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专家为“非遗”保护献策
“过去10多年间,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发展。作为经济增长的代价,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被忽视了,有些甚至被毁。但现在,我看到的是中国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的强烈决心。我不知道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像现在的中国一样这么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总干事布什纳基这样说。
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与会各国专家学者所发表的真知灼见,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来说,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在“非遗节”期间作了两场题为《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的报告。他指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最根本、最紧迫的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和保护传承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最终达到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目标。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定要着眼于整体保护,尤其是要在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上下功夫,否则一旦失去将永不复返。”辽宁大学教授乌丙安说。他建议,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立应该注重多样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起到主导作用,此外,还要努力实现全民的文化自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协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让两者良性互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文科认为,进行全方位的总体规划与协同工作,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性措施。
“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传承人的匮乏,这是导致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而寻找杰出的传承人并非易事。所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在传承上下功夫,尤其是在寻找优秀的传承人方面下功夫。”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说。他呼吁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标准。“还有一个认识误区需要纠正,有的人喜欢用‘打造’这个词来表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但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能打造的,更不可能通过人为的打造加以保护和发展。”刘锡诚说。
一些国外的专家学者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英国艺术保存研究院首席执行官阿拉斯泰尔指出,在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上一定要树立两个重要的意识:一是创新和改革性地保护,二是要摆好心态,怀着崇敬和欣喜的心情来保护。“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经历工业革命的国家,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造成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损失。”阿拉斯泰尔说,“我希望正处在发展中的中国,一定要吸取世界各国的经验教训,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做在前面,尽量避免损失。”
韩国亚太无形遗产中心企划团的金光男参与过不少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介绍说,韩国早在1962年便推出了《文化遗产保护法案》,并在1964年建立了“活人类文化财富系统”,按照音乐、绘画、舞蹈等进行了分类,率先在世界上建立了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并制定了相关的保护体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单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力量是不够的,一定要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像这次在成都举办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就是很好的形式,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次契机。”金光男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