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印京版大藏经皇城东隅嵩祝寺(图)
嵩祝寺山门旧照
嵩祝寺位于沙滩北街皇城根遗址公园北端的西侧,距故宫东北角楼仅500米之遥。嵩祝寺及智珠寺,这两座大寺庙并排坐落,掩映在一片密匝的民居与高大的围墙之中。东面的嵩祝寺现已修缮一新,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而西面的智珠寺,一座旧时的重檐亭式殿宇的亭顶已稍有倾斜。从明代的番经厂到清代的活佛驻地、京版大藏经的诞生地,古都皇城东隅的嵩祝寺已有600年的历史。
明代建经厂
嵩祝寺的前身原为明代的番经厂、汉经厂所在地,是皇家御用的印刻藏文经典之所。明万历年间的宰相张居正,在《番经厂记》中记述了番经厂的创办经过:番经来自乌思藏,即今教。明成祖时,番经厂与汉经厂并列。后建置倾毁。明穆宗曾命司礼监对之修葺,工程未完穆宗去世,神宗继位后,慈圣皇太后下令继续修葺完成。
番经厂,主要念习西方梵呗经,并专门印刷用的蒙文、藏文、天竺文经卷,收藏明版藏文《大藏经》。每遇皇帝的生日、元旦等节日,番经厂内官要于英华殿作佛事。
汉经厂,主要念习释迦牟尼诸经,并专门印刷和尚用的汉文经卷。明代官版古籍《永乐北藏》,又名《北藏》,始刻于1419年(永乐十七),完成于1440年(英宗正统五年)。经版由司礼监掌管,藏于汉经厂。
清时活佛驻地
清初,蒙古准噶尔部屡次东犯,当时驻长城古北口的总兵蔡元就此曾上奏朝廷,请求修复损坏了的万里长城,用以抵挡漠北蒙古族的入侵。康熙皇帝曾感慨:“万里经营到天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此时,康熙心中已明,万里长城并不能抵挡得住蒙古骑兵的铁蹄,宗教是安抚人心、民族和睦最好的办法,因此开始大量兴建寺院。
1701年(康熙四十年),蒙古各部在多伦诺尔会盟后,藏传佛教转世活佛二世章嘉阿旺罗桑却丹(第一世章嘉出生于张姓之家,原称张家,后改章嘉,与的、班禅齐名),被康熙皇帝封为多伦诺尔扎萨克达。1706年,又被康熙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管理北京地区的教事务。
1723年(雍正元年)青海发生了罗卜藏丹叛清事件,雍正特命清军统帅年羹尧寻找到幼小的三世章嘉若贝多杰,护送来北京。次年,三世章嘉移驻嵩祝寺,举行了坐床典礼,并进宫与皇子弘历(乾隆)一同读书。三世章嘉,一生多次以大活佛与朝廷特使的身份,奔波于大漠南北、雪域高原参与解决重大的民族宗教问题,功勋卓著。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嵩祝、法渊、智珠三寺在明代番经厂、汉经厂旧址上全面改建完成并命名。从此历代章嘉活佛均以嵩祝寺为驻京总部,凡是蒙藏地区及北京的宗教事务,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事宜,多依赖于该寺活佛。
首印京版大藏经
乾隆大藏经,又称龙藏经、清藏,是清代惟一官刻汉字大藏经。大藏经当初是奉雍正皇帝御旨雕刻,因每卷首页均有雕龙“万岁”牌,故名《龙藏》(一说是,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大藏经始刻于1733年(雍正十一年),历时近6年完成。大藏经的刻版最初存放地在嵩祝寺,首印亦在嵩祝寺,因此前人又称京版大藏经为“嵩祝寺版”。史家解读,当时大藏经的编刊工程浩大,负责其事的官员、学者、高僧等达60余人,监造人员80余人,还募集刻字、刷印和装帧等优秀工匠860余人。全部经板均选用上好的梨木雕造,刻工精细,正反两面均雕有文字,刀法洗练,字体端秀浑厚。佛像等图版以白描手法绘刻,庄严而不失生动。乾隆版大藏经,是历代一切佛教经典的总汇。雕刻完工后曾初印104部,分赐全国各大寺院。目前,世界上只有两部汉文大藏经经板存世,中国的京版大藏经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