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的文化:扑灰年画绽异彩
扑灰年画:五子献寿
高密扑灰年画是世界独特的画种,被誉为“世界一绝”,在画坛上被称为“民间写意画”。制作高密扑灰年画的艺人打好腹稿以后,用柳木炭条起线稿,再用画纸在线稿上扑抹复印,一稿可扑数张,因有这一招,便又“扑灰”之名。扑灰起稿之后,再加手绘,经“大涮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盐菜花”、“描金”、“涂明油”一整套工序,才能画出一张漂亮的画来。
起源:家家贴“灶王”
扑灰年画的渊源历史在地方志史中无记载,据传起源于明朝初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的创始人是北乡公婆庙村一个王姓人家,最初他们迫于生计临摹一些文人画和庙宇壁画出售,后来,对文人画和庙宇壁画进行借鉴、创新,开创了最早的扑灰年画。扑灰年画初期以神像和墨屏花卉为主。
在农村一进腊月门,就能闻到浓郁的年味。阴历二十三小年辞灶,家家贴“灶王”,供糖果。大年三十辞旧,户户请“财神”,祈求上天保佑金满斗、谷满仓。起初扑灰年画最多的题材就是灶王、财神。
扑灰年画:黄鹤楼
后来,扑灰年画销量最多的还是用于布置美化房间的各种年画。画师们创作的年画也大多围绕中国的传统习俗而作。对中老年,画师们创制的年画内容大多是福寿有余,孝道为先之类。表现福寿有余的年画,画面上有手拄龙头拐杖、手捧大寿桃、脚踏祥云或骑仙鹿的老寿星,并有古松、仙鹤相衬,两边配以对联: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表现孝道的年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图”,曾在高密民间风靡一时。“二十四孝图”来自中国养老敬老方面的历史传说。其中的“王祥卧冰”说的是孝子王祥的继母病重,在三九严寒天想吃鲜鱼,王祥卧在河冰上以体温诱鱼,报答继母的养育之恩。
发展:收徒传四方
从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是高密扑灰年画发展成熟期。当时清朝统治者进行集权统治,大兴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犹甚),禁锢士子文人的思想行动,钳制,束缚心智,严重窒息了文化学术的发展。扑灰年画能在此期间发展成熟,取决于其艺术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和其商品性。乾隆十五年,公婆庙王氏开收徒先河,本村张氏的四个儿子成了他的开门弟子(据张氏家谱记载)。张氏四兄弟承师传,做墨屏花卉年画卖。到乾隆末年,李家庄的胡玉显、赵家圈的赵大伦、杜家官庄的杜万等慕名投奔公婆庙张氏,拜师学艺。后来三人学成后在姜庄各开作坊,收徒传艺,并以比师傅更大的气派开起画店。
拜师学艺扩大了扑灰年画的行销范围及在民间的影响。嘉庆年间,他们又引进了天津杨柳青、潍县杨家埠的刻、印、画技术,加之民间艺人的再创造,逐渐形成了具有姜庄浓郁地方特色的扑灰年画派系。北有潍县杨家埠、南有高密扑灰年画的年画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拜师学艺和画店的开张也使扑灰年画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其本小利厚,画商争相贩运,由近及远,行销到烟台、临沂、徐州、内蒙、东北三省等地。有的画商与艺人交往好几代,有的画商与艺人联姻,艺人的女儿嫁出去就把扑灰年画传播出去。在胡玉显后人的家里,至今还遗留着一棵树龄已有170多年的“文官果树”,据传是外地画商带来的,成为扑灰年画发展史的最好历史见证。
兴盛:派系竞风流
大约在清朝嘉庆年间,高密扑灰年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即半印半画时期。当时在天津杨柳青画店刻版的胡三,因得不到老板赏识,回到高密,很快将杨柳青木板年画的长处糅进扑灰年画之中,以刻版印线稿、再进行手绘,相当程度上摆脱了纯手工绘制的拘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扑灰年画:渔翁得利
到清朝道光年间,高密扑灰年画进入鼎盛时期,各个派系竞相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作画能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出现了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老抹画”继承传统画法,仍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虽受新画派冲击,仍不改初衷,自编歌谣表态明志:“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货卖识主,各有前程。”扑灰“红货”,则大胆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潍县年画对色彩的运用,向大红大绿靠拢,使作品显得艳丽红火、对比强烈,一时为多数人所喜爱,艺人也自编歌谣,宣扬成绩:“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老抹画”继承传统画法,仍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虽受新画派冲击,决心不改初衷,自编歌谣表态明志:“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货卖识主,各有前程。”
扑灰“红货”,大胆借鉴天津杨柳青年画和潍县年画对色彩的运用,向大红大绿靠拢,使作品显出艳丽红火,对比强烈的特色,一时为多数人所喜爱,艺人也自编歌谣,宣扬成绩:“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
今天,扑灰年画的作品日见其少,当年两派艺人的作品,存留来的都特别珍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