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郭沫若夫人的故乡藏于乡间的贺州大屋(图)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1
转发:0
评论:0
郭沫若夫人的故乡藏于乡间的贺州大屋(图), 围屋议事的宗祠。     围屋围出和谐的生活。     中西合璧的贺州陶家大院

 

围屋议事的宗祠。

 



    围屋围出和谐的生活。

 



    中西合璧的贺州陶家大院。

 

    桂岭于氏围屋

    贺州市八步区桂岭镇双凤村有一座于姓围屋。这里是郭沫若夫人于立群(1916―1979)的家乡,现围屋居住着的都是于立群的亲戚。我们在这里遇上一位“东”字辈的80余岁的老人,他说,论起排辈他的辈份还在于立群之上,但于立群没有在此生活过。

    于氏围屋呈方型结构,当地人称为“四方营”,面积约100平方米,有三排房屋,每排约有三四户人家,中有两条小巷相连。同排房屋中户与户之间房间互通。屋内每户人家有一个天井,天井用小鹅卵石精心镶嵌成元宝等图案。围屋内住房大都是土木结构,土砖砌墙,房顶盖瓦。小巷道路用鹅卵石砌成。只有族人议事的宗祠是砖瓦结构。围屋主人为本地人。和客家围屋相同的是,本地围屋也有门楼、炮楼、宗祠等建筑。于姓围屋有两个门楼,主门楼门楣大书“肆马家声”,两旁对联是“大兴肆马;丕振家声”,副门楼门楣上是“青州居”三字。

    据尚居住在围屋内的老人说,围屋已有130年的历史。老人们说,当年于氏先祖建立这座围屋,主要功用是御匪,现围屋老墙上还留有枪眼等军事性设施。围屋边上曾建有�t望之用的据高点炮楼,现已毁。如今围屋主人的后人大都已迁出围屋居住,只有两三户人家还住在围屋内,不少空余房屋作为杂物间使用,但围屋设施仍完好保存了下来。

    “欧式围屋”陶家大院

    贺州市八步区仁义镇保福村象角寨有一座陶家大院,那中西结合的“欧式围屋”令人惊叹。

    陶家大院建在一片平坦的田地当中,旁边挨着不少新老住宅。大院四周果树掩映。这一带是有名的水果产区,大院周围满畈田野种满了龙眼、番石榴等水果。大院门前是一张水塘,塘水清澈,一群鸭子在水面上悠闲地游玩,显得宁静而清幽,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神韵。

    陶家大院建于清朝乾隆年间,院内居民均为陶姓,操本地口音,至今大院里仍有好几户人家在居住。大院占地面积10亩左右,围成四四方方一座方型“围屋”。“围屋”清砖大瓦,气势雄伟。它共有两层楼,四周为住房,正面中间有一聚集议事的会议室,会议室是敞开没有门窗的,其余住房大门大都没有上锁,给人一种安宁、祥和的感觉。中间为天井。住房门前是一道走廊,走廊向天井一侧是一排上方为半圆型的窗,呈现欧式建筑的风格。住户透过这些窗,楼上楼下,这端那端,可以很便捷地交谈沟通。

    据了解,围屋的第一代主人陶少波曾担任过外国使节。或许是由于接触过东西方文化的原因,当年主人在建造这所大院时,采用了这种既富于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又兼备欧洲浪漫情调中西合璧的“欧式围屋”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程子楷的大屋
一、程子楷简介程子楷(1872年-1945年),字嵩生,号忍公,青年时留学日本振武学校和士官学校,曾参与指挥辛亥革命,历任湖南独立第四旅旅长、讨袁军第一军司令、护国军攻赣右翼司令、陆军中将等职,抗战时期参与指挥三次长沙会战,1945年为日军所俘被幽禁,于除夕之夜自缢殉国,死后国民政府追授其陆军上将。二、程氏大屋(程子楷将军故居)基本情况程氏大屋(程子楷将军故居)位于资兴市程水镇石鼓村第六组,始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故居座北朝南,砖木结构,面积2868平方米。整栋建筑有正房72间,杂房18间。正栋七扇大门,六条直巷,21个天井,两条横巷把正栋分为上、中、下栋,形成上中下三厅一体,上厅北墙嵌有精致的雕龙神龛,中厅挂有“香山一老”寿诞大牌匾,两边配阴阳木刻的烫金对联,大门口悬挂着先人的学位、荣誉牌匾。故居外观恢弘大气,屋檐墙垛是鸡冠斗子(马头墙),内饰雕刻精湛,泥塑龙凤、蝙蝠栩栩如生。...
· 桂家大屋桂姓的由来
桂姓起源山西豳州(今陜西周源扶风县),出自姬姓,是周王胄的后裔,因避祸改姓。《桂氏家乘序》的记载,东周灭亡后,原王族周王的后裔姬季桢曾经任过秦国的博士。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姬季桢被杀害了。姬季桢的弟弟姬季眭为了逃避株连的命运,就按自己的名字的读音“眭”,将姬季桢的四个儿子更改姓名避祸。长子名奕,改为桂奕,居住在幽州守坟墓;老二叫昋突,迁居济南朱虚;老三叫炅奖,居住于齐国历山;老四叫炔奘,移居河南阳城。于是有了桂、昋、炅、炔四个同音的姓,(世子孙都认祖归宗,改姓了大房的桂氏),世代相传桂姓。上面所说的四个姓,字虽然不同,但是音却是相同的,为同宗同源。四姓为了躲避战乱,南渡到广信、上饶等地区。由于伯禽出於天水,所以至今都称发自天水郡,或称“天水堂”。桂氏先祖忠贞公桂卿!从桂卿至今已传三十六代!桂讳:卿鲁人,季孙氏之裔派出城阳(今山東莒县),生於910-935年受烈祖(李昇)之命,守信州(江西...
· 祖宗传下的宝:在故乡找到了族谱图
那个清明节,我们兄弟几个带上孩子们先给爷爷奶奶上坟,之后依次是伯父伯母父亲母亲叔父。曾祖父的坟,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哪儿。父亲在世时也不清楚,他说奶奶从来不让提曾祖父。曾祖父因抽大烟,逼得奶奶有家不能回,差点家破人亡。曾祖母的坟在漆树砭,奶奶说那是个苦命的好人,每逢祭坟,她总是叮咛着:“谁的坟不祭,你爸的婆要祭哩。”现如今只记得那块大石头跟前就是她的坟了。上完坟,回来坐到院子里说话,心里的阴沉也慢慢化开了。说起族谱图,柱哥、仓哥说有可能在黑房沟毛娃爷家,我说想看看,二位堂兄二话没说就拽我去找。从王家碾子走过,碾子还是那个碾子,已经荒芜多年,像奄奄一息的老人。当年我和姐姐还有母亲一块推碾子,碾过稻子和谷子,还有辣子和做炒面用的柿皮子。母亲常说:“牛可怜呀,犁地拉磨,推碾子人苦一下没啥。”绕着碾盘转圈圈,单调,厌烦,头晕。地边上的路还是一镰把宽,前坡嘴子依然是崎岖的石坎,平台上是一人都搂不严的松树...
·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是茶的故乡,所以,中国人对茶真是再熟不过的了。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儒、道、释三教九流,还是挑夫贩夫,无不与茶结下不解之缘。俗语常说:“早晨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不仅内地人民这样,边疆少数民族也同样好茶。北方游牧民族好用奶茶,人民喜用酥油茶,南方少数民族爱饮盐巴茶。可见,茶早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之用,可为饮、为药、为菜肴;茶之礼,上至宫廷茶仪,中至文人茶会、禅院茶宴,下至民间婚俗、节俗,无处不在。茶之法,自唐以降,代代完善,以至成为中央政权控制“番邦”的一大方略,曰“茶马互市”。茶从中国飘洋过海,香溢五洲。现而今,人们发现,“茶之路”在沟通中外文化所起的作用上,不比“丝稠之路”逊色。过去饮茶可不像现在这样简单,古人饮茶有道,艺茶有术。中国茶文化中所体现的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髓,物质形式与精神理念、情操、道德、礼仪结合之巧妙,让人叹为观止。
· 孝锡公的故乡
孝锡公的故中闽清县志载:“朱顶山在十五都,唐乾符(注:应为乾v)中,山下有池锡,家畜一鹤,旦辄飞翔山间,因名其山曰朱顶,村曰白鹤,至今池氏家焉。”又一则:“留钱山在十五都,唐乾符(v)中,天降雨钱于山下,有声铮铮焉,及旦视之,以亿万计,树木皆折,因名其山曰留钱山。”闽清县志的二则记载,讲的是我入闽始祖鲤腾公第五代孙孝锡公的一段生动故事。故事虽然发生在一千多年前,但至今仍然在闽清、尤溪、长乐等地的池氏后裔中,广为传颂。池鲤腾公第四代孙兴业公,居闽清十五都坂洋(后名白鹤汀),传一子名孝锡。锡公一生以农为业,兼读诗书,过着半耕半读的清贫生活。他为人谦和忠厚,处世恪守诚信,虽然家道贫寒,但他素饬廉隅,热心助人。公的妣配肖氏,也是一位慈面善心、谨遵礼教的良家妇女。夫妻二人长期与邻里和睦相处,侍奉亲人至尊至孝。父亲年老多病,他恪供朝夕,未尝稍懈。一次,父卧病床,向他要肉吃,因为家里穷,苦无所得,他焦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