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首印京版大藏经皇城东隅嵩祝寺(图)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1
转发:0
评论:0
首印京版大藏经皇城东隅嵩祝寺(图), 嵩祝寺山门旧照     嵩祝寺位于沙滩北街皇城根遗址公园北端的西侧,距故宫东北

 

嵩祝寺山门旧照

 

    嵩祝寺位于沙滩北街皇城根遗址公园北端的西侧,距故宫东北角楼仅500米之遥。嵩祝寺及智珠寺,这两座大寺庙并排坐落,掩映在一片密匝的民居与高大的围墙之中。东面的嵩祝寺现已修缮一新,红墙黄瓦金碧辉煌。而西面的智珠寺,一座旧时的重檐亭式殿宇的亭顶已稍有倾斜。从明代的番经厂到清代的活佛驻地、京版大藏经的诞生地,古都皇城东隅的嵩祝寺已有600年的历史。

    明代建经厂

    嵩祝寺的前身原为明代的番经厂、汉经厂所在地,是皇家御用的印刻藏文经典之所。明万历年间的宰相张居正,在《番经厂记》中记述了番经厂的创办经过:番经来自乌思藏,即今教。明成祖时,番经厂与汉经厂并列。后建置倾毁。明穆宗曾命司礼监对之修葺,工程未完穆宗去世,神宗继位后,慈圣皇太后下令继续修葺完成。

    番经厂,主要念习西方梵呗经,并专门印刷用的蒙文、藏文、天竺文经卷,收藏明版藏文《大藏经》。每遇皇帝的生日、元旦等节日,番经厂内官要于英华殿作佛事。

    汉经厂,主要念习释迦牟尼诸经,并专门印刷和尚用的汉文经卷。明代官版古籍《永乐北藏》,又名《北藏》,始刻于1419年(永乐十七),完成于1440年(英宗正统五年)。经版由司礼监掌管,藏于汉经厂。

    清时活佛驻地

    清初,蒙古准噶尔部屡次东犯,当时驻长城古北口的总兵蔡元就此曾上奏朝廷,请求修复损坏了的万里长城,用以抵挡漠北蒙古族的入侵。康熙皇帝曾感慨:“万里经营到天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民生力,天下何曾属尔家。”此时,康熙心中已明,万里长城并不能抵挡得住蒙古骑兵的铁蹄,宗教是安抚人心、民族和睦最好的办法,因此开始大量兴建寺院。

     1701年(康熙四十年),蒙古各部在多伦诺尔会盟后,藏传佛教转世活佛二世章嘉阿旺罗桑却丹(第一世章嘉出生于张姓之家,原称张家,后改章嘉,与的、班禅齐名),被康熙皇帝封为多伦诺尔扎萨克达。1706年,又被康熙封为“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管理北京地区的教事务。

     1723年(雍正元年)青海发生了罗卜藏丹叛清事件,雍正特命清军统帅年羹尧寻找到幼小的三世章嘉若贝多杰,护送来北京。次年,三世章嘉移驻嵩祝寺,举行了坐床典礼,并进宫与皇子弘历(乾隆)一同读书。三世章嘉,一生多次以大活佛与朝廷特使的身份,奔波于大漠南北、雪域高原参与解决重大的民族宗教问题,功勋卓著。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嵩祝、法渊、智珠三寺在明代番经厂、汉经厂旧址上全面改建完成并命名。从此历代章嘉活佛均以嵩祝寺为驻京总部,凡是蒙藏地区及北京的宗教事务,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等事宜,多依赖于该寺活佛。

    首印京版大藏经

    乾隆大藏经,又称龙藏经、清藏,是清代惟一官刻汉字大藏经。大藏经当初是奉雍正皇帝御旨雕刻,因每卷首页均有雕龙“万岁”牌,故名《龙藏》(一说是,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大藏经始刻于1733年(雍正十一年),历时近6年完成。大藏经的刻版最初存放地在嵩祝寺,首印亦在嵩祝寺,因此前人又称京版大藏经为“嵩祝寺版”。史家解读,当时大藏经的编刊工程浩大,负责其事的官员、学者、高僧等达60余人,监造人员80余人,还募集刻字、刷印和装帧等优秀工匠860余人。全部经板均选用上好的梨木雕造,刻工精细,正反两面均雕有文字,刀法洗练,字体端秀浑厚。佛像等图版以白描手法绘刻,庄严而不失生动。乾隆版大藏经,是历代一切佛教经典的总汇。雕刻完工后曾初印104部,分赐全国各大寺院。目前,世界上只有两部汉文大藏经经板存世,中国的京版大藏经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嵩祝
参考《清史稿》卷267列传五十四《清史稿》卷一百七十八至一百九十六·部院大臣年表钱实甫编,《清代职官年表》一册·部院大臣年表
· 海印寺
图片集相关条目韩国世界遗产列表韩国国宝
· 甄琛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嵩山南麓嵩岳寺内。嵩岳寺始建于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原为宣武帝的离宫,后改建为佛教寺院;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闲居寺",并广为增建,殿宇达千余间,僧众700余人。隋文帝仁寿二年改名嵩岳寺,唐朝武则天和高宗游嵩山时,曾把嵩岳寺作为行宫。当时楼阁相连,亭殿交辉,盛极一时。据李邕《嵩岳寺碑记》载:"广大佛刹,殚极国才,济济僧徒,弥七百众。落落堂宇一千间。"现塔院内大雄殿及两侧的伽蓝殿、白衣殿均为清时所建,惟此塔为北魏时物,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中国现存最古的砖塔。1961午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8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包含嵩岳寺塔在内的"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嵩岳寺塔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文化建筑群之一,位于郑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处世界地质公园中岳嵩山南麓峻...
· 密印寺
简史唐朝密印寺的山门。唐宪宗八年,司马头陀刘潜游历天下来到湖南宁乡县,发现沩山奇峰飞石,云山雾海。大沩山的天竺峰下分布七座小山如北斗七星,青莲溪流着莲花清香。于是跑到江西百丈山,告知好友怀海禅师:“大沩山峰高岭峻,碧水粼莹,诸山重叠,俨如怀抱莲花,秀丽非常,如一处藏龙卧虎之地。如得此山建寺,真乃佛门之幸也。”怀海禅师随即吩咐弟子灵祐:“沩山胜境,尔当居之,嗣续吾宗,广度后学。”唐宪宗元和八年的八月十五日,灵祐来到沩山,在天竺峰下七星坪结草为庵。经过7年,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大安禅师和灵祐禅师的共同努力,建立起应禅寺,后来改名三塔寺。唐武宗会昌年间,朝廷曾一度灭佛,时间长达两年,灵祐禅师不得不遣散僧众,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唐武宗时宰相裴休因谏直言,被贬为湖南观察使、潭州刺史。来到宁乡县沩山居住,和灵祐禅师交好,亲自书写了《大藏经》,849年得到唐宣宗敕封“密印禅寺”匾额。“密印”源出...
· 皇家寺庙:北京万寿寺
万寿寺在京城西北的苏州街南面,占地面积31800平方米。寺内殿宇宏伟壮丽、碑亭台榭美轮美奂,院中遍植苍松、翠柏、银杏树,清幽肃穆彰显人间仙境,集佛寺、行宫、园林为一体,风格独特享誉京城。万寿寺坐北朝南,山门上方有清顺治御赐的石匾,上书“敕建护国万寿寺”。山门撇山影壁的砖雕,构图精细,两侧宇墙虎皮底座朱墙白顶,色彩分明。进得山门便是天王殿,殿前左钟楼、右鼓楼,素有“钟王”之称的永乐大钟曾悬挂于此。再向北依次为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东路是方丈院和圃园,西路在乾隆年间改为行宫院。讲经说法的大禅堂后假山叠石、松柏苍劲,象征佛教名山普陀、峨眉。山上有三大士殿,正殿为观音,左为文殊、右为普贤,山下有仙桥、水池与洞穴,山后两株古银杏树分立两旁,饱经沧桑的虬干枝叶高耸入云。其后乾隆御碑亭、光绪御碑亭、无量寿佛殿、千佛阁相互辉映错落有致。万寿寺没有香炉,没有烟笼雾绕,神像前护栏上挂满祈愿牌,上写祈愿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