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赶山鞭和老君山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5
转发:0
评论:0
鹿邑城东门里边有一座老君台,三丈九尺多高,从下往上,要经三十三层台阶才能爬到台顶。台上有一座老子庙,在苍松翠柏衬托下,古色古色。老子像两边有两副对联--上联:一片碧波飞白鹭;下联--半空紫气下青牛。这里每一样古物都有一个故事,最有趣味要算老子庙前的赶山鞭。这是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柱子,它深埋在地下,露在地面上的那一部分,有三尺多长,一个人可以晃动,但十个人也拔不出来。这赶山鞭和老君山怎样来的呢?故事全在老子身上。老子五十多岁的时候,常在苦县东门里边宣传自己的主张。苦县县城离他的家乡曲仁里只有十来里路,他每次从县城回家,总要从隐阳山下路过。这座山原来没有名字,因为它很高,山尖子插到云彩眼儿里,把太阳隐着了,所以人们就给也起名隐阳山。这隐阳山北面因为不见太阳,经常冰天雪地,北风尖叫,走路的人从这里经过,身穿皮棉裤皮袄还不耽误冻得上牙跟下牙打架,招呼不好就能冻倒这里,山坡上树林里,常有凶猛的野兽出来...
  鹿邑城东门里边有一座老君台,三丈九尺多高,从下往上,要经三十三层台阶才能爬到台顶。台上有一座老子庙,在苍松翠柏衬托下,古色古色。老子像两边有两副对联--上联:一片碧波飞白鹭;下联--半空紫气下青牛。这里每一样古物都有一个故事,最有趣味要算老子庙前的赶山鞭。这是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柱子,它深埋在地下,露在地面上的那一部分,有三尺多长,一个人可以晃动,但十个人也拔不出来。

  这赶山鞭和老君山怎样来的呢?故事全在老子身上。 

  老子五十多岁的时候,常在苦县东门里边宣传自己的主张。苦县县城离他的家乡曲仁里只有十来里路,他每次从县城回家,总要从隐阳山下路过。这座山原来没有名字,因为它很高,山尖子插到云彩眼儿里,把太阳隐着了,所以人们就给也起名隐阳山。这隐阳山北面因为不见太阳,经常冰天雪地,北风尖叫,走路的人从这里经过,身穿皮棉裤皮袄还不耽误冻得上牙跟下牙打架,招呼不好就能冻倒这里,山坡上树林里,常有凶猛的野兽出来伤人;山南面,太阳晒得火辣辣的,热得五谷不长,走路人喘不过气来,弄不好就有烤死在这里的危险,山坡上的草棵里常有毒蛇出来咬人。老百姓恨死这座山。老子每次从这里走过,总要对山嘟哝一阵:“隐阳山哪隐阳山,你给人造的罪太大了,我恨不能一鞭把你打下去!”

  后来老子离开家乡,到秦国讲学去了,说也奇怪,他刚一走,苦县东门里国他讲学的地方一下塌陷下去了,原来那片青青的草地变成了水清见底的绿湖,湖里长出磨盘一样大的藕叶和各种不同彩色的荷花,湖当中留有一片长着松柏的干地。

  再说老子到秦国讲学已经一个多月了,这时候他的青牛已经驮着他飞过了函谷关,使他变成了仙体。一天夜里,他的青牛的两眼金光一闪,突然对主人说起话来:“先生,你到这来一个多月了,也不讲回家的事,别忘了家乡百姓正在受着隐阳山带来的痛苦呀!” 

  老子说:“牛呀,我的老伙记呀,以你说我该咋办哩?” 

  牛说:“今天夜里,你该回去看看啦。” 

  “好,”老子听出了青牛的话音,就跳上牛背,说:“那就劳累你跑一趟啦。”

  青牛“哞”地一声,脚下生起一朵祥云,驮起老子,飘到半空,一抹头朝东,尾巴一拧,一溜火星子往苦县方向飞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赶山鞭和老君山
鹿邑城东门里边有一座老君台,三丈九尺多高,从下往上,要经三十三层台阶才能爬到台顶。台上有一座老子庙,在苍松翠柏衬托下,古色古色。老子像两边有两副对联--上联:一片碧波飞白鹭;下联--半空紫气下青牛。这里每一样古物都有一个故事,最有趣味要算老子庙前的赶山鞭。这是一根碗口粗的大铁柱子,它深埋在地下,露在地面上的那一部分,有三尺多长,一个人可以晃动,但十个人也拔不出来。这赶山鞭和老君山怎样来的呢?故事全在老子身上。老子五十多岁的时候,常在苦县东门里边宣传自己的主张。苦县县城离他的家乡曲仁里只有十来里路,他每次从县城回家,总要从隐阳山下路过。这座山原来没有名字,因为它很高,山尖子插到云彩眼儿里,把太阳隐着了,所以人们就给也起名隐阳山。这隐阳山北面因为不见太阳,经常冰天雪地,北风尖叫,走路的人从这里经过,身穿皮棉裤皮袄还不耽误冻得上牙跟下牙打架,招呼不好就能冻倒这里,山坡上树林里,常有凶猛的野兽出来...
· 历史故事:追王赶驾呼延赞鞭打宋太祖
下面,小编和大家分享一则历史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北宋乾德年间,奸臣欧阳芳勾结外寇,图谋夺取大宋江山,太祖赵匡胤不明真相,反命内奸挂帅。呼延寿青,为先锋,开赴河东,欧阳芳唯恐阴谋败露,诬陷先锋呼延寿青造反。于是,赵匡胤把呼延寿青叫到身边,还没来的及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就被奸臣欧阳芳抢先给杀害了。奸臣欧阳芳为了斩草除根,连夜派兵抄斩呼延满门,呼延寿青的儿子呼延瓒本来就是个哑巴,不料在奸臣欧阳芳追击逃亡途中,不顺跌倒,突然讲起了话,被他的义父罗宏搭救上山,亲自教他姐弟俩习武练艺。十五年后,呼延瓒和姐姐羽翼丰满,呼延瓒练就了一身好武功,和姐姐借机下山,追杀太祖赵匡胤为父报仇。“没想到我堂堂的大宋天子今日被困河东城,听说那呼延寿青的儿子呼延赞和姐姐学艺成功,下山要找我赵匡胤报杀父之仇,本王登基二十余载,天下未定,刀兵四起,想当年五代割霸称雄,百姓遭殃,怨声载道,朕手提盘龙棍刚刚平定。现如今河东又反了,五...
· 鞭
形制中国的“鞭”分为两种,其一为策,用以驱马,驾车,其二为鞭,用以行刑,或当作武器使用。作为武器用的鞭有棱有节,与之相似的锏则无棱无节。古代的鞭多指以坚硬金属制成的棍棒类武器,无刃,与长节软身的软鞭相对。鞭为短兵器,多以铁、铜、钢等物料铸造,以重量见称,是中国十八般兵器的其中一种,以单用为主,并配合其他武器(通常为长兵器)合用。亦有两手各执一根鞭的用法,使用者须有较强的膂力,方可运用自如,如《水浒传》中呼延灼所使双鞭就是“左手的重十二斤,右手重十三斤”。冯云鹘的《金石索》描述后梁名将王彦章所使用的铁鞭,列明“长仅六尺二寸强,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槌,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的铁鞭形象。宋代《武经总要》提及:“铁鞭、铁锏二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有人作四棱者,谓之铁锏,谓方棱似形,皆鞭类也。”清王啅《兵仗记》指:“与剑相类者为铁锏,无刃...
· 洪武赶散
洪武赶散,明朝初年将江南人口迁徙到苏北的历史事件,又称“红巾赶散”“红蝇赶散”,发生在明代初期,当时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历史学家称之为“洪武赶散”,因朱元璋的部队头扎红巾,故民间称之为“红巾军”、“红军”,“洪武赶散”也被称为“红巾赶散”或“红军赶散”。“红蝇赶散”则是“红巾赶散”的讹传,可能是出于对红巾军的不满而将其暗喻为红蝇瘟疫的缘故。“赶散”亦被称作“赶汉”。中文名:洪武赶散兴起人:朱元璋历史时期:明朝初年别称:红巾赶散、红蝇赶散首先强令富豪搬迁到首都附近朱元璋占领淮河两岸的大片地域实行"中盐法"人口往外迁移奇特的现象本段简介洪武赶散,明朝初年将江南人口迁徙到苏北的历史事件,又称“红巾赶散”“红蝇赶散”,发生在明代初期,当时朝廷从江南迁移大量人口到苏北一带进行垦荒,历史学家称之为“洪武赶散”,因朱元璋的部队头扎红巾,故民间称之为“红巾军”、“...
· 高亮赶水
不知道是在几百年还是几千年前,反正北京的老爷爷、老奶奶们都这么说:当初的北京可苦了。那时候,北京是一片苦海,人们都管它叫“苦海幽州”。老百姓们没法子,只好住在西面和北面的山上,把这片苦海让给了龙王。于是,龙王和龙母就带着儿子、儿媳妇、孙子和孙女占据了苦海。躲到山上去过日子的人苦到什么份上呢?苦到用泥做锅,用斗量柴的地步。也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代,苦海幽州来了一个穿着红袄短裤的小孩,名字叫哪吒。哪吒一到,就跟龙王、龙子打起来了。整整打了九九八十一天,最后哪吒拿住了龙王、龙母,放跑了龙子、龙孙。这龙王、龙母被拿住以后,水就平下去了,慢慢地露出了陆地。接着哪吒又封闭了各处的海眼,把龙王、龙母关在一处大的海眼里,上面砌了一座大白塔,叫龙王、龙母永久地看守白塔。从此,这个地方就不叫苦海了,光叫幽州。后来,慢慢地有人在这里盖房子安家,于是就有了人家,有了村子,有有了镇子。日子一年一年地过去了,逃跑了的龙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