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科学保护才不会流于形式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52
转发:0
评论:0
科学保护才不会流于形式专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随着国务院和国办相关文件的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我国非
  随着国务院和国办相关文件的发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公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进入全面的、整体性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及于2006年9月挂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

  近日,记者就保护工作的有关情况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

  记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2006年成立,这个机构主要承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哪些工作?

  王文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内设机构,2006年成为中央编办批准成立的国家正式建制的一个事业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加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牌子。这充分表明国家对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中国艺术研究院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科研机构,汇集了近300名副研究员以上的研究、创作和教学的高级优秀人才。他们研究的领域,几乎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各个方面。而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中国艺术研究院50多年来努力体现的一项职能,《二泉映月》的抢救就说明了这一点。因此,调动这样一个人才资源库参与我国全面启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才尽其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承担了以下几项工作:

  组织评审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这是2000年年底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委托我院承担的,从2005年第3届评审申报起由“中心”具体承办。我院(中心)组织院内外各有关系统、机构不同领域的近30位著名专家学者组成推荐评审委员会,坚持科学性、公正性的原则认真评审,并指导撰写了制作规范的文本及音像资料,评审结果报文化部批准后由文化部外联局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迄今为止,我国已有昆曲艺术、古琴艺术、新疆木卡姆艺术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世界“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最多的少数国家之一。我国评审申报的组织工作,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官员的高度评价。同时,在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中,“中心”也承办了许多具体的组织工作。

  推荐音乐学家张振涛博士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委员,推荐法学家梁治平博士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文件的起草,推荐陈飞龙研究员、李心峰博士、苑利研究员等参加这一方面的国际会议,介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这些都受到了好评。我院(中心)还举办了几次国际和全国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为促进保护工作的经验交流和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中心主体性的工作,首先是承担好文化部交办的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工作。比如去年元宵节承办了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有35万名以上观众参观展览,引起热烈的社会反响,对于唤起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外,还承办了文化部主办的其他一些活动,如去年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的“中国文化遗产日专场文艺晚会”,创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这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首个国家级门户网站。另外,还创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丛刊》。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戏曲剧种数据库”,已收集到267个剧种的音像资料。我院和“中心”主办的“和鸣�D�D古琴艺术进大学”、“中国戏曲剧种保护展”,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记者:目前,各地对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及国家名录都十分积极,您认为要申报取得成功,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王文章:积极参与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中国国家级名录,积极性应该肯定。因为申报进入名录,也就是该项目的科学性得到公认,而申报的过程,也是申报单位思考如何加强保护的过程,这对于保护工作是有益的。

  但应该明确,对项目实际的保护是第一位的,不能重申报、轻保护,那就本末倒置了。目前确实存在申报积极,而申报后保护措施不到位的现象。

  做好申报工作,第一要对申报项目进行正确科学的认定。科学认定申报项目的确定性、自身价值、濒危性和保护主体保护行为的规范性,以及保护措施的可行性,这是申报工作的基础。

  科学认定涉及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内容的了解。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的内容主要是: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风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关于评审的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条例》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提出了认定项目的标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也制定了具体的评审标准。国际公约文件和我国政府的文件制定的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标准,大体可归纳为如下几项: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具有见证现存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群体或地方文化特征;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或社区文化传承的作用;具有精粹的技术性;符合人性,具有影响人们思想情感的精神价值;其生存呈现某种程度的濒危性。

  只有正确科学地坚持认定标准,才会知道“我们要保护什么”;只有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我们的工作才不会流于形式。

  除此以外,我感到在申报中还应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方法问题,要注意避免从旅游开发角度和经济开发角度去认定项目;要注意全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的范围,不要局限于艺术表演等少数形式而忽略了其他广泛的领域;要注意文化空间形态的认定。

  另一个是思想观念方面的问题。一是“泛文化遗产论”。认为凡是传统文化现象,不管是否具备独立存在的本质特征,甚至对近年来出现的模仿形态项目,也都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二是把普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再造遗产项目,这自然缺乏认定的科学性。三是简单化对待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性,人们对它的评价标准要受特定社会、时代、环境、审美的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反对“泛文化遗产论”,另一方面取舍要持特别慎重的态度,例如对民间信仰、风俗活动、礼仪等要持包容性的态度。

  申报取得成功,从技术层面来说,要按照申报规定的要求,申报文本制作做到尽可能完备,保护措施要尽可能到位并具可行性。

  记者:如何对已经进入各级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管理?这个管理体制应该是怎样的?

  王文章:通过科学认定和评审,建立起国家级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才能为保护工作提供可靠而科学的依据。对于已经进入各级名录的项目,目前应抓紧认定项目传承人和落实申报文本提出的保护措施。申报是手段,保护是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态文化,其精粹是与该项目代表性的传承人分不开的,因此对传承人的保护应该是保护工作的重点。要创造经济、环境等条件,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所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保护制度已显急迫。要对传承人进行档案登记、数字化存录,分级建立起专门的图文影像数据库;要组织专家对传承人的成就和传承工作进行学术性、专业性的分析、总结,对其优秀成果进行展览、展示、展演,尽可能安排他们通过授课、带徒等方式培养传承人。同时,在名录申报中,各项目的申报主体都提出了该项目的分期保护措施,这些措施要落到实处。

  四级名录体系的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今后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代表作项目,应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评审产生。

  为了配合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各地要建立健全职责明确、高效长久的工作机构和比较稳定的专业队伍,要形成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针、工作原则、政策法规得以贯彻执行。省、市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县一级政府也要把保护工作纳入工作职责范围。通过健全机构和队伍,进而全面落实保护计划。

  记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方面,您所在的中国艺术研究院做了大量探索性的工作,不久前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就是目前第一部基础性的理论著作,请问您如何评价当前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

  王文章:从新的世纪初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逐步走上了全面的整体性保护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十分重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长期、有效的保护工作,已上升为我国的一项文化发展战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现实的和理论支持的依据。保护工作的需要和保护实践的发展,迫切呼唤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的深化。尽管目前已经涌现了一批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研究,作为新兴的学科领域,其成果仍然显得薄弱。这主要表现在从本体上切入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成果不多。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试图从基础理论和实用理论两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力图构成既有理论深度,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体系。我在该书的序言中说:“尽管这种尝试和探索没有止境,但迈出第一步,总是重要的。”现在,全国有近20所大学开设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专业方向,各高校和各地研究机构的不少理论研究人员正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就中国艺术研究院而言,正在组织进行国外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翻译丛书的出版;继《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一辑8本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第二辑也即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正在编撰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田野调查的案例也拟编写。这些成果的陆续出版,以及由“中心”主编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的即将出版,将从不同的角度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共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研究框架体系。

  记者:2007年,作为国家中心,将有怎样的作为?

  王文章: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已对今年的重点工作做了部署,今年“中心”首先是承办好文化部和社图司2007年6月第二个文化遗产日期间的一系列展览、展演活动,进一步推动提高全社会主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意识。同时,要举办国际、国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讨活动,在第二个遗产日之后,继续举办“和鸣�D�D古琴艺术进校园”活动。几年内,要组织古琴艺术家到100所大学、中学进行古琴演奏和讲座。年中前后,承办文化部在联合国教科文总部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演及在香港举办的同一活动。今年下半年,与常熟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第一届古琴艺术节,促进古琴艺术的传承和发扬。

  在文化部的领导下,组织全国各个领域的专家对各地的普查、保护工作进行调研,总结推广保护工作经验;承担第二批国家级名录申报的具体组织工作;推动传承人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试点工作的开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珍贵实物的收藏工作等等,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新的一年的工作内容。我相信,在坚持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会不断呈现更加喜人的景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将为此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提醒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建设性破坏
光明日报成都6月3日电(记者余长安周龙):在近日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论坛上,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一些地方保护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一些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常在建设性和保护中遭受破坏,“这种破坏更具有危害性,值得我们注意。”他说,在一些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中,只讲拆旧村建新村,不对蕴含历史文化内容的有形遗存加以认真保护,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都保存在农村地区,常常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使承载这个村庄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因建设而荡然无存。他还提醒要注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破坏”,防止那些刚刚被被确定为保护对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工作尚未正式启动时,就被旅游市场片面地开发和利用,出现一些原生态的歌舞被按照时尚的审美趣味加以改造、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被机械取代、古老村落被开发成喧...
· 中国当选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当选为首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成员,将有权参与审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提名,制定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的遴选标准,并对国际援助进行审议。据新华网报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第一次会议29日在巴黎闭幕。与会的45个缔约国经投票选举产生了由18个国家组成的首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中国以40票高票当选为该委员会成员。报道称,作为首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成员,中国将有权参与审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提名,制定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的遴选标准,并对国际援助进行审议。对这次竞选工作高度重视,由国务院副秘书长陈进玉率领的由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和中国常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团共同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全程参与了这次会议。...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并揭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暨揭牌仪式,今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行。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副部长周和平、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以及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一百多人出席了仪式。孙家正、周和平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揭牌。周和平在仪式上发表讲话。他认为建立一个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不仅能够全面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工作,同时对我国履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的义务,行使好中国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成员的各项权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是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正式成立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业机构,承担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关具体工作,履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组织全国范围普查工作的开展;指导保护计划的实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举办学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正式生效
2006年4月2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正式生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中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并在公约中指出,在三十个国家和地区批准通过此公约后三个月正式生效。目前,已有47个成员国批准通过了该公约,其中欧洲16国,亚洲9国,非洲9国,拉丁美洲7国,阿拉伯地区6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迅速生效,证明了成员国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之保护的关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全球化的进程对现存的传统文化的破坏相当大。此文件填补了法律上的空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适当的手段。”(李楠译)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宣言
公元二○○七年五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在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一届特别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国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成都国际论坛,并发表宣言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生命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我们呼吁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给予足够重视,提高人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本宣言于二○○七年五月二十四日通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