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与苏州和谐共生
中新社苏州六月十五日电 第二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今天在苏州开幕,来自中国各地的一百五十余位专家、代表共同领略了苏州的文化魅力。“文化是苏州的灵魂,保护苏州的文化遗产就是守护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意识的形成让越来越多的苏州人加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队伍中,保护遗产有机和谐地同这座城市其他构成部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文化活动渐成品牌
自二00六年六月九日起,中国将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国家的“文化遗产日”,而苏州早在二00四年六月就在全国率先确定了每年的六月二十八日作为苏州自己的“文化遗产日”,“保护遗产”的意识从此在生活于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环境中的苏州百姓中逐渐生根、发芽,从而形成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文化遗产保护局面。
苏州市近年来形成了中国昆剧艺术节、苏州评弹艺术节、寒山寺新年听钟声、尚湖国际文化艺术节、中国古琴艺术节、江南丝竹节、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周、周庄国际旅游节、“轧神仙”、“百花节”等一系列品牌民间文化活动,每年都吸引无数市民参加。无论是在“文化遗产日”之内还是之外,一年四季连绵不断的文化活动让无数“新苏州”从惊讶到盼望,而让“老苏州”也因找回了历史的记忆而兴奋不已。
建设特色保护基地
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让苏州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数量仅次于北京、位居全国第二的城市。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对外的窗口,展现的不仅仅是有形的古典园林,更有无形的宝贵资源。
近年来,为了使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带给人们更直观的感受,苏州先后建成中国昆曲博物馆、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工艺美术博物馆、吴门中医博物馆、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常熟古琴艺术馆、白峁山歌馆、太仓江南丝竹馆、吴江丝绸馆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同时,香善古建工坊、?f直水乡妇女服饰、碧螺春茶炒制技艺、御窑金砖烧制技艺等一批特色保护基地也正在抓紧建设中。
遗产保护之路创新
二00四年四月,青春版《牡丹亭》在台湾首演一炮而红,让起源于苏州的“百戏之祖”昆曲获得了新生。自此,苏州的昆曲演出从每年的不足一百场发展为现在的每年逾两千场。《长生殿》和青春版《牡丹亭》誉满北京和港澳台地区以及美国、欧洲、东亚等地,实现海内外展演达一百五十余场次,直接进场观众超过二十万人,受到了各地观众尤其是广大青年学子的激情追捧。
昆曲的全面复苏给了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一个全新的思路:遗产不仅要“留下来”,更要“走出去”,要和世界共享苏州文化。继昆曲之后,苏州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也逐渐走向世界,在美国、日本、南非、加拿大、新加坡、科威特、澳大利亚和马耳他等国家建造了苏州园林,将富有苏州特色的建筑风格带到了世界各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