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扇子的演变史:折扇并非中国人发明(图)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68
转发:0
评论:0
扇子的演变史:折扇并非中国人发明(图), 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楚墓出土的扇子     扇子,最早称为“霎”,与羽毛有关。据西

 

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楚墓出土的扇子

 

    扇子,最早称为“霎”,与羽毛有关。据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则称扇子是周昭王时发明的,据说当时有个叫孟夏的人取鹊翅羽做成了扇子。但那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

    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扇子是战国的。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楚墓出土过一把竹编的扇子,扇柄在扇子的一侧,就像一扇单扇门。单扇门在古代称作“户”,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也像门户,“扇”字之所以从羽从户,由此可以得到明证。

    至少在汉代就出现了团扇,因为是用绢制成的,故又称为罗扇、纨扇,团扇形如圆月,暗合中国人团圆如月、合欢吉祥之意,故又称为合欢扇。西汉成帝时班婕妤因赵飞燕入宫而失宠,故作诗云:“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如明月。”唐代王建《调笑令》词曰:“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于是,扇子也就有了并面、便面、障面等雅称。团扇多为“圆如满月”的样式,但也包括了各种“方不应矩,圆不中规”的方圆形、腰圆形、梅花形、葵花形等多种样式。团扇的出现打破了羽扇的单调格局,使扇形更加丰富了。

   扇面的面积虽然有限,但也给书画家们开辟了一块题诗作画的小天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录的杨修为曹操“画扇误点成蝇”的故事,是关于在扇上作画最早的记载。《晋书・王羲之传》中一则王羲之为老妇题扇的佳话已是家喻户晓。除了王羲之外,当时还有范晔、顾宝之等文人都曾在扇面上题诗作画,这就大大提高了扇子的文化品位。最迟到唐代,绘画作书的团扇已经相当流行,新疆阿斯塔那的一座唐墓出土了一把木柄绢质团扇,扇面上就绘有花鸟。唐代画家周�P的名画《簪花仕女图》中也画有一位手执绘有牡丹花的团扇。在团扇上绘画作书到宋代达到顶峰,至今仍有不少宋代的绢本团扇扇面被保存下来。

    古代男女都用团扇,在唐代永泰公主墓和李凤墓的壁画上就都绘有用团扇的男人,但是等到折扇传入并流行以后,男人在正式场合都使用折扇,团扇就变成女性的专用物了。

    折扇是11世纪从日本经高丽传入我国的。北宋邓椿在一部关于中国画史的著作中提到,当时北方有一种高丽扇,用鸦青纸做成,可以折叠,上面还绘有图画。这里所说的高丽扇,实际上是从日本传过去的日本扇。

    折扇在日本被称作蝙蝠扇,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中国人接受,并根据其形状称之为折叠扇、聚头扇或撒扇。江苏武进一座南宋墓土了一件黑漆奁,上面画着一个手持折扇的仕女,扇子有五档扇骨,白色的扇面上还绘有花鸟。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说,当时都城临安已设有专门卖扇子的“周家折叠扇铺”,说明宋代已经能够自制自销折扇了。不过宋元间使用折扇的人还不多,所以,明代陈霆在《雨山墨谈》中说:“元初东南使有持聚头扇者,人皆讥笑之,永乐初始有持者。”

    明代折扇广泛流行,据说这与明成祖朱棣的大力提倡有关。近年来在明代藩王墓里也时有折扇出土,可以与之相互印证。明代制扇作坊遍布各地,其中最有名的有杭扇、吴扇、川扇、歙扇、青阳扇、溧阳扇、武陵夹纱扇、金陵柳氏扇等等。扇骨、扇面制作精良,各有名家;扇面书画广泛流行,深受文人墨客喜爱;还衍生出扇袋、扇坠、扇盒等附属扇子的工艺品。折扇携带方便,出入可以藏在袖中,故有“怀袖雅物”之称。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把明代第五个皇帝朱瞻基画的折扇,共有15根扇骨,扇骨外露的部分全以湘妃竹皮包镶,扇面为纸本设色人物画,一面是柳阴赏花图,一面是松下读书图,落款为“宣德三年春日武英殿御笔”。

    清代是折扇大发展的时期,它不仅是一种用以生风取凉的工具,而且成了一种艺术品,一种身份、地位、品位的象征,一种社会角色的道具。不仅男性使用折扇,而且还有女性使用的秋扇,从文人书画扇这一主流中又分化出黑纸扇、香木扇和各种工艺扇。折扇还流传到欧洲,成为西方贵妇们喜爱的把玩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扇子的演变史:折扇竟然并非是中国人所发明的
扇子,最早称为“霎”,与羽毛有关。据西晋崔豹的《古今注》记载,最早的扇子出现于商代,是用五光十色的雄雉尾羽制成的,故称之为“翟扇”。东晋王嘉的《拾遗记》则称扇子是周昭王时发明的,据说当时有个叫孟夏的人取鹊翅羽做成了扇子。但那时的扇子并不是用来拂凉驱暑的,而是用来遮阳挡风的,插在车上也是一种仪仗。考古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扇子是战国的。湖北江陵马山砖厂楚墓出土过一把竹编的扇子,扇柄在扇子的一侧,就像一扇单扇门。单扇门在古代称作“户”,扇子当仪仗使用时左右开合也像门户,“扇”字之所以从羽从户,由此可以得到明证。至少在汉代就出现了团扇,因为是用绢制成的,故又称为罗扇、纨扇,团扇形如圆月,暗合中国人团圆如月、合欢吉祥之意,故又称为合欢扇。西汉成帝时班婕妤因赵飞燕入宫而失宠,故作诗云:“新制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圆如明月。”唐代王建《调笑令》词曰:“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于是,扇子也就有了...
· 纺纱机的发明与演变(多图)
珍妮纺纱机最早期的纺纱工具十分简单,只包括一个纺锤和一根卷线棒。使纺锤象陀螺那样旋转,就可以把松散的纤维捻紧成纱,然后缠绕在卷线棒上。这种原始的工具经印度人改良后制成了纺车,以机械替代手工旋转纺锤,但还是只能纺出一根纱。现代纺纱机最先出现在英国。1764年的一天,英国纺织工哈格里沃斯夫妇正在家中劳作,一个纺纱,一个织布。当时他们使用的就是手摇纺车。哈格里沃斯无意中碰翻了纺车,只见那纺锤由水平状态变为直立,却依然转动不停。这个现象引起哈格里沃斯的思索:既然纺锤能垂直转动,那就让几具并排的纺锤同时转动,不就可以纺出好几根纱吗?于是,哈格里沃斯按照自己的设想,亲自动手制作,经过反复试验,改进,终于造出了一部由4根木腿组成,机下有转轴,机上有滑轨,带有8个竖立纺锤的纺纱机。哈格里沃斯以爱女“珍妮”的名字为这台新机器命名。以后,又经多次改进,使纱锭从8个逐步增加至18个、30个、80个、效率极大地提...
· 斗拱的起源和演变【图】
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
· 斗拱的起源和演变(图)
目前对斗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认为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一种认为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也是鉴别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年代的一个重要依据。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西周铜器拱令簋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从汉高颐阙和四川牧马山、山东高唐出土的汉明器陶楼上可以看出,柱顶有斗拱承托檩、梁或楼层地面枋,挑梁外端的斗拱承托檐檩,各个斗拱间互不相连。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用斗拱,最初是一种在现代称为人字拱的斗拱,即在额枋上立一个叉手,上置一斗,承托檐檩。至初唐,从西安慈恩寺塔门楣石刻《说法图》上还可看到佛殿柱间仍用人字拱。...
· 火锅的历史演变
火锅源头在哪里“火锅”,什么叫火锅?其实只要是底部有火,上有锅子,就是火锅了。至于是使用什么样的锅子?何种燃料?自古以来的演变,可是多姿又多采。最早的火锅是用鼎煮的大约一万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最早的容器─陶制的鼎,那可说是非常大的锅子,无论是三足或四足的鼎,在当时,只要是能吃的食物如肉类为主,通通都丢入鼎内,然后在底部生火,让食物煮熟,成为一大锅的食物,当时叫做“羹”,这就是最早的火锅了。不过仔细一想,当时并没有所谓的盐,也没有调味料,更没有沾酱,只是把一堆肉煮熟而已,会好吃吗?加上鼎太大,不能移动,只能固定陈列在一定的地方,不方便随时享用。于是,聪明的老祖宗,到西周时代,不但发明了铜与铁,且各种陶器品也改良制作成较为小型的器皿,适合一般人使用。铜与铁的产生,不仅形成了器皿的革命,同时也与近代的锅子非常相近,铜制的锅子与陶制的砂锅,到现在还是最实用、最普遍的火锅器皿,而大的鼎最后则延伸...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