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经部之东坡易传(图)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64
转发:0
评论:0
经部之东坡易传(图),     《东坡易传》,又名《毗陵易传》、《苏氏易传》、《苏长公易解》等,北宋苏

 

    《东坡易传》,又名《毗陵易传》、《苏氏易传》、《苏长公易解》等,北宋苏轼撰。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嘉�v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曾作《易传》未成,嘱其子苏轼及苏辙接述其志,苏轼先成,苏辙乃将自己所解部分送于苏轼,故是书可谓集“三苏”治《易》之成果。大约成书于元丰三年(1080),此后陆续有所修订。因元�v,不敢直署苏轼之名,以其卒于常州(古称毗陵),遂题《毗陵易传》。

    《东坡易传》,共九卷,卷一至卷三释上经,卷四至卷六释下经,卷七至卷八释《系辞传》,卷九释《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直斋书录解题》著录为十卷,《郡斋读书志》、《文献通考》著录为十一卷。强调顺应自然之理而又不废人事之功,着重从义理角度进行阐发,同时也不排斥象数的方法,解说时还大量融摄佛、道思想,多举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事以相发明。

    朱熹批评该书驳杂,“用释、老之说”,但也承认其“于物理上亦有看得着处”。后李衡作《周易义海撮要》、丁易东作《周易象义》及董真卿作《简易会通》,皆多采苏氏之说。四库馆臣以为《东坡易传》“推阐理势,言简意明,往往足以达难显之情,而深得曲譬之旨。盖大体近于王弼之说,而弼之说惟畅玄风,轼之说多切人事,其文词博辨,足资启发”。(郑任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经部之《易数钩隐图》
《易数钩隐图》,北宋刘牧撰。《易数钩隐图》的作者刘牧,自南宋始其籍贯、字、官职即有争议,有谓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长民,官太常博士;亦有谓三衢(今浙江衢州)人,字先之,官屯田郎中。后世多未细辨,《宋元学案》谓刘牧“字先之,号长民”,四库馆臣虽采前者,但又谓长民、先之二字“未详孰是,或有两字”。《易数钩隐图》的卷数,《中兴书目》作一卷,《直斋书录解题》作二卷,《郡斋读书志》作三卷。今见为三卷本,卷上为“太极第一”至“人禀五行第三十三”;卷中为“乾坤生六子第三十四”至“遯卦第四十八”;卷下为“河图第四十九”至“十日生五行并相生第五十五”。另附《遗论九事》。《易数钩隐图》提出了太极、象由数设、图九书十等说,用数和图推演易理,建立了崭新的象数学理论体系。四库馆臣称:“至宋,而象数之中复歧出图书一派。牧在邵子之前,其首倡者也。”其学兴盛于宋仁宗时,言数者多宗之,对邵雍、周敦颐等人亦多有影响。朱熹亦...
· 经部之《温公易说》
《温公易说》,北宋司马光撰。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历官天章阁待制兼知谏院、龙图阁直学士、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等,追封温国公。《温公易说》现有《四库全书》辑本,共六卷,含《易说》和《系辞说》两部分。是书宋代时传本已多寡互异,苏轼《司马温公行状》载为“《易说》三卷、注《系辞》二卷”,《宋史·艺文志》载“《易说》一卷,又三卷,又《系辞说》二卷”。其后是书长期失传,清乾隆年间纂修《四库全书》时由《永乐大典》中辑出。是书释《易》,一卦或一二爻无说,或三四爻无说,甚至全部无说,只有《系辞》部分注解比较完备,而《系辞》之下惟《说卦》两条有说。因此,历代多以此乃未成之书,亦有学者以为是书本读《易》札记,原即如此。司马光不赞同王弼以老庄解《易》,深辟虚无玄渺之说;强调天人之合,主张易道为天之经、人之纪,是支配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主张“义出于数”,...
· 经部之《周易集说》
《周易集说》,宋末元初俞琰撰。俞琰(约1258-约1324),字玉吾,号全阳子、林屋山人、石涧道人,吴郡(今江苏苏州)人,著名道教学者。入元不仕,变羽服隐居林屋山。他自幼秉承家学,刻苦研《易》三四十年,撰有《周易集说》、《读易举要》、《大易会要》、《易古占法》、《卦爻象占分类》、《易图纂要》、《易外别传》等易学著作。《周易集说》是在一百三十卷的《大易会要》基础上“集诸说之善”而成,草创于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完成于至大四年(1311),凡四易稿。《周易集说》共四十卷,包括上经五卷、下经五卷、象辞三卷、彖传六卷、爻传六卷、文言传二卷、系辞上传四卷、系辞下传四卷、说卦传三卷、序卦传一卷、杂卦传一卷。是书虽兼采众说,但以朱熹《周易本义》为宗,同时又力图有所创新。其释《易》,先卦象、爻象,次明理,主张“辞本于象,象本于画,有画斯有象,有象斯有辞,易之理尽在于画”,“舍画而玩辞,舍象而穷理,辞...
· 经部之《易学启蒙》
《易学启蒙》,南宋朱熹、蔡元定合撰,由蔡氏起稿。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学者称西山先生,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师事朱熹,朱熹以友视之。朱熹以为言《易》不本象数,既支离散漫而无所根著,其本象数者又不知法象之自然,未免牵合附会,“因与同志颇辑旧闻”,作《易学启蒙》。是书与《周易本义》互为表里,成于淳熙十三年(1186)。《易学启蒙》,《宋史·艺文志》录为三卷,《直斋书录解题》录为一卷,为书凡四篇,分为本图书第一,引孔安国、刘歆、关朗等说,证十为河图、九为洛书;原卦画第二,通论伏羲四图及文王二图,综述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明蓍筮第三,研究古筮法;考变占第四,拟定七条占筮体例,解说卦变图,明一卦可变六十四卦之理。是书围绕《周易本义》卷首九图作论,虽名为“启蒙”,却非真的仅是给初学者开蒙之用,更多地是为了阐发九图的哲学意义,系统发挥朱熹的象数之学。是书朱熹自视很高,以为“学《易》而...
· 经部之《周易注》
《周易注》,三国魏王弼、东晋韩康伯撰,重要的《周易》注释著作。王弼(226-249),字辅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城、金乡一带)人,官尚书郎。韩康伯(332-380),名伯,字康伯,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附近)人,历官豫章太守、吏部尚书、领军将军等。王弼《周易注》包括《易经》全部及《易传》的《文言》、《彖辞》、《象辞》部分,共六卷。又另作有《周易略例》一卷,发明宗旨。至东晋,韩康伯承继王弼补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共三卷。王注与韩注原本各为单行,至唐始合为十卷。《周易注》本费直之古文《易》,廓清汉人繁琐的象数之学和谶纬迷信,不讲互体、卦变、卦气、纳甲等,以简略易懂的文字,揭示《易》中所包含的根本义理。《周易注》还援《老》解《易》,注入玄学思想,阐述了贵无的本体论和“得意忘象”的认识论,使《周易》成为玄学理论的基本思想资料之一。《周易注》开创以义理解《易》之新风,对后世影响极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