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系列活动在京举行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24
转发:0
评论:0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系列活动在京举行,2006年10月21�D22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系列活动在京举办。
  2006年10月21�D22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汉乐系列活动在京举办。此次活动由北京梅州人海外联谊会倡议组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梅州市人民政府、广东省大埔县人民政府主办,中央音乐学院等单位协助,并得到了广东企业界和社会人士的资金资助。活动的目的旨在探讨出一条民间社团倡议组织,政府部门支持,企业和社会人士资助,多方面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可行性道路。活动内容主要包括研讨会和音乐会,力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广东汉乐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广东汉乐于今年六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同时又吸纳了潮乐(如大锣鼓)的一些成分,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现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广东汉乐大体包括:丝弦音乐(旧称儒乐或清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广泛流传于广东梅州、汕头、韶关、惠阳和福建龙岩、江西赣南、台湾等客家地区及海内外华侨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称广东汉乐之乡梅州市大埔县为代表。

  今年又适逢广东汉乐大师(客家著名筝乐家)何育斋先生诞辰120周年。汉乐大师何育斋(1886�D1943),大埔县人,经他潜心收集而编成的《中州古调》、《汉皋旧谱》,记录了流行于民间的汉乐乐曲60首,为保存和传播广东汉乐做出了重要贡献。10月21日,举行的研讨会上,从事广东汉乐研究的专家学者,对一代宗师何育斋先生的生平业绩;广东汉乐在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地位;以及广东汉乐的艺术特点和风格、现状、保护与继承;广东汉乐的发展与创新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此次活动中,来自梅州、大埔、广州、深圳等地的汉乐演奏家联合组成的“广东汉乐晋京演出团”,还于10月21日、22日晚,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办了两场音乐会,曲目包括:“出水莲”,“嫁好郎”,“平山乐”,“将军令”等十多首,曲风既有欢快也有深沉,体现了汉乐雅俗共赏的气质,为首都观众带来较为原汁原味的广东汉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首发式在京举行
2007年4月13日上午,《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首发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隆重举行。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司长张旭、财政部教科文司王家新副司长、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副司长屈盛瑞、巡视员周小璞,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高显莉,中国艺术研究院纪检书记、图书馆馆长李长林以及来自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出版社和社会各界专家、代表出席了首发式。首发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张庆善主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以下简称《图典》)是在文化部的领导下,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众多专家学者历时7个月编纂而成,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518个项目的相关内容,计六十余万文字、三千余幅图片,客观、系统地介绍了这...
· 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参考资料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传统艺术重要民俗及有关文物上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表
· 龚氏宗祠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至铭》至敬畏,以修天人相合;至真诚,以谋阴阳相安;至精心,以臻德才相应;至大爱,以成舍得相荣。龚氏宗祠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即刻扫码,参与龚氏家族话题讨论!
· 哈氏风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放风筝是北京人最喜欢的玩艺儿之一,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而大名鼎鼎的哈氏风筝是北京风筝著名的流派之一,起源于清代光绪年间,它做工精致、用料讲究,造型奇特,色彩瑰丽。哈氏风筝一般是用高级的绢做的,选材严谨,骨架坚固平整,画工精致生动,品种繁多,各具特色,最出名的是大沙燕。哈氏大沙燕哈氏风筝的独到之处还在于放飞时风筝的各个部分还会在放飞的过程中根据造型不同做出相应的变化,如小燕子风筝能在空中发出呢喃细语;蜻蜓风筝的翅膀能上下抖动,眼睛还能自由转动等等。哈氏风筝的大量作品在国际风筝比赛中获奖,并被国内外国家博物馆、国家元首收藏。哈氏风筝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04年11月16日至18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在北京五洲大酒店隆重举行为期三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代表青岛泰之出席会议并讲话。这是继2002年“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抢救与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和2003年“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及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之后,中国艺术研究院举行的又一次大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刘茜同志主持。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同志在为大会撰写的致词中指出:“自去年中国启动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标志着中国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由分散的项目转入系统的保护阶段。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努力创造适宜的社会、经济环境来保护和承续人类优秀的文化传统,接续寄寓在古老传统中的人类智慧和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