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地方戏剧之"桂剧"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55
转发:0
评论:0
中国传统地方戏剧之"桂剧", 郑子明(桂剧脸谱)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称“桂林戏”、“

 

郑子明(桂剧脸谱)


  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称“桂林戏”、“桂班戏”,属皮黄戏系统。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等。它主要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一带“官话”地区,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由于它的历史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剧种相似。它融合、吸收昆山腔、弋阳腔和乱弹等几种戏曲声腔,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艺术的剧种。

 

 

项羽(桂剧脸谱)

 

  历史沿革

  明末清初,昆山、弋阳和乱弹等腔已流行于桂林一带。

  清雍正年间(1723-1735),桂林已有独秀班等昆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有湖南祁阳班频繁到桂林演出。祁阳班在桂林演出期间受广西官话(桂林话)影响,逐渐改变语音。一部分祁剧艺人落户桂林后,开始用桂林话演唱祁阳戏,时人称为桂林班,后人即称之为桂剧。最早的桂剧班社,有清道光年间(1821-1850)唱多种声腔的三合、三庆等名班,之后又有瑞华、老仁和、上升、卡斌、锦华等班。从光绪八年(1882)开始,桂林各地相继出现宝华群英、翠华、兰斌小社等桂剧科班,自此桂剧与祁剧逐渐分野,但桂剧与祁剧艺人时有相互搭班演出,相互聘师传授技艺。由于戏路接近、语音相似,祁、桂艺人长期同台、同剧演出,使桂剧声腔、演技深受影响,发展日臻成熟。桂剧剧本的创作可追溯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唐景崧为“桂林春班”撰写《看棋亭杂剧》40出,成为桂剧第一批独有剧目。

  第一个桂剧女科班福珍园创办于1912年,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女科班兴起,培养了一大批女演员,尤其是和园甲、乙两个女科班对桂剧发展影响较大。之后男女科班达30多所,为桂剧培养了不少人材。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桂林建立起第一个戏院--景福园,之后又相继建起和园、仪园戏院。从此,桂剧逐渐进入剧场作固定性的演出。这些戏院竞争相去天津、上海等地聘请京剧演员来桂林演出,自此京剧不断流入,在剧目、表演、化妆、服饰、布景等方面,京剧艺术对桂剧的改革产生了很大影响。

  艺术特点

  桂剧汲取祁剧、京剧、昆曲等剧种的声腔和表演艺术,唱做念舞俱重,尤以唱工细腻、做工传神见长。桂剧的声腔音乐属皮黄系统的板腔体,以弹腔为主体,兼有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弹腔,分南路(二黄)和北路(西皮)两大系,其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北路高亢雄壮,南路委婉低沉;阴皮略带凄婉悱恻,背弓则长于表现悲壮凄惨的情绪。高腔,源于弋阳腔,是一种由曲牌缀合组成的曲牌体,曲调高亢、悲壮,其演唱特点是仅用锣鼓伴奏和人声帮腔,不用管弦乐器。昆腔,即昆曲,曲调委婉低回,格律比较严格。吹腔,即安春调或安庆调,男女不同腔,男腔端庄、潇洒,女腔流利、活泼;用笛子伴奏,以唱为主,唱念结合,曲调诙谐、轻快,多插入弹腔使用。桂剧用桂林方言演唱,声调优美,抑扬有致。表演质朴细腻,唱腔委婉动人、清澈明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桂剧在表演上侧重做工,。即便武戏也多是文做,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

  桂剧的伴奏乐队分为文场、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堂鼓、小堂鼓、板(扎板、摇子)、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这些乐器在音色上各有特色,是桂剧各声腔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当流派

 

《拾玉镯》


  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旦行中又分旦、占、贴、夫;净行则分为净、副净、末净;丑得只分丑和小丑。另有一些跑龙套的下手,统称为“杂”。各行当在表演上风格各异。

  生行:稳健持重,雍容大方。如《六部大审》的闵爵,《杨衮教枪》的杨衮,《辕门斩子》的杨延昭等。

 

  小生:潇洒飘逸,清秀俊雅,武小生则儒雅英武。如《黄鹤楼》的周瑜,《柴房别》的李旦,《枪伞》的蒋世隆等。

  旦行:或端庄华贵,或倩丽灵巧,佳者唱做兼备,文武俱能。如《桃花教疯》的桃花,《桂枝写状》的李桂枝,《斩三妖》的苏妲己等。

  净行:雄浑威凛,刚武火爆。如《鸿门宴》的项羽,《芦花荡》的张飞,《司马洗宫》的司马师等。

  丑行:滑稽而不鄙俗,诙谐而不油滑,轻松自然,恰到好处。如《化子骂相》的孙巧儿,《古董借妻》的张古董,《乙保写状》的何乙保等。桂剧无摇旦专行,摇旦脚色常由副净、丑、夫等行演员兼演,表演重诙谐。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等。

  上述各行除杂外,均有应工戏。如生,凡老生戏均能饰演;外主演挂白髯的老生戏;末主演桂花(灰)髯的老生戏;小为文小生,主演文戏;武为武小生,主演武戏。旦,凡旦行剧目都能饰演;占多演文戏;贴多演武戏;夫主演老旦戏。净须文武皆能,但侧重于唱功戏;副净戏路类似京剧的架子花脸;末净多饰演不挂髯口的花脸(粑粑脸)角色。(此类角色也可由武小生开脸饰演)丑、副丑原均为文丑,丑主演官衣、褶子戏,副丑主演袍裙、富贵衣戏,后吸收京剧表演,副丑逐步成为专工武戏的武丑。杂为杂角,多演家院、中军一类角色。随着清末“三小戏”的兴盛,桂剧旦行又逐渐细分为正旦、闺门旦、背心旦等。

  桂剧现行的行当体制仍以生、旦、净、丑为主,在饰演现代剧中的角色时,则多打破行当界限,而以剧中人物性格为依据,由具备相应条件的演员饰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传统地方戏剧之“桂剧”
郑子明(桂剧脸谱)桂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原称“桂林戏”、“桂班戏”,属皮黄戏系统。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等。它主要流传于广西桂林、柳州一带“官话”地区,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主要地方剧种。由于它的历史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剧种相似。它融合、吸收昆山腔、弋阳腔和乱弹等几种戏曲声腔,形成了以弹腔为主,兼唱高腔、昆腔、吹腔及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艺术的剧种。项羽(桂剧脸谱)历史沿革明末清初,昆山、弋阳和乱弹等腔已流行于桂林一带。清雍正年间(1723-1735),桂林已有独秀班等昆班。清乾隆年间(1736-1795),又有湖南祁阳班频繁到桂林演出。祁阳班在桂林演出期间受广西官话(桂林话)影响,逐渐改变语音。一部分祁剧艺人落户桂林后,开始用桂林话演唱祁阳戏,时人称为桂林班,后人即称之为桂剧。最早的桂剧班社,有清道光年间(1821-...
· 广西-桂剧
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地方剧种,自明末清初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的兼有高腔、昆腔、吹腔、杂腔小调等五种声腔的戏曲艺术。桂剧剧目丰富,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表演侧重做工,注重以细腻而富于生活气息的表演手法塑造人物,即使是武戏,也多是文做。传统桂剧《拾玉镯》剧照(组图)传统桂剧《打棍出箱》剧照新编桂剧《梁祝情愫》剧照
· 桂剧起源于什么时候桂剧的特点是什么?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发端于明代中叶,明末清初在广西已有昆腔,随着高腔和弋阳腔相继传入,各曲种相互融合,形成以弹腔(即皮黄)为主结合高、昆、吹、杂等五种声腔艺术的桂剧。桂剧桂剧的剧目有“大小本杂八百出”之说。由于它的历史与徽剧、汉剧、湘剧、祁剧有密切的血缘关系,所以它的剧目多与皮黄系统的兄弟剧种相似。桂剧的声腔以“弹腔”为主,兼有“高腔”、“昆腔”、“吹腔”以及杂腔小调。其“弹腔”分“南路”(二黄)、“北路”(西皮)两大类。它们的反调形式“阴皮”和“背弓”又都自成体系。桂剧桂剧的伴奏乐队亦与其他皮黄系统的剧种一样分为文武场。前者使用二弦(似京胡)、月琴、三弦、胡琴以及曲笛、梆笛、唢呐、唧呐(即海笛)等,兼配部分中、低音乐器;后者使用脆鼓(板鼓)、战鼓、大、小堂鼓、板(扎板)、大锣、大钹、小锣、小钹、云锣、星子、碰铃等等。桂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生行又分生、末、外、小、武;...
· 中国传统戏剧人物造型图案化特点浅析
摘要本文对中圆传统戏剧人物造型图案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个性化夸张行档化规则图案化的特点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我们中国的传统戏剧造型文化,这是笔者从事人物造型化妆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研究的课题。戏曲化妆作为人物化妆造型中的一部分,和话剧、电影、电视的化妆造型有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后者来自国外,他们的审美倾向大多是再现生活,重写实。而我国的民族传统戏剧,审美要求是表演生活,讲究意到、神到、重写意。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观念,自然也有了不同的审美要求。从人物造型遗迹上不难发现,那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的人形物迹。为后人寻根访祖,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史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依据。根据迄今可考的物迹,中华古代人物造型艺术经过了近万年漫长历程。从远古彩陶人像的稚拙神奇,到商周青铜人像的怪异狞厉;从秦兵俑的雄浑壮阔,到汉画石刻的古朴豪放;从魏晋文采的飘逸洒脱,到唐人丰姿的富贵华丽;从宋元...
· 中国传统戏剧人物造型图案化特点浅析
摘要本文对中圆传统戏剧人物造型图案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关键词个性化夸张行档化规则图案化的特点怎样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和掌握我们中国的传统戏剧造型文化,这是笔者从事人物造型化妆教学工作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研究的课题。戏曲化妆作为人物化妆造型中的一部分,和话剧、电影、电视的化妆造型有着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后者来自国外,他们的审美倾向大多是再现生活,重写实。而我国的民族传统戏剧,审美要求是表演生活,讲究意到、神到、重写意。这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观念,自然也有了不同的审美要求。从人物造型遗迹上不难发现,那千姿百态、斑驳陆离的人形物迹。为后人寻根访祖,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发展史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依据。根据迄今可考的物迹,中华古代人物造型艺术经过了近万年漫长历程。从远古彩陶人像的稚拙神奇,到商周青铜人像的怪异狞厉;从秦兵俑的雄浑壮阔,到汉画石刻的古朴豪放;从魏晋文采的飘逸洒脱,到唐人丰姿的富贵华丽;从宋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