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畲族民歌
福建-畲族民歌,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
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的重要部分。畲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学歌唱歌作为一种重要文化生活,形成一套上山劳动、接待来客、婚丧喜事的对歌习俗。畲族民歌七字一句,四句一首,讲究畲语押韵,唱时用夹有“哩、罗、啊、依、勒”等音的“假声”唱。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演唱(组图)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演唱(组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闽文化—音乐—福建畲族民歌“闽东畲族歌言”
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文化与音乐的传承主要靠畲族歌言口传身授。畲族人自称“山哈”,赋予民歌以“歌言”的独特称谓,“山哈歌言”被畲家人视为传家之宝。闽东歌言分布在宁德市所辖的七县二市,及福州市的连江、罗源。闽东畲族歌言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按畲族的自然习惯和曲调的不同特点,可划分为福安和蕉城调。罗源和连江调、福鼎调、霞浦调和古田调。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和独特的“双条落”二声部盘唱形式。演唱方法有假声、真声和真假声结合三种,以假声的唱法最有民族特色,闽东畲族歌言有“拦路对歌”,“蚕里来客对歌”。“做表姐对歌”,“做亲家伯对歌”等一系列罕见的盘歌习俗及定期定点规模大,群众性广的歌节歌俗。畲族歌言的传承方式多种多样,以手抄唱本和歌节歌俗传承为主。“歌言礼”、“歌言史”、“歌言才”、“歌言情”、“歌言俗”等特征,畲族歌言这种音乐文化形式,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
· 畲族民歌畲族的民歌有什么特点
各个民俗文化都是当地人民的劳动结晶。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大多是在重要节日、田间劳作和探亲访友的时候便以歌对话。那么,下面一起深入畲族文化看看他们令人迷醉的畲族民歌吧。畲族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五省六十多个县、市的部分山区。闽东、浙南是畲族的主要聚居地。畲族有悠久的历史。“畲”字,意为“刀耕火种”,用作民族名称始于南宋末年。元代以来,“畲民”作为畲族的专有名称,普遍出现在汉文史籍。最迟在7世纪,畲族就已经定居在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地区。歌俗歌俗主要有拦路情歌、来客“比肚才”、“做表姐”、“做亲家伯”等。歌会主要有农历四月“分龙节”在福安穆阳一带苏堤山的牛石岗歌会,六月初一在福安留洋白云山的歌会,七月初七在福安社口、营坑白云山的歌会,八月十五中秋节福安城关镇的歌会,九月初九霞浦城关马洋目莲山与溪南葛...
· 闽文化—音乐—福建畲族民歌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
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流传于福建省宁德市的蕉城区八都镇猴盾畲族村及其周边的畲村,畲族“双音”,是畲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畲族山歌中的奇葩,是我国畲族山歌中唯一幸存的畲族二声部山歌歌种,畲族“双音”有别于其它畲族山歌,在于它独特的演唱方式和声部音乐复调性的组合形式。极具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的主要表现形式1、二声部山歌“双音”属清唱,演唱形式,每个声部至少1人,每个声部的演唱人数可多可少,不论声部的男、女性别演唱,亦可两声部都由同性别演唱,但演唱情歌就一定要男、女各唱一声部。2、二声部山歌“双音”词律歌词结构基本是七字一句,四句体,四句为一条。3、二声部山歌“双音”的声部组合形式有以下这么几种类型:(1)支声式由两个声部同时演唱同一旋律及其变体,(2)和音式两声部之间节奏基本相同,旋律基本相异,构成多种不同音程关系。乐句终止音相同。(3)接应式两声部之间,一声部来了,...
· 畲族民歌畲歌为什么具有“传家之宝”之称
“畲歌”是畲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畲族,几乎人人都会唱畲歌,习惯用唱歌的形式来表达,并且形成了一部分独特的民族歌会。畲族的民歌具有重要的传承意义,被国家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畲族有唱山歌的习惯,但并不了解“畲歌”,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具有“传家之宝”之称的畲歌。畲族民歌的艺术特色畲族民歌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叙事歌(含神话传说歌和小说歌)、杂歌(含爱情、劳动生活、传授知识、伦理道德、娱乐生活等内容)、仪式歌(含婚仪歌、祭祖歌和功德歌等)。畲族民歌的曲调大致可分为山歌调和师公调两大类。山歌调包括: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丽水调、景宁调、龙泉调、文成调等。师公调包括念诵调和配合做公德动作的歌唱。畲族山歌多用假声歌唱,按唱法的不同,有平讲调、假声唱、放高音等三种变化。在福建省宁德北部的七都、八都、九都等地,还有一种“双音”的歌唱形式。由男女二人用同一歌...
· 畲族
历史畲族是中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自称“山哈”,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泛称“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意为刀耕火种,指的是畬族的生产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做民族划分之后,统一称为“畲族”。语言畬族有本民族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在古代使用畲语,现今则大多改为使用畲话。畲语语言学家所说的畲语,不属于汉语,仅在广东博罗、增城、惠东、海丰一小部分自称“活聂”([hɔ22ne42])的人群中使用,使用者仅有数千,是一种濒临消失的语言。畬语与炯奈语最接近,属于苗瑶语系苗语支。畲话自称“山客”的畲族人口通常使用一种被为畲话或畬民话的语言,与客家语的渊源很深,也有学者认为是客家语的一种方言。不同地区的畬话受到邻近地区的主要汉语方言(如吴语、闽语、客家语)很多影响,但文法...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