂的,都有相关规定的。网络配图帘子按照尊卑还有等级之分,最高级别是用斑竹、香妃竹编织的,饰有各种图案,下等级别的是用苇箔编成...
· 炎炎夏日也要防风湿--不长吹空调不暴晒
专家提醒,不要长时间吹空调,不要在阳光下暴晒本报讯(记者郭海芸)空气干燥,炎炎夏日也会引发风湿病?在福田某写字楼上班的寇小姐近日风湿病痛频频发作,这让以为风湿痛只会在潮湿季节发作的寇小姐颇为紧张。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风湿科的医生求医后,她才知道,酷热的夏日也会因为室内外温差大而引发风湿痛。尽管深圳近日阳光毒辣,走在大街上就像烤火炉一样燥热,从小就患有风湿性关节炎的寇小姐却因右腿的关节痛发作,虽浑身被太阳烤得像要燃烧了一样,可发病的右腿却从骨头里窜出一股寒气,冷飕飕地痛。寇小姐无奈之下,只好在这种炎热的天气仍穿长裤上班,用以缓解关节痛。据寇小姐介绍,她所在写字楼的中央空调每天都加足马力送冷气,近日她只要在办公室呆的时间稍长一点,就会感到右腿痛得抬不起来,尤其是中午在办公室午休之后,浑身的关节都会一起酸痛。每到这个时候,她只好端着一杯热水在走廊里来回走动,以分散注意力。有几次,被疼痛折磨得心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