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苏轼饮食美学:东坡羹(图)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6
转发:0
评论:0
苏轼饮食美学:东坡羹(图),    东坡羹是苏东坡发明的蔬菜羹,最初以蔓菁、芦菔为主,也可以用其他季时蔬取代

 

    东坡羹是苏东坡发明的蔬菜羹,最初以蔓菁、芦菔为主,也可以用其他季时蔬取代。苏文谈饮食的不少,都鲜见食谱的写法,《东坡羹颂并引》却详述了这道菜的做法:

    东坡羹,盖东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鱼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芦菔若荠,揉洗数过,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许涂釜,缘及一瓷�D,下菜沸汤中。入生米为糁,及少生姜,以油�D覆之,不得触,触则生油气,至熟不除。其上置甑,炊饭如常法,既不可遽覆,须生菜气出尽乃覆之。羹每沸涌。遇油辄下,又为�D所压,故终不得上。不尔,羹上薄饭,则气不得达而饭不熟矣。饭熟羹亦烂可食。若无菜,用瓜、茄,皆切破,不揉洗,人罨,熟赤豆与�D米半为�D。余如煮菜法。

    蔓菁又叫芜菁,即俗称大头菜,是很普通的家常蔬菜;芦菔即萝卜;菘就是白菜。蔓菁四季都有,吃法却不同:春食苗,夏食心,秋食茎,冬食根。明・姚可成汇辑的《食物本草》赞美它:“菜中之最有益者”,性温,根叶味苦,有疗效。

    白萝卜最普遍为我们知道的是行气消食,增进食欲,帮助消化,促进胃肠蠕动,通利大便;又能增强免疫力,止咳化痰,治疗咽痛失音。这两道菜搭配在一起,不温不凉,加强了化湿健脾的作用;若像苏东坡那样,加了作料和香油作菜羹,味道鲜美适口,相信是老少咸宜的汤品。

    苏东坡受儒、释、道思想影响,不仅深刻领悟“天人合一”的道家哲学思想,生活中也实践顺应自然、适应环境的观念,并且在逆境中寄情于大自然的山水,或天然食物。

    《东坡羹颂并引》若和《菜羹赋》一起阅读更有意思,文本也更完整。《菜羹赋》描述卜居南山下,穷得没肉吃,只得摘一些大头菜、萝卜煮汤,从洗菜、入锅、煮沸到以米粒勾芡,再用陶盆覆盖,慢慢煨到熟烂,直到水分快收干,菜蔬汤变成蔬菜羹,此法不用酰酱,烹调堪称仔细,充满了自然风味。也具现了苏轼的创作美学和饮食美学。

    世人多觉得清淡则寡味,因此素不如荤,其实清淡之味与美食并不冲突,反而更能贴近原味。关键在厨师的手段。任何食材沦落呆厨手中,都只能拜托佛祖保佑;唯高明的庖人能令各种食材表现各自的优点。

    蔬菜之美就在于清淡,我认为锻练味觉可以从季节时蔬开始,味蕾若疏于品尝清淡之味,一旦习惯了重口味,就变得呆滞,再难以欣赏清淡之美。

    蔬菜的清淡美带着禅意,甚至连接了天堂。日本诗人川端茅舍的俳句:“ぜんまぃののの字ばかりの寂光”(满眼薇菜尽の字,寂光净土界),薇菜的形状像“の”,这俳句用了四个の字,许多の字迭在一起,除了状薇菜之多,予人宁静之感,“の”的声调反复出现的回声,暗示静寂的佛土。

    东坡羹有一工序值得注意:加一点米进去勾芡。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即记载二十几种羹的制法,基本上都用米汁调和勾芡。米汁是理想的勾芡,不仅东坡羹,卤肉时放一点紫米进去,不但能着色,更能有效吸收油腻。

    煮汤而讲究食物的原汁原味,迥然异于时行以太白粉勾芡。从小到大,我始终无法忍受这种因袭而庸俗的勾芡法,又不是什么罪犯,干嘛喝太白粉汤?我曾经在台北一家著名的餐馆吃杭州菜,厨师的手艺其实不赖,奈何过度依赖太白粉勾芡至滥用的地步,使东坡肉看起来像腐乳肉,龙井虾仁像虾仁羹。

    真正的高厨基本上已经摒弃浓重的调味料,力求自然、原味、清淡,东坡羹很能表现清淡美学。清淡,是世上最时尚的饮食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乐天派苏轼:“醉东坡”耽酒“梦东坡”贪睡
林语堂撰《苏东坡传》,开篇原序给苏东坡戴了19顶桂冠,第一顶就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一语中的,苏东坡当之无愧。读东坡诗词,不难发现:“醉东坡”耽酒,“梦东坡”贪睡,无一不显“乐天派”本色。网络配图东坡现存记睡诗,《春夜》知者较多:“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后人常用“春宵一刻值千金”喻指洞房花烛夜,考东坡本意,恐怕还是沉迷“春眠不觉晓”的境界。东坡爱眠,想不入诗也难,诸如“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试院煎茶》);“要识熙熙不争竞,华胥别是一仙乡”(《次韵张甥棠美昼眠》);“食罢茶瓯未要深,清风一榻抵千金”(《佛日山荣长老方丈五绝》之四),不时可见。东坡还有一首《醉睡者》:“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先生醉卧此石间,万古无人知此意。”被纪昀斥为“俚句”,似可反证纪昀不解睡意。今人喜以猫为师,将“不如睡”视为减...
· 苏轼字什么号什么苏轼的雅号东坡居士的来由
苏轼字什么号什么一个人太过出名,关于他的议论便自然会多了起来,从个人喜恶,到家庭隐私,乃至对大格局的影响,都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现代人如此,古代人亦如此,这就像是一个古今规律一样,无理可循,无法可破。苏轼,作为古时候的名人,当然也是如此。苏轼,一个生于北宋时的伟大文人、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的一生极为曲折,历经太多的艰难与沧桑,死后虽然为后人所称赞、所乐道,但个中艰辛却是无法言说的。外人只知道他的别号是东坡居士,却不知道这个名号的由来史。苏轼,年轻的时候,并没有东坡这样的一个称号,而他的字号子瞻是其父亲苏洵为他取的,苏洵一直心存远大抱负,奈何受家境影响,一直未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为生计所牵累。故当苏洵的长子降生之后,便将自己所有的寄托和期望全付放在了第一个儿子的身上,子瞻,顾名思义,代表了苏洵对苏轼的深切希望,希望这个儿子不要像自己一样,能够有一个高瞻远瞩的目光和看法,并且有一个...
· 揭秘:“东坡居士”苏轼与苏东坡是不是一同个人?
苏东坡与苏轼是两个毫不相干的人,我少年时代就因为无知而这样误判。而这几年“读”苏东坡,读着读着就觉得他们真不是一个人。那个宰相坯子,志大才疏的苏轼,他的生命的起点是眉州。而这个文坛巨匠,光彩照人的苏东坡,他的生命的起点却是在黄州。当然,苏轼是一只蛹,而苏东坡是一羽蝶。这种蝶变是在黄州完成的,而促成这种蝶变的,正是那次贻笑千古的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他十岁的时候听母亲讲《汉书·范滂传》即问母亲“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二十二岁应试汴京文章第一,只因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而忍爱判为第二。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策考试“入三等”。制策考试十年一度,录取名额只有五名,由皇帝亲自主持,一、二等都是虚设,三等为最。苏辙入四等。仁宗读了苏轼兄弟的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后四年,英宗打算召苏轼入翰林为知制诰。知制诰...
· 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与东坡肉
苏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宋代著名文学家,是大词人,是散文大家,想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定义。苏轼是一个文学成就很高的人,自小聪慧,受到父亲苏洵勤奋学习的影响,他没有浪费自己的天赋,自小就严格要求自己,这才有了他年不及弱冠,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的成就。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二岁,参加科举考试,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年进士有三百八十八人,名列第二。值得一说的是,他本来能名列第一的,但是因为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看了他所作《刑赏忠厚之至论》,极为欣赏,一时认为是自己徒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给了个第二,《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收入《古文观止》。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合称“欧苏”,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并称“三苏”。他是宋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代表,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
· 经部之东坡易传(图)
《东坡易传》,又名《毗陵易传》、《苏氏易传》、《苏长公易解》等,北宋苏轼撰。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v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曾作《易传》未成,嘱其子苏轼及苏辙接述其志,苏轼先成,苏辙乃将自己所解部分送于苏轼,故是书可谓集“三苏”治《易》之成果。大约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此后陆续有所修订。因元�v,不敢直署苏轼之名,以其卒于常州(古称毗陵),遂题《毗陵易传》。《东坡易传》,共九卷,卷一至卷三释上经,卷四至卷六释下经,卷七至卷八释《系辞传》,卷九释《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十卷,《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著录为十一卷。强调顺应自然之理而又不废人事之功,着重从义理角度进行阐发,同时也不排斥象数的方法,解说时还大量融摄佛、道思想,多举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事以相发明。朱熹批评该书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