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保护“非遗”就是守护人类精神家园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9
转发:0
评论:0
保护“非遗”就是守护人类精神家园,5月24日上午,成都市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

  5月24日上午,成都市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作了题为《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D�D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报告,新颖的观点,精辟的阐述,赢得台下掌声不断。

  王文章介绍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是世界文化的精粹,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爱,而且也受到世界人民的热爱。近五六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全国的保护工作已由过去的“单一性项目保护”走向“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阶段,“这体现了我们的认识已日趋深入和科学。”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最根本也是最紧迫的是加强对‘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建立文化生态区和保护传承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分步实施,最终达到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目标。”

  王文章认为:“鉴于‘非遗’的活态流变性,保护工作也不应该是凝固、静止的保护,应充分尊重其发展演变的规律。”他强调,“应该为了发展而保护。”而准确科学地认定“非遗”项目是进行正确、有效保护的基础,“不是所有传统文化现象都是‘非遗’,认定前应该明辨其价值。”

  即时访谈

  “非遗”保护成都已走在了前列

  讲座结束后,王文章接受了记者采访,对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了高度评价。

  问:中国“非遗”保护在世界上处于什么位置?

  答:“非遗”保护,在世界和中国起步时间都不长,但对这项工程非常重视,目前中国的“非遗”保护已走在世界各国的前面,中国保护非遗的经验和模式也逐渐在世界各国予以推广。尽管韩国、日本、越南、伊朗等都申请将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设在本国,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多数官员认为应该将这一中心设在中国,因为中国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

  问:你如何评价成都的“非遗”保护?

  答:我已5年没来成都了,这次来感觉成都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越来越美了。在这个过程中,成都市非常有战略眼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不遗余力地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的重视对“非遗”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加之成都“非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性和丰富性,目前成都的“非遗”保护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

  将中国第一次、也是世界第一次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放在成都举办,这就是对成都“非遗”保护最好的肯定。这次节会使民众眼光更加开阔,更加了解“非遗”是人类的精神层面、情感层面的不可或缺的文化,从而增强保护“非遗”的自觉性。

  对于成都而言,同样重要的工作是在本次节会后,做好“非遗”项目的普查、科学认定、名录体系的建立、传承人的保护、地方立法等工作。

  田青:成都的保护经验值得研究推广

  “文化不能搞‘单极世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昨天下午,在成都图书馆2楼的报告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田青阐述了自己对“非遗”保护的观点。

  田青指出,现在北京的孩子与纽约的孩子都在同一天看NBA,都吃麦当劳,都听美国歌星的歌。如此发展下去,全世界将被一种主流文化所统一,所有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文化将被边缘化。“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在民族文化被逐渐边缘化的过程中看到了危机,同时也指明了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方向。”田青认为,人类除了要有生物DNA,一定还要保护好自己的文化DNA。

  田青说,成都的自然资源丰厚,大熊猫等自然文化资源全球闻名;同时,成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很让人注目。“成都对‘非遗’保护的意识觉醒得很早。”他举例说,成都对皮影的保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成都皮影博物馆在全国率先收藏了10万件以上的皮影,成为全国其他城市无法企及的博物馆,这种经验值得推广。

  布什纳基:“非遗”保护要分三步走

  昨天上午,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中心总干事布什纳基在四川大学向上千学子进行了“非遗”保护专题演讲,与学生们交流了自己多年来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的心得,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日益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条约的。

  布什纳基说,四川是一个自然和文化资源如此丰富的地方,他很高兴来到成都。他透露:“在天府大巡游中,我最喜欢的方阵,就是四川那部分。”除此之外,他还特别提到,他对川菜情有独钟:“巴黎的中餐馆很多,其中不少是川菜系的,所以我不是第一次吃川菜,但是当然了,在这里吃的味道比哪儿都棒!”

  对于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建议说:一、尽可能全面地发掘和确认值得列入保护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要让它们为世界所知,更要为本国的年轻人们所知;三、将它们的存在意义以最富有创意的方式表现出来、流传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杭州余杭滚灯表演浙江文化信息网(苏唯谦):龙舟竞渡,粽子飘香。作为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浙江省重要活动之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余杭论坛”?月30日至6月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成功举办。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报社、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党委书记郭沫勤,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杭州市副市长陈重华,浙江省文化厅领导杨建新、金庚初,杭州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一,有关高校的领导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北、辽宁、湖南、湖北、浙江等地的专家学者百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和论坛活动。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面对西方文化强势进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如何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成为专家学者代表共同关注的话题。要在活态中保护非物质...
· “非遗”不是摇钱树破解“非遗”保护新课题
眼下,一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热潮在涌动。但“热闹”的背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让人担忧�D�D“限时题目”有压力2006年5月,安徽省19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3项省级“非遗”名录出炉、8人当选国家“非遗”传承人、数十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评出。“安徽省‘非遗’保护起步较晚,2005年关于申报国家名录的第18号文件下发后基本才正式开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胡迟告诉记者,“因为是‘限时题目’,工作压力很大。”“非遗”传承人的产生,使人们对非遗保护有了崭新的期待。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而“非遗”特有的文化特点,更让起步艰难的“非遗”保护工作变得难上加难。从规划、申报到最终确定,传承人评选工作虽已落下帷幕,但对传承人怎样保护、经费补贴如何安排、怎么开展培训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仍没有很好解决。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坦言,诸多现实的困难使得安徽省...
· 中外专家为“非遗”保护献策
“中国是第六个签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特别会议在中国举行,正是为了向中国致以崇高的敬意。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她是在国际舞台上最积极保护和推动这种极其脆弱的活的遗产的国家之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特别会议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李薇丽这样说。“过去10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被忽视了,有些甚至被毁。但现在,我看到的是中国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强烈决心。我不知道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像现在的中国一样这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总干事布什纳基这样说。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与会各国专家学者所发表的真知灼见,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在“非...
· 中国设立专项资金保护“非遗”
记者从财政部获悉,中国已设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各地也开始启动专项资金的申请工作。财政部和文化部日前联合发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提出由中央财政拨款设立专项资金,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将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由地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逐级申报,单位和个人均可向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中国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务院今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518个项目。
· 非遗保护好还是原生态好
报载,《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政府近年来提出这样的口号:让《阿诗玛》回到民间!为此,该县启动了“《阿诗玛》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由县财政拨出保护经费培养传承人。尽管此前《阿诗玛》有了许多整理文本,但它代替不了民间艺人的撒尼月琴弹唱,因为《阿诗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的确,由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阿诗玛》在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完整地说唱这部叙事长诗了。因此,培养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内在“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啻为一种内在的保护,更是一种开启生命之源的修复,尤其是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建设中,这样的修复必不可少。应该说,《阿诗玛》算是幸运的。而《阿诗玛》曾经有过的遭遇绝非个例,中国三大民族史诗�D�D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都面临着会弹会唱者寥寥无几的困境。随着大批身怀绝艺的民间艺人的衰老和去世,这种青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