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非遗保护,问题何在?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2
转发:0
评论:0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非遗保护,问题何在?,编者按: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
  编者按: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举办期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先生曾在成都市图书馆就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以及“非遗”保护的诸多问题发表精彩演讲,深受听众欢迎。其中体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对于今天的保护工作来说尤为可贵。我们特经王文章先生允许,将他精彩演讲的第二部分编发,与海内外读者共勉。
  
  就世界范围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随着当今世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不计其数的文化遗产形式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并受到文化标准化、武力冲突、旅游业、工业化、农业区缩减、移民和环境恶化的影响。”(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指南》),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冲击和消解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第一,一些依靠口传心授方式加以承传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经常可见。

  第二,法律法规建设的进程不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性相适应。由于保护工作仍未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与保护相关的一系列问题不能得到系统性解决。保护标准和目标管理以及收集、整理、调查、记录、建档、展示、利用、人员培训等工作相对薄弱,保护管理资金和人员不足的困难普遍存在。

  第三,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少数地区进行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存在商业化、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甚至借继承创新之名随意篡改民俗艺术,损害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第四,适合中国保护工作实际,整体性有效性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在不少地区政府主导的有效性难以体现。

  在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中,有两种倾向尤其应引起我们的注意。一种是建设性破坏,一种是保护性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正在全社会范围内引起人们广泛参与的兴趣,由于认识不正确,或出于良好愿望或出于经济目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常常是在加强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名义下进行,更具有危害性。现在,中国新农村建设正在全国农村展开,对农村进行新的建设,这本身是件好事,但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都保存在农村地区,如果建设不当,很容易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拆旧村建新村,不对蕴含历史文化内容的有形遗存加以认真保护,承载这个村庄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也就荡然无存。过去几十年来,这一方面已经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保护性破坏的危害也很明显。一些项目被确定为保护对象后,一些人片面地去开发它的经济价值,如对古老村落的过度旅游开发和一些手工艺项目的大量机械复制,使这些项目显现的某种人类文明以及这种文明成长的过程,因我们的“保护”而中断。在服务于旅游开发的目的下,原生态的歌舞,按照当代肤浅时尚的审美趣味加以改造;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制作大量机械复制;古老村落成了喧嚣的闹市。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被保护项目的繁荣,实际上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本质性伤害。

  以上从存在问题的角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不容忽视的状况,可以使我们在实施保护工作中更明确地有针对性地加以避免和调整。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因为受人类社会结构和环境改变的影响,以及其本身存在形态的限制,必然带来它的社会存在基础日渐狭窄的发展趋向,所以它的生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有不少甚至已经消失或面临消失的危险。这一方面是社会发展必然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不能不看到,这种影响的后果是传统文化、弱势文化的加速消亡,它体现的特定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精神和人类情感、特有的思维方式、传统价值观念和审美理想,将为现代工业社会所产生的不稳定的文化观念所消解或代替。一个民族深层文化基因的改变,必然带来民族个性的变异和扭曲以及民族特征的弱化甚至消亡;特定地域、群体中凝聚其文化传统的那些难以用外在尺度衡量的文化表现形式的消解,也必然带来价值观念的混乱。

  可以说,抢救和保护那些处于生存困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剧种保护展
中国艺术研究院日前举办的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展,以戏曲发展的历史为经,以各地各民族的戏曲剧种为纬,通过大量精美图片和丰富戏曲文物,如宫廷戏曲服饰、出土戏曲雕刻、明清刊刻的戏曲善本、民间戏曲抄本、清末民国初年的戏曲老唱片等,展现中国戏曲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中国戏曲保护发展座谈会也在展览期间举行。与会的各地戏曲表演艺术家围绕中国戏曲保护和发展的各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向中国艺术研究院捐献资料,作为该院《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的永久收藏。
· 中国艺术研究院
领导人著名前领导人袁水拍贺敬之张庚王朝闻郭汉城王蒙李希凡著名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50年来,有一支优秀的艺术史论研究队伍,高级专业人员近300人,全国著名的理论家有张庚、王朝闻、郭汉城、李希凡、冯其庸、陆梅林、周汝昌、王树村等。成果介绍中国艺术研究院主要成就分三个方面,收集整理保存各艺术门类的资料和培养艺术研究高级人才是基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体现其辉煌。全院戏曲、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藏书共70万册,期刊5万册,中外音乐,戏剧唱片7.5万张,声像资料1.3万盒,图片5万张,文物3千件。1978年以来研究生部培养的高级研究人才200余人,其中硕士190人,博士20人。中国艺术研究院已承担国家重点课题42项,院重点课题131项,其中已完成出版的有80多项,以改革开放20年计,全院发表的有价值的论文、评论6千余篇,出版专著、译著、工具书近800部,总字数约6个亿。研究所戏曲研究所音乐研究所...
· 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全国各地艺术研究院(所)携手保存戏曲艺术遗产
2005年1月21日,新年伊始,中国艺术研究院与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艺术研究院(所)负责人共聚一堂,研讨携手保存戏曲艺术遗产,建立“中国戏曲剧种音像资料库”,汇集、整理、影印出版《中国清代地方戏珍本丛刊》和编辑出版《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三项艺术遗产保护工程。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遗产最丰富、最能反映广大群众喜怒哀乐和审美需求、最具民族品格的艺术形式。戏曲综合熔铸了中华民族的歌舞、文学、音乐、美术、历史,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千百年来,它表达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它体现的审美趣味,犹如一种精神血脉,融化和流淌在我们民族的肌体里,渗透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中。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地强烈冲击,戏曲的生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许多剧种正在逐步消失,戏曲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存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同志在发言中指出,据2...
· 科学保护才不会流于形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随着国务院和国办相关文件的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全面的、整体性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及于2006年9月挂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近日,记者就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记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2006年成立,这个机构主要承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哪些工作?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内设机构,2006年成为中央编办批准成立的国家正式建制的一个事业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加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牌子。这充分表明国家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科研机构,汇集了近300名副研究员以上的研究、创作和...
·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遗产日”活动丰富多彩
为迎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承办的一系列丰富多彩、立意独特的活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和鸣DD古琴艺术进大学”为主题的活动于6月7日晚在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拉开序幕。这台音乐会以普及为目的,既邀请了吴钊、林友仁、李祥霆等古琴大家,也有十几岁的青少年登场亮相,以传统的雅集形式,将古琴送到北大、清华等高校。这项活动得到了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大力协助,更得到了众多师生的欢迎和响应。中国“文化遗产日”专场晚会6月9日晚将在北京民族宫大剧院举办,中央电视台三套将于6月10日向全国播出。晚会以三批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项目为主,并增加了其他一些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极高的欣赏价值。在“文化遗产日”当天,中国非物质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