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利玛窦南昌足迹:一次“西学东渐”的成功探索(图)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4
转发:0
评论:0
利玛窦南昌足迹:一次“西学东渐”的成功探索(图), 利玛窦资料图片    2010年的整个5月,中国与西方,都在怀念一个人。   

 

利玛窦 资料图片

 

    2010年的整个5月,中国与西方,都在怀念一个人。

    432年前,这个人从欧洲出发,向东方匆匆赶来。427年前,他从广东登陆,将文艺复兴后最新的西方文明引入中国。而400年前的5月,这个被中国人称为“西僧”、“西儒”的西洋人,由皇帝下诏,首开西方传教士入葬中国之先例,永远地留在了中国。

    利玛窦,一个有着“红蓝色刺猬”族徽的意大利传教人,一个被誉为“西学东渐第一人”的文化使者。400年后,当人们以种种方式,纪念、怀念并探寻他著名的中国行旅时,猛然发现,南昌,竟是他全面打开整个传教活动及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时代节点。

    历史究竟赋予了怎样的力量,让利玛窦遭遇南昌,并影响着之后近两百年的中国?

    一

    1595年4月的一天,南昌万寿宫内一阵骚动。拥挤的人群中心,一个高鼻梁、蓝眼睛、黄头发的大个男子,在一片指责声中,显得手足无措,却又语意坚定。“让他给许真君下跪叩头!”这个外形奇异的“家伙”究竟何方神圣,竟然对南昌人人敬畏的许真君视而不跪!激动的人们甚至要拉男子到许真君神像前去磕头,而他却无论如何都不肯挪动一步。僵持很久,直到有人再三解释,说这位男子来自国外,并不信仰中国神明,人们才在疑惑中渐渐散去。

    这位“天外来客”便是后来享誉世界的利玛窦。作为欧洲耶稣会正式进入中国的首批传教士,利玛窦的南昌之行,意在借道南京,北上京城,寻求当朝万历皇帝的支持,以全面传播耶稣福音。

    自《马可・波罗游记》风行欧洲后,整个西方开始了寻找中国的征程。而哥伦布等人的地理大发现,仿佛一个巨大的启示,激发着传教士们的使命感。走向东方,传播教义,经历了文艺复兴运动后的欧洲耶稣会,集结起一支支传教队伍,开始了一场意义深远的宗教“远征”。

    肩负宏大使命,1578年,26岁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一行14人,从欧洲里斯本启程,经印度卧亚,抵达澳门,并于1583年登陆广东。

    彼时的中国,虽然商品经济开始萌芽,各类新思想正在活跃,但舶来的耶稣福音,在明初后“片板不准入海”的闭关国策及传统儒道释思想的排斥下,传播甚为缓慢。飘摇12载,唯肇庆、韶州二地有传教据点,教众亦不过百许人。

    在中国这样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度,皇帝至高无上,若是得到皇帝的恩准,何愁传教大业不成?初谙中国封建体制的利玛窦,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北京城。

    出韶州,过梅岭,经赣州,转吉安,1595年4月,在朋友兵部侍郎石星的帮助下,利玛窦终于走出广东,走进南昌,也由此揭开了石破天惊的“西学东渐”的历史大幕。

  二

    这是历史投射于南昌的一道短促却幽长的光亮异彩,亦是南昌报以历史的一串惊喜!

    当利玛窦驱舟渡过鄱阳湖,沿长江抵达南京时,一身的仆仆风尘遭遇的却是这座“第二都城”的断然拒绝,连昔时的广东旧交、时任南京工部侍郎的徐大任也公开发出驱逐令。

    南都难留居,而况京都兮?1595年5月,利玛窦放弃赴京,而于6月28日返抵南昌,一住便是3年。

    已在广东建起据点的利玛窦,何以不回广东,反留居南昌?对此,后世学者分析出四大原因。其一,乃友人瞿太素、石星的推介。其二,南昌扼守中国南北地理之要冲,既便于北上京城,更易于南下广东。其三,南昌文士辈出,为全国一大文化中心,民风大开,正适于传播耶稣福音。其四,南昌城市经济较之广东,更为繁荣。是以,“以目前的光景而言,没有比这里更合适的了。”

    利玛窦的对比选择,反衬出晚明年代的南昌现实。

    唐、宋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及至元、明政治中心东移,更使南北交流成为举国大策。是时,由广东北上南京、北京,其主要捷径,便是越过梅岭,抵赣州,顺赣江而下,经吉安、樟树,借道南昌,渡鄱阳湖,入长江,西达武昌、东至南京,再转运河北上。而在这条贯通中国的大动脉中,南昌正居汇通南北之要冲。

    南方大开发、大繁荣的背景,加上汇通南北中国的区域优势,让南昌迸发出领袖全国的城市力量。

    其时,南昌以米市著称全国,与国内几乎所有省区均有固定的粮食供销关系。经南昌输入全国的江西粮米,几可左右时局。晚明吏部左侍郎顾起元在谈到南京米价时曾说:百余年来,南京的米价虽偶有微涨,但很快便会回落,然而倘若江西与湖广欠收的话,则米价会立即大幅上涨,全城将人心惶惶。而以南昌为活动中心的江西“江右商帮”,更是影响全国,与徽商、晋商并称“三大商帮”。明代著名文人张瀚有言道:“今天下财货聚于京师,而半产于东南,故百工技艺之人亦多出于东南,江右为夥,浙(江)(南)直次之,闽粤又次之。”是以,时谚有云:“无江西人不成市场。”

    利玛窦的一系列札记、书信,亦道出了晚明南昌城市的壮阔风貌。在给孟三德神父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南昌)较广州更漂亮、更高尚,……房舍美观,街道广宽又直。”又说:“(南昌)在人口与房屋方面数字也庞大,尤其文人、贵族与秀丽方面也首屈一指,这是我早向往参观的城市。”在给耶稣会总长阿桂委瓦的信中,他则盛赞:“它的面积以我的看法,较翡冷翠(即意大利佛罗伦萨)大两倍。”

    堪与影响全国的城市经济媲美的是,作为江西文化中心的南昌,同时亦是全国士人文化的中心与“异端思想”的孕育之地。

    据统计,有明一代,江西有“进士三千”,南昌独得694人,比广东全省之进士都要多。而作为有明以来,诞生了解缙、杨士奇、夏言、严嵩等内阁高层并孕育了汤显祖、宋应星等文化名人的江西的首府,南昌无疑堪称一时文化之中心。初始被视为“异端”的王阳明,也正是在南昌最终确立其心学思想,并形成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江右王门”。其时,南昌府治范围内的书院不下20所,文人士子们时有聚会、论辩,而每逢科考之日,更是蔚为壮观。在一封长信中,利玛窦这样叙述南昌:“人山人海,考生都带着佣人和书童,应考的秀才多达2万……街道为之充塞,连走路也不可能。”

    倘若说,是正在萌芽的商品经济与多元思想并生的社会格局,让传播外来宗教的利玛窦一行得以登陆中国。那么,正是商品经济与文人社会均领先全国的南昌,才能以海纳百川的大胸襟,接纳利玛窦,并影响着全国。

    与在广东时屡遭侵扰及在南京遭遇驱逐不同,利玛窦并未受到过多的怀疑与上层人士的排拒。居留南昌不久,他花60金币,在知府衙门附近建起了继肇庆、韶州后的第三座天主教堂。同年,又在新建县吴城镇建造了第四座。

    出乎意料的顺利,亦得益于总结过往失败后的“南昌试验”。

    南昌3年,利玛窦一改以往做法,入乡随俗,尝试着“以耶合儒”、“学术传教”,实现了西方耶稣与东方儒家的首次合流。

    刚到南昌时,建安王、乐安王先后相邀,利玛窦即着儒服入宫拜见。而之后出入官宦士林之间,他俱着儒服,用汉礼,仿若汉人。

    定居南昌期间,利玛窦修订完成了《天主实义》一书,在书中贬佛、道而借儒宣教。出版中文著作《交友论》,从西方哲学家、宗教领袖著作中,摘录适合中国伦理观的语录,以为论据。与南昌儒学泰斗、白鹿洞书院山长章潢亲密交往,则为他赢得了“西儒”的美名。

    而每每拜会官宦贵人时,利玛窦又会捎带上几个地球仪、自鸣钟之类的“洋玩艺”。l596年9月的一天,他还为南昌人准确预报过一次日蚀。正是从利玛窦这里,只知“星分翼轸,地结衡庐”与“天圆地方”的南昌人,万分惊讶地得知,地球竟然是圆的。

    翰林多吉水,朝士半江西。因了以南昌为中心的江西官宦士子们沟通全国的影响力,3年的“南昌试验”中,利玛窦的朋友遍布全国的10个省(当时全国仅有15个省),甚至引起了10多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的关注。

    1598年6月25日,在度过3年忙碌而又愉悦的时光后,利玛窦深情作别南昌,再度北上。

 

    据后世学者多方考证,关于利玛窦在南昌的固定住所及传教地,有三个地方值得考虑,即棉花寺,现称棉花市;戊子牌坊,位在现在的百盛购物中心;杏花村,即杏花楼,今俗称水观音亭。图为今日的杏花楼。宗欢摄

 

    三

    接下来的故事,已为400年来的中外史家津津乐道。按照在南昌时形成的“学术传教”法,定居北京的利玛窦,成功地向万历皇帝进献了当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天主经、天主图像,与在翰林院供职的上海人徐光启,合译了西方重要的数学典籍《几何原本》,与工部官员李之藻合译了《同文算指》等重要著作,甚至帮大明造出了火力威猛的“洋炮”。

    地非“方”,而为“圆”;中国非天下之“中”,亦比想象中要小得多;高度发达的西方科技,也让向来视其为雕虫小道的知识精英们的心灵频频受伤。

    以南昌为新起点,踏着利玛窦的足迹,迄于1775年在华耶稣会被罗马教廷解散,先于晚清“洋务运动”而起的第一轮“西学东渐”,迎来三四百位传教士的前赴后继、七千西书的中国传播,其间给予国人传统心理的颠覆,正如当代思想史学者葛兆光所言――天崩地裂是也!

    而当中外学者们重新梳理这一跨越近200年的“西学东渐”史时,每每绕不开南昌这一为西学传播创造“方法论”的城市。法国学者裴化行说道:“南昌及其附近地区……是一处天然适合于可称中国‘人文主义’发育的土壤。”而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肖朗则叹道:“利玛窦在南昌,事实上成为明末清初‘西学东渐’的转折点之一。”

    诚哉斯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末的西学东渐,利玛窦的传教为何取得了成功
晚明的西学东渐,樊树志等先生论述已多,在近年全球史大兴的背景下已经日益成为热点。欧洲的科学技术、宗教哲学传入中国,连内阁大学士徐光启都成为天主教徒,使中国文明蕴含了新变的可能性。但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耶稣会教士利玛窦(1552年——1610年)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这段时期,西方传教士不远万里、飘洋过海来到全然陌生的国度,对这个国家的一切事务都抱有极大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姿态孜孜不倦的学习新知,中国则以一贯天朝上国的态度对待这些学生,教诲他们礼仪之道。这位老师永远也想不到,有一天学生会以强者的形象将老师的尊严践踏在脚下。历史的戏剧性或许就在于此,人们以为永恒不破的真理,瞬间就会被斥责为荒诞无稽。十七世纪以前,西方世界对中国已经有了一定认知,通过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有关中国的讯息不断传到西方。早在古典时代,中国就以“Seres”(赛里斯,丝绸之国)之名闻名西方,二千年前罗马作家...
· 《野墅平林图》真是利玛窦画的?(图)
利玛窦利玛窦画艺肤谈(图)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利玛窦文物展”,展出了利玛窦绘制的四条屏《野墅平林图》,在文博界、绘画界引起了不同的反响。上海博物馆书画部研究员陶喻之说:“《野墅平林图》屏幅作者被认为是利玛窦,尚缺乏明确证据,有必要对其绘画才艺重新审视。既不能低估,也不必出于某种良好愿景,误以为他是无所不能的文艺复兴时代全才,将他本人都未曾自封或始料不及的桂冠强加于他。其实,不管结果如何,也丝毫不会动摇他作为会通中西文化传播使者的历史地位。”
· 曹植一生足迹寻踪(图)
曹植少年才华逼人,深得曹操宠爱,并曾随父南征北战;在文学创作上也留下了不少家喻户晓的传世佳作。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196年,曹植5岁随父迁至许昌。204年,13岁时随家人迁居邺城。206年8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207年1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207年9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锦州),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208年7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211年,20岁的曹植与母后一起随父西征马超于潼关,此间写有《送应氏二首》、《离思赋》、《洛阳赋》、《静思赋》等诗文。213年,22岁的曹植随父激战濡须口,与孙权交战,曾作《离友有序》诗两首。215年,24岁的曹植随父西征张...
· 第一次“西学东渐”失败的真正原因,一耽搁便是200年
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过程中,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扮演了极其重要的先驱者角色,中国科技亦由此开启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序幕。但由于作为西学传播主体的天主教过分干预政治,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西学东渐”的衰落。康熙帝以钦天监计算的夏至时刻与实测日影不符,对“西法”的深信不疑开始动摇早年的康熙帝对西方科技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先后向南怀仁、白晋、徐日升等传教士学习过天文学、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物理学、化学、医药学(如解剖学)等西方科学。他以一国帝王之尊,大大促进了“西学”的传入,由此也积累了对传教士的好感。因此当巴黎外方传教会的福建代牧阎当再次挑起“礼仪之争”时,卷入其中的康熙帝一度表现出极大耐心,不愿意中西双方因此而决裂。但教皇格勒门十一世无视康熙帝的态度,两次发布“禁约”与通谕,禁止中国天主教徒参加祀祖、祭孔、敬天等儒家礼仪。康熙五十九年十二月,康熙帝在宫中读到传教士所译的教皇“禁约令”全...
· 利玛窦“记忆之宫”的12个房间(图)
奥尔特留斯《寰宇全图》(1573,印刷书).杜堇《十八学士图》屏(明).为纪念对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逝世400周年,意大利马尔凯大区政府和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于2月-7月先后在北京、上海、南京三地巡回举办“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展览。4月2日-5月23日,展览在上海博物馆举行,展品共计113件(组),由中意两国文博与图书收藏机构共同提供。利玛窦(1552-1610),号西泰,是第一个变西文姓名为中文姓名的人。1578年的春天,他搭乘“圣路易”号离开里斯本,4年半后由澳门踏上中国的土地,随后越五岭、驻江右、下江南、过山东、进京城、入皇宫。直到1610年5月中的一天,他感到大限将至,当有人问他将留给世人什么时,他回答:“一扇功德之门,但不无艰苦磨难。”次日,利玛窦溘然长逝,万历皇帝赐地安葬。那扇“功德之门”开在明王朝的封闭之上,西方的科学与文艺之风由此吹...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