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让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和谐共生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8
转发:0
评论:0
让文化遗产与现代城市和谐共生,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大规模的城乡建设,给文化遗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和大规模的城乡建设,给文化遗产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城市将文化遗产看作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和累赘,漠视自身的文化传统和历史风貌,片面追求新、奇、怪的建筑风格,“千城一面”以及文化的缺失和特色的消亡已成为制约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顽症。参加城市文化国际研讨会“城市文化与文化遗产保护”分论坛的专家们对此次研讨会的重要意义给予充分肯定,对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演讲深表赞同,同时也各抒己见,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建言献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与城市规划专家吴良镛认为,现在,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形势严峻。大量存在的建设性破坏给传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空前的冲击和挑战。两种原因导致了这一状况,首先是经济建设大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带来的冲击;其次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对现代化认识的误区。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片面地认为高楼大厦就是现代化,盲目崇洋、求异求特,藐视过去,结果是:种种标志性建筑建成之日往往也是城市原有特色消失之时,最终落得“千城一面”的境地。

  为此,吴良镛提出,必须改“单纯地保护”为“积极保护”。“积极保护”的观念是将遗产保护与建设发展统一起来,不仅保护遗产、文物建筑本身,保持其原生态、环境与风格,在周边确定缓冲区、保护区,而且对保护区内的新建筑,我们必须使它遵从建设的新秩序,即在体量、高度、造型等方面要尊重历史遗产所在环境的文脉,以烘托文化遗产,加强原有文化环境特色,达到“有机更新”。这种理论的效果在北京菊儿胡同整治工程与苏州等地旧街区保护中得到验证。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二者之间矛盾的焦点是城市“空间”的安排,现代城市可以利用文化遗产存在的“空间”,但是这种利用的前提必须是保存于其“空间”的文化遗产不被破坏、毁灭。在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过程中,可以采取“土地置换”政策,在承载城市文化遗产的主要地域建立“遗址公园”,形成现代城市的“氧吧”“绿肺”,提高现代城市的整体环境。

  西安市委书记孙清云认为,保护文化遗产与城市发展并不是对立的、相互分离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协调相融、和谐共生的关系。首先,应该充分认识历史文化遗产在现代城市文明发展中的巨大价值,使其与现代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劳动就业、市民生活有机结合,在提升城市价值、发展现代文明、改善人居环境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二,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现代城市功能扩展特别是与改善市民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历史文化充满生机活力,成为能够产生向心力、归属感、认同感和共同行动的文化。第三,要以开放的心态,借鉴和吸收国际上认同的历史文化保护观念和做法,以尊重历史、尊重生活、尊重市民的态度,按照人与自然和谐、人与遗产和谐、遗产与环境和谐、生活与遗产和谐、传统与现代和谐的理念,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和更广的地域范围来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脉络。

  南京明孝陵博物馆馆长周钰雯认为,当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为了保存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遗产,经济利益应该做出必要的让步,不论国家的还是地方的利益,都必须为保护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做出牺牲。为此,我们需要依靠法律来维护文化遗产的安全性。城市的有关法规规章以及发展规划应与保护理念结合,形成平衡与和谐的发展格局,使城市在动态变化中,始终保持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和意识,维护城市记忆所必需的物质依托。

  在我国,很多城市由于快速发展,致使许多原来的工业区、工业遗址失去其原有功能而面临着新的选择,工业遗址保护也成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教授吕舟认为,工业遗产保护对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段历史的遗迹或者见证,具有突出价值的工业遗产是城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通过自身的变迁讲述着城市曾经的历史。吕舟提出,基于这些工业遗址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和它们在城市中的位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尽快认识它们的价值并根据其价值确定它们在城市发展、城市历史中的地位,确定相应的保护、利用、更新措施,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建设中需要面对的新问题。他提出,应该引进文化环境景观设计的概念,使保护的遗产对象能够更加有机和谐地与城市其他构成部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这样才能使被保护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展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文化遗产与苏州和谐共生
中新社苏州六月十五日电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今天在苏州开幕,来自中国各地的一百五十余位专家、代表共同领略了苏州的文化魅力。“文化是苏州的灵魂,保护苏州的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意识的形成让越来越多的苏州人加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队伍中,保护遗产有机和谐地同这座城市其他构成部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文化活动渐成品牌自二00六年六月九日起,中国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国家的“文化遗产日”,而苏州早在二00四年六月就在全国率先确定了每年的六月二十八日作为苏州自己的“文化遗产日”,“保护遗产”的意识从此在生活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环境中的苏州百姓中逐渐生根、发芽,从而形成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文化遗产保护局面。苏州市近年来形成了中国昆剧艺术节、苏州评弹艺术节、寒山寺新年听钟声、尚湖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古琴艺术节、江南丝竹节、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周、周庄国际旅游节、“轧神仙”、“百花...
· 老子之道与现代和谐社会构建
老子[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哲学之核心是道论,道论具有本体境界层面与作用层面两方面内容。这两方面内容蕴涵着老子哲学的基本智慧——反向的冷静的和超验的智慧。道的这种超越性关照下的自然境界论之智慧对现代社会的人性危机有着根本的治疗作用,能够在理论层面上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一、道及道论众所周知,研究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论,所以后来的道家哲学都是以道论为核心而展开的,形成了“以道观之”的姿态。作为道家哲学之承续的道教[注: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鲁迅)。道教在民间有着分布广泛的信徒和深远的文化影响力。-daojiao],“在东汉[注: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又称后汉,是中国古代继秦朝和西汉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王朝,由光武帝刘秀建立。二十四史中的断代史—《后汉书...
· 秩序与和谐:礼之意义及现代价值
中国向以“礼仪之邦”著称,其博大的礼文化于塑造中华民族的个性和精神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正由于其博大,礼文化在向世人提供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也展示了其自身的“神秘”性和歧异性。礼文化这一颇具“魅力”的特性,一方面引发了历代为政者和思想家积极地对之加以探究和经营,另一方面则使这些探究者深深地感到:礼实在是“难言”。推究其难言之故,问题主要出在礼所呈现出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相对而言,礼的确定性体现为礼之仪式和由之衍生出的礼制的可认知、可遵循(由于时代需要的不同,礼之仪式和制度随之有因有革),而其不确定性则体现为礼义(或礼意)的不唯一性(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对礼义或礼意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有认识上的某些共性)。面对这一认知困境,历代为政者和思想家生发出内涵极为丰富的礼思想和“理想国”,而其注目点则集中在对礼之功用(其表现为政治的、社会的以及自身修养等方面,核心是处理或协调人...
· 秩序与和谐:礼之意义及现代价值
中国向以“礼仪之邦”著称,其博大的礼文化于塑造中华民族的个性和精神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正由于其博大,礼文化在向世人提供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的同时,也展示了其自身的“神秘”性和歧异性。礼文化这一颇具“魅力”的特性,一方面引发了历代为政者和思想家积极地对之加以探究和经营,另一方面则使这些探究者深深地感到:礼实在是“难言”。推究其难言之故,问题主要出在礼所呈现出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上。相对而言,礼的确定性体现为礼之仪式和由之衍生出的礼制的可认知、可遵循(由于时代需要的不同,礼之仪式和制度随之有因有革),而其不确定性则体现为礼义(或礼意)的不唯一性(不同时代、不同思想家对礼义或礼意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同时也有认识上的某些共性)。面对这一认知困境,历代为政者和思想家生发出内涵极为丰富的礼思想和“理想国”,而其注目点则集中在对礼之功用(其表现为政治的、社会的以及自身修养等方面,核心是处理或协调人...
· 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与和谐社会
摘要: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应该怎样重新审视其文化传统,找到文化传统中的现代价值呢?传统“礼治”与现代“法治”可以互补与结合,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新的结合点;在传统的“人天和谐”理念中可以提炼出现代和谐社会需要的新价值来。关键词:礼治;法治;“人天和谐”;和谐社会文化传统即文化的传统,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捉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文化路径却拒斥自身的文化资源,视传统为腐朽,以西化为价值取向,在异常的西化路径中,使中华民族逐渐在失去文化的凝聚力。庞朴说:“未来的陷阱原来不是过去,倒是对过去的不屑一顾。就是说,为了走向未来,需要的不是同过去的一切彻底决裂,甚至将过去彻底砸烂;而应该妥善地利用过去,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如果眼高手低,只愿在白纸上描绘未来,那么,所走向的绝不会是真正的未来,而只能是过去的某些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