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的舞蹈艺术
公元907年唐亡之后,中原相继有梁、唐、晋、汉、周五代,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以和以前同名的朝代相区别。十国为吴、吴越、南唐、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和北汉。历时半个世纪。五代乐舞在某些方面继承了唐代的遗制但缩小了规模,精减了机构,新作不多,只能看作是一个过渡时期,并没有太大的发展。从南唐李N、李Z陵墓(南京)出土的男女舞俑,即可看出明显的唐代遗风,如一舞伎头梳高髻,身着长裙,敞胸出胯,慢曳长袖。后主李煜为南唐末代皇帝,沉湎声色,当时画家顾闳中为“画院待诏”,李煜命他窥探中书舍人韩熙载夜宴情况,顾目识心记,绘图呈给李煜,《韩熙载夜宴图》中画有韩的家伎王屋山作《六么》舞,极为生动,王屋山小巧玲珑,着蓝色长袍、窄袖,双手背后成半圆形,似舞到结尾处,左足虽未露出,但完全可以感到是在欲踏未踏之间。南唐软舞娟秀雅致,和北方后周粗犷的少数民族舞蹈形成鲜明的对比。山西平顺县七宝塔(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建),原为七层现存五层,其中第二层为伎乐人,均为男性舞蹈,舞人着靴,穿皮衣,舞姿粗犷有力。五代契丹人胡〓所绘《卓歇图》,有途中歌舞娱乐的场面,中一男子着窄长袖长袍,长靴,正在跃起的刹那,拧身起舞,富有北方游牧民族舞蹈风格。
前蜀主王建(847~918年)和其子后蜀主王衍均好乐舞,王建墓在成都老西门外抚琴台,有石棺床乐舞石刻浮雕,南面正中框内四人,二舞者在中央,旁各有一人伴奏,东西两侧乐队各十人,共二十四人。舞者梳高髻,着宽袖内套窄袖衣,云肩,长裙,腰束长带,结同心结,着云头履。左舞伎举左手,右舞伎举右手,相向而舞,颇有唐代遗韵。后蜀主王衍曾作《折红莲舞》,布景极为华丽,用彩绸装饰游船,船下有轱辘转动,船上载女伎两百余人,手持莲花,这个节目是用来招待国宾的。
敦煌五代100窟曹议金和夫人回鹘公主出行图,似以张议潮夫妇出行图为粉本稍有改动。曹议金为后唐庄宗时统治瓜沙二州的归义军节度使(同光二年,公元924年)。曹议金娶甘州回鹘(族)圣天可汗公主为第三夫人。《回鹘公主出行图》乐舞场面极为壮观,可惜部分残缺,二女子汉装起舞,似应为四人相对起舞,乐队上残,只余十余人。五代伎乐天(榆林25窟)手擘箜篌的舞姿也极为潇洒飘逸。
五代杂技百戏仍十分盛行,它是雅俗共赏的艺术品种,敦煌72窟《百戏图》“戴竿”,一男子头部顶竿,竿上一人下腰倒立,左右各有一组乐队伴奏,左(面对)边立奏,右边坐奏,乐队舞人均冠带齐整。
甘肃五个庙石窟第一窟“弥勒经变”局部的一幅“播种起舞”图,一童子扶犁持鞭,赶二牛耕地,田边一男子头顶粮食种子,一老者持杖,身旁立一梳抓髻的幼童,边上一黑衣男童甩袖起舞,舞得很有气势,似为一种播种的仪式,舞蹈以求丰登。这幅佛教壁画,生动地展示了西北农民的生活和习俗,也十分珍贵。
这一时代在敦煌一带还产生了记录酒宴上舞蹈的舞谱,1900年在敦煌石室中发现敦煌舞谱残卷,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计有法国巴黎博物馆所藏编号P.3501一种、英国图书馆藏编号为S.5643以及S.5613、S.785、S.7111卷背(李正宇、柴剑虹发现)1992年北京图书馆善本部方广发现了残卷820舞谱,总计共7件12调,28谱。目前,中外学者对敦煌舞谱的研究已有了一定的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