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首批非物质遗产出炉
蒙古族说唱家道尔吉钦在演唱乌力格尔
蒙古族搏克
内蒙古晨报讯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批准,内蒙古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日前出炉,共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大类140项。
这14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文学11项,包括祝赞词、王昭君传说、嘎达梅林等;民间音乐22项,包括爬山调、漫瀚调、口簧等;民间舞蹈12项,包括呼图格沁、脑阁、查玛、盅子舞等;传统戏剧5项,包括皮影戏、东北二人转等;曲艺5项,包括好来宝、八角鼓等;杂技与竞技16项,包括冰上阿日嘎、蒙古象棋、蒙古族赛驼;民间美术7项,包括蒙古族图案、和林格尔剪纸等;传统手工技艺12项,包括蒙古族马具制作技艺、蒙古包;传统医药4项,包括蒙医药等;民俗46项,包括蒙古族服饰、诈玛宴等。
据文化厅有关负责人介绍,在评选活动中,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的17位专家经过为期6天的紧张工作,从全区报送的10大类235个项目中,经评审、公示等程序,最终确认10大类140项为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治区文联副主席额・跋特尔对记者讲:“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宝藏,是我们一切文化的源泉,但又面临着泯灭的危机。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存留在文化传承人的记忆当中,其存在形态非常脆弱。如果其存在的载体DD人一旦逝去,便带走一篇文化遗产。因此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就是要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的传承人及其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自治区文化厅社文处的刘处长认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不遗漏一项有价值项目的方针,就全区各地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材料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认真的评审,共筛选出10大类140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经组织专家论证,这些项目均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在群众中世代相传,在其分布区域内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并且处于濒危状态。内蒙古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炉,这标志着自治区政府部门开始全力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发展,从而使我们可以长久地享用这些宝藏,也让这些宝藏更好地充实我们的精神家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