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端午”:领略名家笔下不一样的节日风情(图)
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在吊脚楼上可看到龙舟大赛。资料图片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从古至今,涉及到端午的文学作品也多得数不胜数。记者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描写端午的散文、小说,给您呈现一个“书中端午”,并在名家的笔下领略不同地域的端午风情。
曹雪芹《红楼梦》
元春端午给宝玉赠扇
在《红楼梦》中,端午节被正式描写的细节很少,只是在第三十一回“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提到过“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王夫人等也置酒席庆祝,同时在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龄官划蔷痴及局外中”提到节前的那天“那文官等十二个女子都放了学,进园来各处顽耍”。在其中对于端午节俗所提甚少,对于粽子只是用黛玉的一句话“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笔带过。不过,对于“端午赠扇”的习俗,小说中倒是描写较多。《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写贾元春“端午儿”前给亲人们“赏节礼”,给宝玉的便有扇子。
■教您一招
端午结婚可赠扇给父母
相传唐太宗曾于端午日送绢扇两把给他的“爱卿”长孙无忌和杨师道,上有他的“飞白书”亲笔题词。宋代人把“花巧画扇”列为“端午节物”(《东京梦华录》卷八)。至今,甘肃等地过端午仍保留着“蒸面扇”之俗;在福建,儿媳妇要送扇给公婆;浙江一些地区,学生给老师送粽子、馒头,作为还礼,老师以扇子回赠,故那里的端午又名“敬师节”。如果新婚夫妇在端午给老人家送扇子,不仅寓意驱赶蚊蝇,祈福、避邪赈灾,还能扇凉。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充满“江苏味”的端午
汪曾祺的小说充满“中国味”,这篇《端午的鸭蛋》则充满了“江苏味儿”。“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除了怀念著名的“高邮咸鸭蛋”,汪曾祺还在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其中“用雄黄酒在小孩额头上抹王字”、“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送符送扇”、“端午要吃十二红”等习俗均在文中有所提及: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
■教您一招
用鸭蛋壳做“萤火虫灯”
“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时读囊萤映雪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在这篇文章的结尾,汪老还不忘教大家DIY一下鸭蛋壳。不过现在南京市区已经抓不到萤火虫了,但聪明的孩子们,用荧光粉等可以在夜晚发光的物件来代替萤火虫,同样可以做出漂亮的“萤火虫灯”。
沈从文《边城》
在世外桃源赛龙舟捉鸭子
其实,《边城》中虽有着小桥流水的清雅美,但不足以引人入胜。它最美得动人心魄的,是里面的风俗人情。首先我们要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风景秀丽的一个湘西小镇――凤凰。
从一开始,沈从文就描写了边城端午节的热闹场面,继而补写了两年前端午节翠翠见到傩送的情景。端午节那天,所有的人围到岸边,早早地观看;而年轻小伙则在鼓声的节拍中向前奋划,四周一片吆喝助威……而龙舟竞赛的方式和捉鸭子的可爱场面,也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了。这便是湘西人民的独特的端午风俗了;所有的戍军长官也一起与民同乐,早早地围在税关前看热闹,并派遣士兵将大鸭子缚上红条放入水中,一起嬉戏。
边城在沈从文的笔下,每个人都热情诚实,人人均有君子遗风。“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人间每天都在发生悲欢离合,这和时代的背景是分不开的,但撇开那些令人伤心的悲剧去看里面的每个人、每个风景、每个生活片断,去看端午赛龙舟,你会惊异地发现,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多么美丽的世外桃源。
■教您一招
吊脚楼最适合看龙舟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很多人就是看了《边城》,又中了沈老这句话的毒,千里迢迢前往边城,只为在端午赛龙舟时,邂逅一个同样美丽的女子。
不过记者在这里透漏给您,按照《边城》里的描述,临江的吊脚楼便是每年端午时分观看龙舟赛的最好位置。从那里可以看到远处的凤凰山,近处的虹桥,脚下的沱江,江上的观光船和对岸的繁华。只不过临江的吊脚楼可能会比不临江的住所价格要高些。
宋元话本《白蛇传》
白娘子被骗喝雄黄酒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最家喻户晓的莫过于“白蛇传”的故事了。据明末《警世通言》的宋元话本记载,宋代时,有一千年修炼的蛇妖化作人形叫白素贞,与青蛇精小青,在杭州西湖遇书生许仙,乃嫁与他。后经历诸多是非,许仙乃知白素贞、小青俱是异类,并受白蛇威胁,惊恐难安,便求法海禅师救度。于是白蛇被收入钵内,于雷峰塔下。许仙看破红尘情愿出家。这个故事被后人丰富成了《白蛇传》,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转眼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劝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这时候已经怀孕,她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被吓死。
■教您一招
雄黄酒洒床脚可避虫害
神话故事《白蛇传》中,白蛇就是在端午节的雄黄酒下现了原形。千年修炼的道行尚且抵不住端午节雄黄酒的威力,对付一般的有毒小动物那就更绰绰有余了。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包能驱邪解毒,自有它的医理。不过,雄黄酒含汞,不宜多饮用,尤其是孩子。我国古代,经常将它喷洒在床下、墙角等阴暗地方,以避毒虫危害。
老民俗才是
永不过时的经典
似乎中国所有的传统节日,都不可避免地味道越来越淡。76.7%-80%-89.1%,本报端午调查进行到第三年,我们欣喜地发现读者对端午传统文化的认同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69%的读者对屈原这一传统文化符号的认同,显示出正统文化不灭的影响力。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所置换以后,节日经济以及由此被挑起的民众消费狂潮成为了这个时代最为壮阔的景观。端午节被“假日化”后,本报的调查显示,近半读者选择回归传统,老民俗才是永不过时的经典与时尚。
●端午起源
69%读者认同屈原投江说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流传最广的是屈原投江说,有69%的读者表示了解。与此相比,伍子胥被夫差赐死,投入江中的故事仅有6.3%的读者有所耳闻。而孝女曹娥追随溺死江中的父亲投江,最终抱出父尸的传说所知者更少,仅有1.6%的读者知道这也是端午的来历之一。17.5%的读者认为端午来源于驱邪避灾的寓意。
●端午活动
老民俗占据半壁江山
在如何看待端午节的调查中,52.2%的读者认为传统活动太少了,26.7%的读者将端午节等同于粽子节,13.3%的人表示端午商业氛围太浓,仅7.8%的读者将端午节理解成诗歌节。与此相呼应的是,在端午节活动调查中,近半数读者选择回归传统,对老民俗念念不忘。其中,41.1%的读者认为端午节适合划龙舟,倾向于挂艾草、吃五黄等民俗活动的读者占到42.3%。一些颇有创意的过法,如传统经典阅读、诗歌比赛应者寥寥,分别有4.5%、2.1%的读者响应。
●端午文化
更多的人认同传统
本报2008年端午调查显示,76.74%的读者认同端午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在2009年,这一数据上升到80%;今年,89.1%的读者知道端午节来历,并认同这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端午放三天小长假,也许不起眼,但将端午单列出来,心里也就为它空出一个小小的角落了。”刘娟代表了很多读者的想法。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习俗承袭下来,并成为国家法定假日的时候,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端午过法
年轻人继续宅在家
2008年本报端午调查中,选择在家休息人数最多,达到34.09%,选择和平时一样过,以及在市内参加一些休闲活动的占到了40.91%,仅有9%的读者选择参加端午活动。2009年调查中未涉及这一选项。今年,选择宅在家的读者已上涨两成,攀升至55.4%,选择在市内参加休闲活动的仅有9.7%,另有16.3%读者选择出行,18.6%读者表示会参加端午节相关活动。(王亚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