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文彦博及其书法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61
转发:0
评论:0
文彦博及其书法,文彦博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主要体现在这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

  文彦博生活的时代,是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主要体现在这时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舜钦、沈括、王安石、曾巩以及周敦颐、包拯、狄青等。历史事件以王安石变法为人瞩目。《资治通鉴》也在元丰七年修成。文彦博作为一位政治家,又寿至92岁,历仁、英、神、哲四朝,前后任事约五十年,在政治舞台上渡过了他那漫长、变幻不定的人生。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天圣进士。曾封潞国公,位至宰相、太师。可谓官高爵显。他的仕途并不平坦,曾几起几落,这恰恰说明他不是一个碌碌无为之辈。庆历七年(1047),文彦博任枢密副使,平息了王则起义,并将之擒获,文彦博以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这是文彦博政治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宋嘉v元年,文彦博与富弼同为宰相。三年(1058),文彦博被罢相,后又被重新启用。神宗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上书主张变法,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第二年,行“青苗法”。然反对者颇多,吕公著、赵\、程颢等人因反对而遭到罢职。后来苏轼、欧阳修、富弼等人也因此或致仕或被贬。文彦博与神宗论新法时提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的论点,并借华山坍坏是为天意反对新法。熙宁六年(1073),文彦博终因反对派被罢去,然而就在第二年,王安石自己也被罢相。崇宁时,蔡京为相,将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人称为“元v党人”,刻元v党人碑,禁止元v学术。直到北宋末南宋初,文彦博才被追复太师,谥忠烈。史称文彦博“公忠直亮,临事果断,皆有大臣之风。至和以来,共定大计,功成退居,朝野倚重”。 

  从书法史看,文彦博时代也是一个重要时期,苏、黄、米、蔡自不必说,又有薛绍彭、周越等著名书家。大臣、政治家、文学家而兼擅书法者如叶清臣、范仲淹、富弼、欧阳修、吕公弼、赵\、王素、韩绛、王安石等,与上述这些人相比,文彦博可谓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体水平中偏上。文彦博有书名,存世书迹有“祠部帖”、“三帖”、“得报帖”。清人刻《澄鉴堂石刻》中刻有他的行书题诗。1976年,洛阳伊川县城关镇窑底村西出土《王拱辰墓志》,此志安焘撰文,苏辙书丹、文彦博篆盖。志立于元丰八年(1085),文彦博已79岁,篆书犹严谨工整,很见功夫,可知文彦博不仅能行书、行草,足见他是一位“练家”。 

  “三札卷”为行书,纸本,纵43.6厘米、横全长223厘米。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此卷没有具体书写年份,不能遽断。就文彦博现存的几件书迹看,书法水平及风格也不尽相同,可能和他书写的时间跨度大有关系。就“三札”看,书风也不完全一致,可能也不是一个时期所书。 

  宋楼钥评文彦博书“翰墨飞动,使人望而畏之”;朱长文说其书“风格英爽”。《澄鉴堂石刻》题诗写的十分洒脱,字势开张飞动,转折处见棱见角,颇符合上面评说。题诗倒有纪年,书于元v元年(1086),文彦博已是80高龄的老人了。“得报帖”是目前所见文氏书法中之佼佼者,笔法讲究,点画遒劲、流畅,很得自然变化之趣。如果以“三札”与以上诸书及评论比较,则不能十分吻合,只有第二部分略近之。“三札”用墨都较干,飞白成份多。第一部分写的苍秀、精到。而第三部分则随意,用笔轻重变化较大,似意不在书。时有涂改,可能是件草稿。仔细观之,倒有几分颜鲁公“三稿”及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遗意。周必大所说:“公书虽不甚置意,亦时有唐人风致,非无师法者”倒与之颇合。 

  宋人评说文彦博书法流传最广者莫过于黄庭坚了:“余尝谓潞公云:公书极似苏灵芝。公曰:灵芝墨猪耳。盖不肯与灵芝争长。今观‘到洛为儿子赴许昌帖’,笔势清劲,真不愧古人”。苏灵芝在唐代书名很盛,后世还将他与李邕、颜真卿、徐浩并称。苏灵芝书法以肥、正闻名,“易州铁像颂”尤为肥厚,并有人讥之“俗书”,将文彦博书与之比较,实无相同之处。总体上讲苏书仍是“尚法”,文彦博正是“尚趣”,皆没背离时代特点。黄庭坚既然知文彦博书法“笔势清劲”,怎么说与苏灵芝相似呢?小于文彦博39岁的黄庭坚极有可能与文老说了句玩笑话吧。 

  文彦博小时候的两个故事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其一是文彦博有两个罐子,做错事放黑豆于其中一个罐中,做对事就放红豆于另一个罐中。每天检查红、黑豆的数量,日积月累,黑豆越来越少,红豆越来越多。另一个故事是文彦博与小朋友踢球,球误入深深的树洞中,众人无计可施,文彦博想出一法:用水灌树洞,水满而球浮出。前一个故事讲文彦博的严于律己,后一则故事则讲他的机智和聪明。也许这种品格正是成就了他以后的事业。文彦博信奉佛法,晚年更甚,曾和净尹法师集合十万人举行净土的法会。他能活到92岁高龄,不知与此是否有关。 

  文彦博能诗词,但作品较少。著有《大飨明堂纪要》二卷、《药准》一卷,己佚。存《文潞公集》四十卷,收入《山右丛书》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文彦博
文彦博(1006―1097)北宋大臣。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仁宗庆历末因贝州王则起义有功,拜相。神宗时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元a初司马光为相时,荐为平章军国重事。历仕四朝,封潞国公。有《潞公集》。
· 文彦博
家世曾祖父:文崇远,原姓“敬”,仕后唐,历晋城天池、辽州平城二县主簿,避晋高祖石敬瑭讳,更其氏曰‘文’,仕后晋,历代州崞县、并州太谷二县令,汉高祖刘知远即位,复姓敬,仕后汉,终岚州录事参军。以曾孙文彦博赠仕至太傅、中书令兼尚书令、燕国公。曾祖母宋氏,赠燕国太夫人。祖父:文锐,字挺之,仕后汉,以荫补郊社署丞,辟石州军事推官,后弃官归乡。以孙文彦博赠至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周国公。祖母王氏,赠周国太夫人。祖母申氏赠越国太夫人。祖母郭氏赠沂国太夫人。父:文洎,以儒学进,历十三官。所至强直勤敏,振利攘窖。历监征阅州,司勋员外郎、荆湖南路转运使,三门白波发运使,判三司开拆磨勘司,终主客郎中、河东转运使。景祐四年(1037年)卒。以子彦博赠仕至太师、中书令兼尚书令、魏国公。御赐寺额“教忠积庆”。母耿氏,先赠扶风县君,又赠秦营太夫人,后赠至魏国太夫人,早亡。御赐寺额“永福”。继母申氏,先封永乐县君,后赠...
· 北宋贤相文彦博简介文彦博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姓名:文彦博别名:宽夫、伊叟谥号:忠烈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汾州介休出生时间:公元1006年去世时间:公元1097年父亲:文洎祖父:文锐曾祖父:文崇远职业:政治家、书法家封爵:潞国公追赠:太师宗教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历仕四朝,出将入相代表作品:《大飨明堂纪要》文彦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生出将为相达五十年之久,是促成“嘉佑盛世”的中坚力量之一,对于北宋的历史具有极大的影响。北宋景德三年,文彦博出生在一个官宦士族家庭,祖先是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祖辈上差不多都是封爵拜侯之人,世代受到封荫。曾祖父文崇远为燕国公,祖父文锐为周国公,父文洎为魏国公。到了文彦博这一代,也是出将为相,封潞国公。文彦博自幼聪颖,勤奋好学,长大之后,凭本事以进士之身进入朝廷,为翼城县知州,后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宋仁宗一朝,西夏军队时常侵扰北方边境,宋朝的一些将士却时常不战而...
· 北宋贤相文彦博简介文彦博是怎么死的?
人物档案姓名:文彦博别名:宽夫、伊叟谥号:忠烈国家:中国民族:汉族所处时代:北宋出生地:汾州介休出生时间:公元1006年去世时间:公元1097年父亲:文洎祖父:文锐曾祖父:文崇远职业:政治家、书法家封爵:潞国公追赠:太师宗教信仰:佛教主要成就:历仕四朝,出将入相代表作品:《大飨明堂纪要》文彦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一生出将为相达五十年之久,是促成“嘉佑盛世”的中坚力量之一,对于北宋的历史具有极大的影响。北宋景德三年,文彦博出生在一个官宦士族家庭,祖先是春秋时期齐国陈公子完,祖辈上差不多都是封爵拜侯之人,世代受到封荫。曾祖父文崇远为燕国公,祖父文锐为周国公,父文洎为魏国公。到了文彦博这一代,也是出将为相,封潞国公。文彦博自幼聪颖,勤奋好学,长大之后,凭本事以进士之身进入朝廷,为翼城县知州,后通判绛州,为监察御史,转殿中侍御史。宋仁宗一朝,西夏军队时常侵扰北方边境,宋朝的一些将士却时常不战而...
· 北宋政治家文彦博生平简介文彦博是怎么死的
文彦博(1006年10月23日—1097年6月16日),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被誉为介休三贤之一。天圣五年(1027年),文彦博进士及第。历任殿中侍御史、转运副使等职。庆历七年(1047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平王则起义功,拜同平章事。皇祐三年(1051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1055年)复相。嘉祐三年(1058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法“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累加至太尉。元丰六年(1083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因司马光荐,拜平章军国重事。元祐五年(1090年),再次致仕。绍圣四年(1097年),降授太子少保,同年卒,年九十二。徽宗时,与司马光等并入元祐党人碑,后追复太师,谥号忠烈。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文彦博历仕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