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继承与创新:昆剧《十五贯》给今天的启示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4
转发:0
评论:0
继承与创新:昆剧《十五贯》给今天的启示,50年前,昆剧《十五贯》进京演出,使濒临绝响的昆曲焕发生机,两年多的时间,《

  50年前,昆剧《十五贯》进京演出,使濒临绝响的昆曲焕发生机,两年多的时间,《十五贯》在全国演出了1000多场,观众达100多万人次,毛泽东两次看戏,周恩来两次讲话,《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北昆、湘昆等昆曲剧院纷纷成立,创造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奇迹�D�D 
 
  7月6日,前来参加第三届昆剧艺术节的专家学者、院团长、知名演员以及受到表彰的昆剧主创人员,齐聚苏州会议中心,参加纪念昆剧《十五贯》晋京50周年座谈会。他们不仅回顾当年昆剧演出的盛况,更重要的是探讨50年后的今天,当昆曲已成为联合国宣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着手实施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文化发展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时,昆剧应当如何面对新的时代创新发展。 
 
  在座的专家学者中有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陈晓光的即席发言从一名艺术家的视角出发,从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艺术创作的规律出发,寻求昆剧《十五贯》成功的启示和在今天的意义。他认为,文化艺术的发展像一条历史的长河,从很远的地方流来,又向遥远的未来淌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艺术形式新生,也不断有艺术形式消亡,能够保存至今且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艺术,一定是符合人民群众的欣赏要求和审美需求的。昆剧《十五贯》50年前的辉煌,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当时,人民大众文化欣赏和文化消费的主体艺术是戏曲,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对戏曲艺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浓厚的兴趣。在社会与科技传媒发展迅速、文化日益多样化的今天,包括昆曲在内的戏曲艺术虽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在人民群众特别是在广大基层群众中有着很深的基础,却很难再现《十五贯》昔日的辉煌。因此,作为昆曲艺术工作者,必须客观地看待戏曲面临的现状,从打造新剧目、推出新演员、培养新观众三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努力争取政府的扶持,另一方面抓住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昆曲艺术的新的发展机遇,走向市场,自强不息,赢得观众,不断增强院团自身的造血机能。 
 
  陈晓光还深刻地阐述了对昆曲创新的己见。他认为,创新是昆曲艺术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五贯》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保留剧目,正在于其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从剧本到导演、表演都进行了大胆创新。客观地说,人们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今天仍有许多事物需要我们去重新思考、认识,同样一个历史事件,今天的人与以往就有了不同的审视与判断。美是流动的,审美是不断变化的,审美习惯和趣味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昆曲本身不可能一成不变,必须与时俱进方可生生不息。创新有没有标准?创新有没有界限?在艺术创作中要做到耳目一新谈何容易!对待创新应当有宽容的态度,宽广的胸怀,要善待勇于探索的创新者。从文化领导者到文艺院团长,从剧作者到作曲家、导演、舞美、服装、表演,都应当有这样的胸怀与心态。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不是评论家说了算,也不是领导说了算,也不是某一些观众说了算,也不是某一次评奖说了算,而是以时间和空间为衡量标准,由历史来评价,由人民群众来评价。因此,我们今天的昆曲创作,要把眼光放得长远些,时空更开阔些,对昆曲负责,对观众负责,对中国文化的历史与未来负责。 
 
  参加座谈会的专家学者和艺术家纷纷发言,为昆剧发展献计献策。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认为,《十五贯》的成功在于其不仅仅是个历史剧目,而且具有现代意义。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官僚主义,提倡实事求是,提倡调查研究,塑造为民办事的清官形象,这样的主题立意贴近时代,贴近群众,使其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现实意义。而周传瑛、王传淞等一批优秀表演艺术家的精湛技艺,也使得《十五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性。上海昆剧院院长蔡正仁认为,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要用现代意识、现代艺术手段去改编、创新,贴近时代审美要求,才能吸引今天的年轻人走进剧场。北方昆曲剧院院长刘宇宸提出,面临着昆曲发展的又一个机遇,要以使命感和责任心,承担起振兴昆曲的历史重任。著名编剧罗怀臻认为,昆曲传统表现形式并不会制约它的思想表达,昆曲是鲜活的,它不仅是过去的风景,也具有当下的生命活力。苏州文广局局长高福民则介绍了苏州保护、继承、弘扬昆曲艺术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以及全面改进苏州昆曲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成效。著名表演艺术家沈世华当年参加过《十五贯》的排练演出。她提出要特别珍惜今天的大好形势,在继承传统上下功夫,尤其是要培养优秀艺术人才,没有好演员,也不可能有活的昆剧。中国剧协分党组副书记季国平提醒介入昆曲的导演要心怀敬畏,尊重昆曲艺术的深厚传统和独有表现形式;昆曲剧本创作难度大,光靠名家来挽救昆曲剧本创作也不现实,还必须培养熟悉昆曲词牌声腔、有古典文学修养的青年作者;一些年轻演员离开导演就不会演戏,如何能够担当起昆曲振兴的重任?全国政协京昆研究室主任赵景发对于此次表彰昆曲主创人员的举动给予很高评价,提出振兴昆曲离不开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最后,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蔺永钧作总结发言。他回顾了昆曲的发展历史,提出了昆曲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并勉励昆曲艺术工作者们在当前良好的发展态势下,为昆曲艺术的抢救、保护、继承、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论昆剧的战略继承
上世纪80年代、昆剧艺术界对昆剧展开了大规模的抢救工作,使清末“全福班”以来流传于世的大多数折子戏得到了继承,濒危的昆剧剧种也获得了新的生机。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昆剧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指的正是当代昆剧界继承自“传”字辈等前辈艺术家的传世折子戏,大约200余出。对200余出昆剧折子戏一招一式的传承是一种最基本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技术件保护,有很高的战术意义。但作为“非物质遗产”的昆剧和一切有形的“物质遗产”在保护方式上显然有着质的区别。昆剧是一种有生命的艺术活体,纯粹的技术性继承最终不能真正地保护昆剧。我们过去关注较多的只是传统折子戏的抢救、积累、表演艺术的师承以及昆剧院团的硬件建设,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方式还缺乏系统的宏观研究,即长期侧重于管理性保护,而在一定程度上疏忽了通过理论引导敦促昆剧的保护、继承超越战术的绳墨而进入战略的轨道。昆剧继承的战略主体――昆剧观众有...
· 中医文化―中医药文化如何继承与创新
――访中医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邹节明2003年的非典防治,让中医药在特殊时期发挥了独特作用,人们由此开始重新思考中医药。如何弘扬传统中医药文化,实现中医药的创新与发展记者就此与中国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药典委员会委员邹节明教授有了如下的对话。中医药文化需要继承,更需要创新记者:你怎样认识当前中医药的窘境中医药的出路在何方邹节明: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随着人类生活条件、生存环境与现代医学模式的变化,以及化学合成药物产生的药源性疾病,“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全球的强烈呼声。因此,具有数千年临床基础和完整理论体系的中医药学对人类健康事业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但是,不可讳言的是,近年来,中医药的发展的确已落入低谷一些优秀的治疗方法濒临失传,一些名老中医后继乏人,中医医疗机构逐渐西化,中医药人才匮乏,科研水准不高;中成药的发展也存在着中药材质量不稳定...
· “十五”与“少”
----------------------------------------------------------------------------------一、仕官。----------------------------------------------------------------------------------孙亮传:“二年(257)夏四月,亮临正殿,大赦,始亲政事。綝所表奏,多见难问,又科兵子弟年十八已下十五已上,得三千馀人,选大将子弟年少有勇力者为之将帅。”这里明言需“十五岁”以上才可入伍。而以“十五岁”出仕的例子,还有如下几个:⑴、吴主传:“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朱治传:“权年十五,治举为孝廉。”⑵、凌统传:“统年十五,左右多称述者,权亦以操死国事,拜统别部司马,行破贼都尉,使摄父兵。”⑶、顾雍传注引吴书曰:...
· “十五”与“少”
在三国时期,“十五岁”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年龄。当时的人,认为“十五岁”以上,才能具备一定的个人能力。下面,既分几个方面述之。----------------------------------------------------------------------------------一、仕官。----------------------------------------------------------------------------------孙亮传:“二年(257)夏四月,亮临正殿,大赦,始亲政事。綝所表奏,多见难问,又科兵子弟年十八已下十五已上,得三千馀人,选大将子弟年少有勇力者为之将帅。”这里明言需“十五岁”以上才可入伍。而以“十五岁”出仕的例子,还有如下几个:⑴、吴主传:“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朱治传:“权年十五,治举为...
· 曹操杀杨修留给秘书的启示
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杨修(公元175——219年),汉末文学家。字德祖,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修生于官宦人家,杨氏几代人都是汉朝大官。《后汉书·杨震列传》评论说:“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与袁氏俱为东京名族”。杨修思维敏捷,头脑灵活,颇具才华,是个很聪明的人。“以名公子有才能,为太祖所器”(《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注引《世语》)。杨修担任曹操的主簿(秘书)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已下,并争与交好”(同上注引《典略》)。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既聪明又能干的人,最后却被自己的聪明所误,让曹操给杀了。杨修过人的才华曹植称杨修的文才“高视于上京”(曹植:《与杨德祖书》),不在七子之下;一般史家认为略逊于七子,但不失为一时之俊才。祢衡恃才傲物,差不多看不起所有的人,唯独对孔融、杨修两人另眼相看。虽然不能完全以曹植和祢衡的评论断人优劣,但杨修有才,却是事实。《世说新语·捷悟第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