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留住民族的文化基因”冯骥才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7
转发:0
评论:0
“留住民族的文化基因”专访冯骥才,新华网:“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珍贵的历史记忆,

  新华网:“民间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珍贵的历史记忆,对于一个民族的未来十分重要,我们必须留住民族的文化基因。失去它,我们的文化将失去凭依,也将失去产生文化的原动力。”

  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著名作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接受记者时这样表示。

  “抢救速度跟不上濒危、消亡速度”

  2003年,冯骥才率先发起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并着手普查中国民间文化家底。他在感奋于家底丰厚之时,也慨叹遗产消逝之快。

  “抢救速度远远跟不上濒危、消亡速度!大规模的开发,过分重视经济增长速度,轻视精神意义的事物,以及民间生活方式的重大改变等,是中国民间文化濒危、消亡速度日益加剧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他们重点进行了民间文学及民俗志以及以剪纸、年画、泥塑、唐卡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和传承人的调查等,并在今年“文化遗产日”上公布第一批中华民族杰出民间艺术传承人。

  “这是非常重要的。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如果没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本不会存在。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十分脆弱的,往往是人死艺亡。在进行第一批传承人调查工程中,就有4位传承人离世。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民间文化濒危、消亡的严峻性。”

  “老百姓应是‘遗产日’主人”

  冯骥才表示,在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政府的作用十分重要。    

  “有些遗迹老百姓是拆不了的,只有政府才可以做到。从保护意义上来说,也是如此。”他说,“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法律,要把文化保护措施纳入政策规划,比如把古村落等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里。这是一个和谐的整体。”

  他强调,老百姓应该是文化遗产的直接传承者,应是“遗产日”主人。

  “‘文化遗产日’的目的是要唤起中国人民对文化遗产的情怀。只有人民热爱自己的文化遗产,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信,才能真正做到有效保护。”冯骥才说,“法国的‘遗产日’何以成功?因为它已成为全民对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纪念。”

  他认为,以法律、教育的方式尊重各族人民的文化,让各族人民、尤其是年轻人建立对自己文化的荣誉感和尊严感,至关重要。

  萨尔茨堡铁艺与中国“空巢”

  近年来,中国古村落游客日见增多,一些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更多登上了城市大舞台,冯骥才在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不无担忧。

  “西递、宏村、乌镇的确很美,但不少房子都是空的,实际上是一个‘文化空巢’,没有了血肉和灵魂,只是一个旅游区,而不是作为一个生命来对待。”

  “原生态歌舞并非不可以转化成现代艺术的营养,聂耳、冼星海就从民间音乐中汲取了养料。但是,它最重要的意义是在那块土地上的存在,都跑到大城市的舞台上了,原生态实际上就死亡了。如今,作为当地百姓生活原生态部分不多了,更多的变成旅游产品。”

  他特别提到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在这座闻名于世的小城,全世界统一经营模式的“麦当劳”,其骄傲的“M”标志被镶嵌进了萨尔茨堡引以自豪的传统工艺、铁艺里。

  “这不只是文化保护,而是一种很强的历史精神和历史尊严。虽然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变化的只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她的民族灵魂。萨尔茨堡始终十分自信,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个性,在浮躁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美。”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失去我们文化的灵魂,如何消除现在普遍存在的文化涣散感和浮躁感,是我们的责任。”冯骥才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和现代商业文明转型过程中,我们必须特别珍惜自己民族的文化。这些文化传承了几千年,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重要基因。留住这种文化,不只是留住我们的美好传统和精神财富,更是为了民族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岭南文化—文化基因—广东主要少数民族
广东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广东,共创具有地域特色的岭南文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先秦,广东境内原住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族群居民,史称“百越”,内中“各有种姓”。秦统一全国后,经略岭南,中原人陆续南迁入粤,其中有将领、士卒、商贾、赘婿、和谪徙罪人及平民百姓。西汉初,真定人赵佗乘中原战乱,自立为南越武王,守卫岭南。由于中原人与越人“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之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仪。”(见《后汉书·南蛮传》)说明中原文化自秦汉肇始,全面浸润五岭地区百越族群的原始文化,以双向交融并经历自身发展与嬗变过程,部分越人外迁,或融入另一个族体,或蜕化为另一个新的族群,如俚、僚等。南方壮侗语族,含壮、布依、傣、侗、黎等各民族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的民族,都与古代百越族群有历史渊源关系。由北方迁入的中原人与岭南越人相交融逐...
· 留住“老街”的韵味
原标题:留住“老街”的韵味(编辑点评)着一段话:“在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条街,人山人海,全是游客,以老街的名号以文艺的名义,千篇一律地卖着从义乌批发来的工艺品,卖着臭豆腐、烤鱿鱼和奶茶……”许多游客都深有同感。当他们到一地参观时,除去历史人文景点和自然风光外,还要去当地特色的街市,吃吃当地小吃,体验下市井生活,再为亲朋好友买一些特产。而实际上,当游客们走进这条“闻名遐迩”的街道时,就会发现仿佛都一个模样:几间咖啡店,几家看起来就是集体批发的劣质手链,连吃食都不外乎奶茶、臭豆腐、烤鱿鱼。不仅如此,由于人流量大,公共设施破损,连建筑风貌也几乎被蚕食破坏。就拿北京的南锣鼓巷来说。近800年历史的南锣鼓巷以保存完好的北京胡同和四合院闻名,周边16条胡同内的历史文化遗踪、名人故居资源丰富浓厚,主街极具历史价值的万庆当铺遗址,北京内城“水准点”等等,都是蕴含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且独一无二的景处。正因...
· 吴文化—文化行旅—留住文明的记忆
苏州电视台拍摄的文化系列片《手艺苏州》,长达二十六集,是苏州有史以来第一次以电视文化片的形式,对各种手艺样式进行抢救、挖掘、整理、展示的行动。《手艺苏州》确是一部独特的电视文化片,这种独特不仅表现在节目样式的探索,也表现在它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上。手艺是一个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当地独有的手工艺,更是能够从历史的沉积中突兀而起,给城市以与众不同的鲜活风采。苏州作为传统工艺大市,本身就拥有足以自豪的多门绝妙工艺,它们的精雅、细致举世闻名,也从一个侧面促成苏州形成了以细腻雅致为主要特点的吴门文化。然而由于现代大工业文明的发展,和世界各地的情况一样,苏州的传统手工艺正渐渐走向没落,艺人流失、后继乏人的情况屡见不鲜。日本学者盐野米松为抢救日本的传统手工艺,曾呕心沥血写过一本叫《留住手艺》的书,在书中他如此评价传统手艺的价值: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明的记忆。苏州台的此次电视文化行动与这...
· 探究温州经济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经济竞争力背后的支撑力之一是文化。浙江之所以成为经济大省,与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传统密不可分。温州经济发展模式是浙江经济的一个缩影。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温州的地域文化还有没有以往的影响和作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文化在温州采访,有个寓言故事颇耐人寻味:一个外星人来到中国,在上海,他立即被圈起来进行展览,从中收取不菲的门票收入;在广东,他马上被人解剖了,分析他能不能食用、有没有营养;而在温州,他则竞相被人邀请去吃饭,然后问:“你们那里什么东西最好卖?”这个故事反映了温州人的特性:不放过任何机会。他们的这种商业头脑,就来自这里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温州土地资源十分匮乏,人均耕地不足3分,史书记叙说:“温居涂泥之卤,土薄难植,民勤于力而以力胜。”在传统的“农本”社会中,这里的土地养活不了这一方人,需要到温州以外的地方去获取资源。因此,温州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市场意识,...
· 自私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虽然本书将基因描述为“自私的”,但并不是说基因具有意志或者由自私的动机所控制,而是说基因的行为“看上去”是自私的。就是说在生物体中的基因总是有利于基因自身的传播,而并不必须有利于生物体自身。这种观点解释了很多自然界中的利他行为,尤其是亲属之间的关系:当一个生物体为了保护亲戚的安全而战斗的时候,虽然冒着很大风险,但因为亲戚体内有很多相同的基因,因此对于基因是有利的。基因和选择道金斯在本书中提出了“复制者”的概念,在“原始汤”中,能够复制自身的分子将获得生存优势,从而开始进化,而生物体内的复制者就是基因。基因制造出“生存机器”以达到传播自己的目的。“生存机器”就是生物体。道金斯认为,能够帮助生物体存活并繁衍的基因组合也就增加了基因本身被传播下去的可能性。所以,经常“成功”的基因也有利于生物体。比如,帮助生物体抵御疾病的基因在帮助这生物体的同时也同样促使这种基因本身在生物群体中传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