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杯酒释兵权”看古代官场的一个“装”字(图)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5
转发:0
评论:0
“杯酒释兵权”看古代官场的一个“装”字(图),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玩了一回“杯酒释兵权”的把戏,便解除了将他黄袍

 

    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玩了一回“杯酒释兵权”的把戏,便解除了将他的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人的兵权。紧接着,赵匡胤起用张琼担任殿前都虞侯这一重要军职,但仅过了两年,这位救过赵匡胤性命、性情耿直的都虞侯便遭人诬告,最后被迫在狱中自杀身亡。之后,这一要职由既没有战功也没救过皇帝性命的杨信顶替。

    杨信上任不久,就突发哑病,口不能言。好在杨信有个贴身家童能够准确“破译”杨信的哑语,每当杨信入朝上奏,或传令军中,只需杨信手掌比划几下,家童就能把杨信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丝毫不影响杨信运转自如地掌控军队。于是赵匡胤更加信任杨信,不仅保留了杨信的官职,而且于翌年授予杨信节度使一职,后又将殿前司的高级职位也交给了他。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哑了11年的杨信竟然在临死的前一天奇迹般地“康复”了,向前来探望他的宋太宗赵光义(赵匡胤弟弟)声情并茂地表达了他深切感念两朝的知遇之恩。

    至此,时人才知道,原来杨信在装哑,为了避免其前任的覆辙而装哑。事实上,杨信“装”成功了,而且“装”来了荣华富贵,“装”来了大权在握,并得以善终。

    如果说宋朝的杨信装哑装得“精彩”,那么清代的王文韶装聋也装得“奇妙”。王文韶历经咸丰、同治、光绪三朝,在地方做过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在朝廷做过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官运亨通,显赫一时。据李伯元《南亭笔记》记载,王文韶一进入清廷权力中枢军机处后,就“耳聋愈甚”,一日,二大臣争执一事,相持不下。西太后问王文韶意见如何,他莞尔而笑,不做答复。西太后再三追问,他仍笑而不答。西太后说:“你怕得罪人?真是个琉璃蛋!”他仍笑如前。

    很显然,王文韶装聋意在躲事避风头,首鼠两端,谁也不得罪,以此来避免被同僚倾轧。但与杨信装哑不同的是,王文韶的装聋被人识破了,并因其圆滑模棱至极,被讥为“琉璃球”、“琉璃蛋”。但识破归识破,讥讽归讥讽,王文韶做官却做得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只升不降。

    可见,在专制政体下,官员要保命保官保富贵,就得装,像杨信那样装哑,像王文韶那样装聋。由此,封建官场才形成蔚为壮观的“装”文化、“装”技巧、“装”艺术,譬如被视为官场“宝典”的“多磕头,少说话”即是一个生动的明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司马懿的腹黑人生:不离一个装字
曾闻“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司马懿以渺渺之身,最后掏空曹魏帝国,成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的确非乎寻常。他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是装逼的人生,成功地把自己的人生道路,装扮成潜伏、灿烂、致命一击三个精彩片段,段段不离一个装字。网络配图装病,刀向脖子上砍下去也不为所动,待观时变;装天真,得陇望蜀,貌似天真大计,实则不顾危险。曹操自然知道自己的半斤八两,不敢远攻川汉,不予采纳;装象,在曹操曹丕时代,多次出谋划策,实践证明莫不有利于曹魏,可惜未有被曹魏全部采纳;装蒜,死活不出战,面对诸葛亮送来的有辱人格的妇服,坦然穿上,硬生生把天下奇才诸葛亮耗死在五丈原;装牛逼,东征辽东,一年时间的估算,出师未到而料敌如神,一举破敌;装怂,面对帝室强权的,称病隐忍;装死,骗过的彻底打击,保存力量;装强,领着一群家兵旧将,一篇奏章,足以制敌于死地。司马懿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把自己从一...
· 陶器也可以施釉看古代陶瓷的烧制(图)
成形后的粘土坯体,必须加以烧制,才能成为陶器。就制陶来说,烧制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过程,松软的粘土经过烧制就能成为坚硬的陶器。不仅如此,烧制的温度还是区别陶与瓷的重要依据。唐三彩陶器也施釉很多人以为,陶与瓷的区别仅仅在于瓷器有釉而陶器无釉。实际上中国古代也有施釉的陶器,如唐三彩。因此,釉并不是区别陶瓷的标志。按照今天的标准,陶与瓷的区别主要在于吸水率。陶器因为孔隙较大,吸水率通常在10%以上,而瓷器因胎体致密,且表面有釉层,吸水率通常在0.5%以下。吸水率需要用仪器测量,因此,人们常用烧制温度来区别陶与瓷。陶器因为陶土自身原因,烧制温度通常不能超过1100℃,否则器物就会变形,而瓷器烧制温度通常都在1200℃以上。因此,1200℃就成为陶与瓷的分界线。很多人以为陶瓷就是陶器与瓷器的总称。实际上,还有一类器物,吸水率介于0.5%至10%之间,称为半瓷或炻(shí)器。日常生活中...
· 中国古代官场:一幅醉生梦死的“吃喝图”
中国人向来信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连孔圣人也坦承“食、色,性也”,一句“吃了吗”更是人们见面时最温暖的问候,可见中国的“吃喝文化”是相当发达的。然而,倘若是普通老百姓讲究点生活饮食甚至出几个“美食家”,那也就罢了,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平民百姓常常食不裹腹,饥寒交迫,若遇上水旱肆虐的灾荒年景,被迫“易子而食”也并不罕见,根本无缘享受美食。那么,又是什么人狂喝豪饮、享用饕餮盛宴呢?答曰:“官人也。”的确,中国古代官场的“吃喝文化”在一茬又一茬官员身体力行的接力吃喝中,不断“发扬光大”,几乎成了风靡官府的“时尚”、不可阻遏的“潮流”。如果有心人对数千年中国官场吃喝掉的钱财统计一下,那肯定是个惊天动地的天文数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官吏们吃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旧制度下的官场就是一幅醉生梦死的“吃喝图”。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在新王朝建立...
· 中国古代官场:一幅醉生梦死的“吃喝图”
中国人向来信奉“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连孔圣人也坦承“食、色,性也”,一句“吃了吗”更是人们见面时最温暖的问候,可见中国的“吃喝文化”是相当发达的。然而,倘若是普通老百姓讲究点生活饮食甚至出几个“美食家”,那也就罢了,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平民百姓常常食不裹腹,饥寒交迫,若遇上水旱肆虐的灾荒年景,被迫“易子而食”也并不罕见,根本无缘享受美食。那么,又是什么人狂喝豪饮、享用饕餮盛宴呢?答曰:“官人也。”的确,中国古代官场的“吃喝文化”在一茬又一茬官员身体力行的接力吃喝中,不断“发扬光大”,几乎成了风靡官府的“时尚”、不可阻遏的“潮流”。如果有心人对数千年中国官场吃喝掉的钱财统计一下,那肯定是个惊天动地的天文数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百姓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官吏们吃掉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旧制度下的官场就是一幅醉生梦死的“吃喝图”。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在新王朝建立...
· 古代官场年龄潜规则:为何官员在年龄上造假?(图)
西方风俗以询问女士芳龄为失礼,而中国官场以打探“真年”为禁忌,恰能相映成趣。与靠好爸爸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的做法相反,通过科举得官者有不少人自减年龄。就连《儒林外史》中的那个“忠厚人”范进都一减就是24年,那些滑头滑脑的人该减多少?北宋的一个夏季,一道发自汴京的人事任命,在朝野掀起广泛质疑。任命的内容是:原吏部员外郎(正七品)文及甫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陕州。用白话讲,相当于一个研究员出任陕州市长。至于为什么引起质疑,则要从文及甫28岁的年龄说起。虽然这个年纪做官很常见,但是一个28岁的青年干部得到如此重任,当时的人在惊讶之余,不免要对当事人的家庭背景浮想联翩。一打听,果不其然,原来小文同志是当朝太师、平章军国重事文潞公文彦博家的六公子。谜底揭开,舆论哗然。门下省谏官苏辙、王觌在朝会上当面参劾一手操纵这项任命的中书侍郎,说他“非次进用文及甫”的动机是“欲(巴)结文彦博”。由此可见,从古代官员的年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