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外专家为“非遗”保护献策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3
转发:0
评论:0
中外专家为“非遗”保护献策,“中国是第六个签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特别会议在中国举行,正是
  “中国是第六个签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特别会议在中国举行,正是为了向中国致以崇高的敬意。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她是在国际舞台上最积极保护和推动这种极其脆弱的活的遗产的国家之一。”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特别会议开幕式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李薇丽这样说。

  “过去10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被忽视了,有些甚至被毁。但现在,我看到的是中国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强烈决心。我不知道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像现在的中国一样这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总干事布什纳基这样说。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与会各国专家学者所发表的真知灼见,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在“非遗节”期间作了两场题为《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的报告。他指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根本、最紧迫的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保护传承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最终达到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目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着眼于整体保护,尤其是要在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上下功夫,否则一旦失去将永不复返。”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说。他建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应该注重多样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起到主导作用,此外,还要努力实现全民的文化自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两者良性互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文科认为,进行全方位的总体规划与协同工作,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措施。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传承人的匮乏,这是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而寻找杰出的传承人并非易事。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在传承上下功夫,尤其是在寻找优秀的传承人方面下功夫。”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说。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标准。“还有一个认识误区需要纠正,有的人喜欢用‘打造’这个词来表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但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打造的,更不可能通过人为的打造加以保护和发展。”刘锡诚说。

  一些国外的专家学者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英国艺术保存研究院首席执行官阿拉斯泰尔指出,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上一定要树立两个重要的意识:一是创新和改革性地保护,二是要摆好心态,怀着崇敬和欣喜的心情来保护。“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阿拉斯泰尔说,“我希望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国,一定要吸取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做在前面,尽量避免损失。”

  韩国亚太无形遗产中心企划团的金光男参与过不少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介绍说,韩国早在1962年便推出了《文化遗产保护法案》,并在1964年建立了“活人类文化财富系统”,按照音乐、绘画、舞蹈等进行了分类,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定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像这次在成都举办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就是很好的形式,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次契机。”金光男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非遗”不是摇钱树破解“非遗”保护新课题
眼下,一股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的热潮在涌动。但“热闹”的背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让人担忧�D�D“限时题目”有压力2006年5月,安徽省19个项目进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3项省级“非遗”名录出炉、8人当选国家“非遗”传承人、数十位省级“非遗”传承人评出。“安徽省‘非遗’保护起步较晚,2005年关于申报国家名录的第18号文件下发后基本才正式开始,”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胡迟告诉记者,“因为是‘限时题目’,工作压力很大。”“非遗”传承人的产生,使人们对非遗保护有了崭新的期待。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而“非遗”特有的文化特点,更让起步艰难的“非遗”保护工作变得难上加难。从规划、申报到最终确定,传承人评选工作虽已落下帷幕,但对传承人怎样保护、经费补贴如何安排、怎么开展培训等一系列问题,至今仍没有很好解决。省文化厅有关负责人坦言,诸多现实的困难使得安徽省...
· 中国设立专项资金保护“非遗”
记者从财政部获悉,中国已设立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各地也开始启动专项资金的申请工作。财政部和文化部日前联合发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明确提出由中央财政拨款设立专项资金,该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将遵循专款专用的原则,由地方各级文化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逐级申报,单位和个人均可向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和财政部门提出申请。中国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务院今年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包括518个项目。
· 非遗保护好还是原生态好
报载,《阿诗玛》的故乡云南石林彝族自治县政府近年来提出这样的口号:让《阿诗玛》回到民间!为此,该县启动了“《阿诗玛》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由县财政拨出保护经费培养传承人。尽管此前《阿诗玛》有了许多整理文本,但它代替不了民间艺人的撒尼月琴弹唱,因为《阿诗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的确,由于青黄不接后继乏人,《阿诗玛》在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已经没有几个人能完整地说唱这部叙事长诗了。因此,培养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内在“修复”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啻为一种内在的保护,更是一种开启生命之源的修复,尤其是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的建设中,这样的修复必不可少。应该说,《阿诗玛》算是幸运的。而《阿诗玛》曾经有过的遭遇绝非个例,中国三大民族史诗�D�D藏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都面临着会弹会唱者寥寥无几的困境。随着大批身怀绝艺的民间艺人的衰老和去世,这种青黄...
· 拿什么来保护你,我的“非遗”
随着第二个文化遗产日的过去,首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节的闭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大型活动带来的热度,在活动散场之后并没有降温,与前稍稍有所不同的是,一些理性的、冷静的思考更多地得到了表达。在种种言说和论争的“喧嚣与骚动”之后,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潮流”之后的悖论。一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民间人士提出“申报制不如普查备案制”,引起了新的讨论。尽管人们对这些方案设计理解各不相同,但是,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却是来自不同背景的人们都已有所察觉的。讨论首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上找到了话语空间。目前,各地已经相继为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了保护申请,包括对春节等传统节日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以及对各地的民俗风情提出了“申遗”。这一“申遗”的浪潮短短二三年间已席卷全国。但是,恰恰是“申遗”与保护之间存在的差距,让人们对“申遗”的实际效果产生了怀疑。...
· 走中国特色非物质遗产保护之路
事实上,生活在祖国大地的每一个人,时时都享有着祖先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与普通公民不同的是,我们是文化工作者,负有能动地保护与发展文化的责任。而文化传统是浩瀚的历史长河,个人只是一滴水,如果不能作为“鲜纯而有机的组成分子”汇入其中,很难有积极作用,也有负于我们的祖先。众目所瞩,进入新世纪,特别是2003年文化部等几大部委启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后来又规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称谓)以来,文化保护工作有着令人欣喜、振奋的进展。以我的眼界所及,还没有任何一项“文化工程”,如此广泛地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并且连年得到国家最高权力机构作出重大决议、发布重要文件(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当年12月国务院又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2006年5月国务院下发《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