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书法真迹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8
转发:0
评论:0
我国现存最早的古代书法真迹,《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草

  《平复帖》,晋,陆机书,纸本,手卷,纵23.7cm,横20.6cm 。

  草隶书9行86字。

  释文:

  “彦先羸瘵 ,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以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

  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平复帖》内容涉及三个人物,贺循,字彦先,是陆机的朋友,身体多病,难以痊愈。陆机说他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吴子杨,以前曾到过陆家,但未受到重视。如今将西行,复来相见,其威仪举动,自有一种较前不同的气宇轩昂之美。最后说到夏伯荣,他因寇乱阻隔,没有消息。

  《平复帖》的书写年代距今已有1700余年,是现存年代最早并真实可信的西晋名家法帖。它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平复帖》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此帖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著录。

  陆机(公元261年至303年),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显臣的家庭,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三国时东吴的名将。陆机一生的最大成就在文字方面,最擅长的是文学批评,他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言论。

  王僧虔 曾说陆机的字“吴士书也,无以校其多少”。李嗣真说:“陆平原、李夫人犹带古风”。大概当时吴国书法比较守旧而且有点地方风格,在当时的书法中比较特别。看此帖之字确有点奇幻难读,当不是偶然现象。此书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在现在见到的同时期及其以前的墨迹中是很突出的。故今人启功先生曾有诗说:“十年遍校流沙简,《平复》无渐署墨皇。”

  《平复帖》其实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文章内容说到病体“恐难平复”等内容,所以后人称之为《平复帖》。

  《平复帖》共9行84字,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表现出浓厚的隶草风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细观此帖,书风古拙,刚劲质朴,字间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平复帖》从文词到草法都有点古幻难识。用笔则使用秃笔、燥墨,有如有些书画家所追求的“万岁枯藤”的味道,与甜俗一路大异其趣,可见秃笔枯锋的独特面貌。

  《平复帖》为纸本,纵23.8厘米,横20.5厘米。乍看此帖,书法起笔大多圆浑,竖、撇往往斜侧出锋;字体左高右低,既无蚕头凤尾,也无银钩虿尾之状,然而全文形散而神不散,笔划使转自如,带有隶书的波磔笔法;线条短小丰腴,笔划简练朴实,字与字之间不像今草那样连绵不断,但也不完全独立,笔意紧紧相连,上下呼应贯通。这幅作品融合了章草与今草两种字体的特征,结构自然而轻松,具有朴质雄厚、古雅自然的风格,大概是当时吴国一带的地域书风,它在汉字发展史上有着特殊地位,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作者高深的书法艺术修养。

  《平复帖》作为中国书法的珍宝,在旧中国险遭帝国主义的掠夺。那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不仅疯狂掠夺我国的财富,还把目光对准了我国的古代珍宝。国难当头,有人想把《平复帖》献给日本人。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大书法家、大收藏家张伯驹知道了此事,他非常愤怒、焦急,担心这件名帖流出国门。情急之下,他变卖了自己的全部家产,用巨款买回了《平复帖》以及其他一些古代书画珍品,仅《平复帖》就花去4万大洋。解放后,张伯驹夫妇把这件流传1700年的无价之宝及自己所藏的古代字画全部无偿地献给了国家,当时的文化部部长茅盾亲笔为他签发了褒扬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我国现存最早书法真迹
陆机(公元261年至303年),字士衡,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说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显臣的家庭,祖父陆逊、父亲陆抗都是三国时东吴的名将。陆机一生的最大成就在文字方面,最擅长的是文学批评,他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言论。《平复帖》其实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文章内容说到病体“恐难平复”等内容,所以后人称之为《平复帖》。《平复帖》共9行84字,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表现出浓厚的隶草风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细观此帖,书风古拙,刚劲质朴,字间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平复帖》从文词到草法都有点古幻难识。用笔则使用秃笔、燥墨,有如有些书画家所追求的“万岁枯藤”的味道,与甜俗一路大异其趣,可见秃笔枯锋的独特面貌。《平复帖》为纸本,纵23.8厘米,横20.5厘米。乍看此帖,书法起笔大多圆浑,竖、撇往往斜侧...
· 《北堂书钞》: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类书
《北堂书钞》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比较完整的综合性类书。唐虞世南编辑。北堂是隋秘书省后堂,刘禹锡《嘉话录》曰:“虞公之为秘书,于省后堂集群书中事可为文用者,号为《北堂书钞》。”此书成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在北宋初已是难得之书。宋元及明代中朝均未刻印,直至清初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仍有“原书罕觏”的记述。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是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常熟陈禹谟刻本。此本多处删补窜改,并将唐太宗贞观以后和五代十国的书增入其中,已尽失其本来面目,被公认为是一个较劣的本子。另有清光绪十四年(1888)南海孔广陶三十有三万卷堂刻本。此本以元陶宗仪的影宋抄本为底本,这一底本经过严可均、王引之等诸家手校,孔氏等人又加续校,至此《北堂书钞》始有一凝众校雠家心血而得近于原貌的传本,也是近几十年来通行的本子。1989年北京中国书店新印本即据孔氏本影印刊行。该书160卷(《唐书·经籍志》和《...
· 我国最早的姓
已知最早的姓氏姬、姜、妫、姒。中国最早的姓无从考究。况且上古时期姓氏看法不是很明确有可能部落称呼都可能作最早的姓氏。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前)就有了姓。每小我私人都有自己的姓氏。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差别、各有所指的两个单字。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泛起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厥后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基础之意。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配合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呼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固;氏起源较晚不停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
· 我国现存有多少古籍
一、《四库全书总目》,除著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三千四百六十一种外,还有存目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二者总计一万零二百五十四种。二、《中国丛书综录》,计收现存历代丛书两千七百九十七部。子目七万多条,除去重复,实收古籍三万八千八百九十一种。三、《贩书偶记》及其续编共著录《四库全书》编成以后的古籍近两万种。四《书目答问》著录古籍两千二百多种,后范希曾又作《补证》,除订正—些讹误,还补收了—些和原书性质相近的书。二者共约三千种。五《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著录现存方志八千二百余部。六、《清史稿·艺文志》及其补编,著录清人著作近两万种,其中部分著作与《四库全书总目》、《贩书偶记》、《书目答问》重出。七、《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明清小说目》等著录小说两千多种。《元代杂剧全目》、《明代杂剧全目》、《明代传奇全目》、《清代杂剧全目》著录杂剧传奇三千五百种。《子弟书总目》著录子弟书四百多种。《京剧剧目初探》等著...
· 中国现存最早的报纸是哪个?是由何人创办的
《进奏院状》是出现于中国唐代的一种原始新闻传播媒介,是目前中国境内有确切证据可考的年代最早的传播媒介,也是全世界范围内出现得最早的报纸的雏形。由于《进奏院状》的存在,中国目前是世界新闻史学术界公认的最先有报纸的国家。《进奏院状》以传报来自朝廷方面的消息为主,由地方藩镇驻朝廷的进奏官负责向地方传发,它具有官报的性质,但还不是由中参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它属于一种由官文书向正式官报转化过程中的原始状态的报纸。现存的《进奏院状》只有两份,均是于1907年前后由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和法国汉学家伯希从敦煌发现的,现在分别收藏于英国伦敦不列颠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