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7
转发:0
评论:0
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杭州余杭滚灯表演浙江文化信息网(苏唯谦):龙舟竞渡,粽子飘香。作为中国首

  


杭州余杭滚灯表演


  浙江文化信息网(苏唯谦):龙舟竞渡,粽子飘香。作为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浙江省重要活动之一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保护・余杭论坛”?月30日至6月2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成功举办。
  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报社、浙江省文化厅主办。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中国文化报社社长、党委书记郭沫勤,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杭州市副市长陈重华,浙江省文化厅领导杨建新、金庚初,杭州文广新局局长陈建一,有关高校的领导和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北、辽宁、湖南、湖北、浙江等地的专家学者百多人参加了开幕式和论坛活动。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面对西方文化强势进入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如何保护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成为专家学者代表共同关注的话题。

要在活态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论坛开幕正逢端午节,专家们在余杭区五常镇观看了至今已有800余年历史的余杭滚灯等民俗表演。来自余杭临平街道的滚灯队在一小伙和两老汉的带领下,手握滚灯时而缠腰翻滚、时而金猴戏球、时而旭日东升、时而推波助澜,在一片喧闹的锣鼓声中,滚灯队以“开荷花”的造型结尾,让专家和现场观众大饱眼福。 

  表演结束后,与会专家们走进农家,与当地农民群众一起共进“端午饭”。先给每人挂上一个香袋,接着是满桌的农家菜肴及当地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五黄”:黄瓜、黄鳝、黄酒、黄鱼、蛋黄,吃得专家们连声叫好。

  午后,专家们又观看了龙舟赛,来自五常全镇各村的壮年农民组成29支龙舟队,在河面上展开激烈角逐。沿河两岸人山人海,桥上、船上到处站满了前来为各自村龙舟队呐喊助威的村民。专家们说,这就是“活态保护”,这里的老百姓非常认同自己的文化遗产,参与的热情也很高,这就是保护文化遗产的最高境界。人人都参与到行列中来,保护就深入人心了,民族民间艺术就活起来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发展的文化命脉,它来自民间的创造,也在民间延续,民间是它生存的土壤。所以,专家们在论坛上呼吁:要在活态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民族民间艺术活起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荣启认为,剪纸、龙灯等民间艺术,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其真正的价值是其背后高超的制作技艺和创作思想,保护这些东西,最重要的是要保护传承人,同时也要努力扩大其影响,让它活在人们的生活中、记忆里。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辽宁大学民族研究所教授乌丙安说,民族民间艺术如果没有生活的土壤,枯萎与衰亡是必然的。如果对民族民间艺术的保护停留在只“抢”不“救”的初级层面,那么,蕴藏在遗产中的真正价值就难以再传承下去,对大众生活也就难以产生影响。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秦序提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质,就是要“为保护而保护”,任何以开发、发展、利用、旅游、娱乐等为借口的活动,只要有可能造成文化遗产的损害,则无论其理由如何充分,如何冠冕堂皇,保护第一的思想决不可轻易妥协和动摇,否则,其他功利性目的便很容易乘虚而入,将其湮灭。

  中国民俗学学会理事长孙勤建说,过去,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遗产保护的“硬件”设施上,如今,保护更应注重“软件”开发,这个“软件”指的是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兴趣与参与。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孩子从小就开始接触和了解丰富的民族民间艺术,改变年轻一代对它们的“审美冷淡”。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指出,在无形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必须秉承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无形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形化”原则;二是以人为本原则;三是整体保护原则;四是活态保护原则;五是民间事民间办原则;六是原真性保护原则;七是文化保护的多样性原则;八是保护原则;九是濒危遗产的优先保护原则;十是保护与利用并举原则。

  浙江走在全国前列

  论坛开幕式上,周和平副部长欣喜地说,刚公布的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浙江省有39个项目(44个子项)上榜,数量位居全国第一。浙江省副省长盛昌黎致辞说,浙江省各级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本次余杭论坛,对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无疑是个推动。

  浙江省文化厅长杨建新向与会代表全面介绍了全省在开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新局面方面所做的努力。在健全机构、强化责任;深入普查、摸索经验;公布名录、建立体系;开展调研、制定规划;举办展览、扩大影响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目前,浙江省试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已建立起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协调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制。

  与会代表高度评价浙江的工作,认为浙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做在全国前列,这些地域特色鲜明的本土文化,大大激发了浙江人民对精神家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力促进了浙江文化大省的建设。文化部社文图司副司长屈盛瑞对浙江取得“非遗”项目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的成绩表示赞叹。他说,就余杭滚灯而言,余杭全区几乎每所学校都成立了滚灯队,还有长兴百叶龙亦如此。这种把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纳入教育体系,无疑是对“非遗”最好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国家“非遗”保护体系的立法工作已进入讨论阶段,并争取早日出台,以便更好地维护我国的文化主权,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倡议

  本次论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非物质安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新农村建设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了广泛研讨,并发表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余杭倡议》。

  倡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立民族个性的重要标志,其所承载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民族的根,是维护一个国家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是维系民族团结、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民族的文化安全是国家主权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城市化日益加快的进程中,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为此,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保护我们民族的根,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我们保护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就是共同维护人类的文化生存状态,维护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也就是维护世界文化的安全。

  倡议说,各级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责任。要严厉制止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行为,尽快构建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机制、工作机制、投入机制、传承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学术机构、大专院校等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作用,吸纳他们的科研成果,探索解决保护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人有责。全社会和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以敬畏之心珍爱我们祖祖辈辈创造的文化遗产,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支持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民间团体、新闻媒体、出版部门和其他社会力量也要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倡议要求,文化工作者要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于守护民族精神家园这项伟大事业,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鞠躬尽瘁,不辱使命。 

  倡议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一定要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让村落留下历史记忆,让人们记住“回家的路”。要通过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称号等措施,确立传承人的社会地位,激励他们的社会责任,推动农村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倡议呼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坚持科学的精神和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立足长远,既要防止急功近利,又要克服无所作为。倡导团结协作,加强各地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保护工作的共同推进。


杭州余杭百子地戏表演


杭州余杭中泰狮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保护“非遗”就是守护人类精神家园
5月24日上午,成都市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内座无虚席,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作了题为《守护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D�D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报告,新颖的观点,精辟的阐述,赢得台下掌声不断。王文章介绍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都是世界文化的精粹,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爱,而且也受到世界人民的热爱。近五六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工作,全国的保护工作已由过去的“单一性项目保护”走向“整体性、系统性的保护”阶段,“这体现了我们的认识已日趋深入和科学。”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最根本也是最紧迫的是加强对‘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最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建立文化生态区和保护传承人,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合力,分步实施,最终达到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目标。”王文章认为:“鉴于‘非遗’的活态流变性,保护工作也不应该是凝固、静止的保护,应充分尊重其发...
· 欧洲古城这样保护文化遗产
刚刚过去的第三十四届欧洲文化遗产日将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到欧洲的文化遗产保护上。在欧洲许多国家,人们特别注重将古老的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克罗地亚就是其中之一。在亚得里亚海东南沿岸有个美丽小城,只有约4万常住人口,但它却凭借着在欧洲保存最完整且至今仍居用的中世纪古城及传统文化,同时拥有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双重殊荣。这个被著名剧作家萧伯纳誉为“人间天堂”的小城就是杜布罗夫尼克。它也是东南欧国家克罗地亚最有特色、最炫目的城镇名片。纵观杜布罗夫尼克的发展历程,可以了解克罗地亚推动自然与文化相融合城镇旅游产业的一些思路和经验:人文景观的保护和自然景观的开发是杜布罗夫尼克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是其主要的发展动力,影视经济概念的引入“反哺”旅游产业并形成良性循环等。可以说,正是这些成功的发展思路为这座古老的小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成长活力,使其成为具有长期可持...
· 2006,文化遗产保护渐入佳境
2006年,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集大成年。无论是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还是大众传播的努力,是申遗的惊人成就,还是遗产地保护的整体状况改善,2006这一年都发生了明确可观的变化。2006年,是中国第一次成功申遗20周年,也是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深入人心的一年。人们无法忘记这一年发生的诸多变化�D�D法规制度基本成形制度建设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保障。这一年,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在制度建设的层面成绩显赫,政府的决心、眼光和战略历历在目。国务院今年初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的确立,使文化遗产保护从一个专业领域的名词,上升和扩大为全民文化生活的义务、大事和话语。普通民众的热情、智慧和觉悟在首个文化遗产日里得到了令人感动的展现。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深入人心,并向全社会的自觉行动靠拢。与此同时,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由国务院、文...
· 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神
中国文化报:他们当中,有用民间故事、史诗古歌讲述民族历史和传说的耄耋老人;有身怀绝技、以一当十的武术大家;有精通剪纸、雕刻、版画、刺绣、印染、营造、泥塑等各种技艺的能工巧匠;也有传统中医诊断、针灸正骨、中药炮制的名医名师……他们来自生产生活的各个门类,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今年5月,文化部开展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在个人申请、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审核、省级文化行政部门审核评议推荐的基础上,文化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相关部门推荐申报的十大类共1138名传承人的申报材料,分门别类逐项进行了审议,根据其掌握技能情况、代表性、传承能力等方面进行了科学认定。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224名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正式公示。“从国家级名录的公布和省市...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正式生效
2006年4月2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正式生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中通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并在公约中指出,在三十个国家和地区批准通过此公约后三个月正式生效。目前,已有47个成员国批准通过了该公约,其中欧洲16国,亚洲9国,非洲9国,拉丁美洲7国,阿拉伯地区6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的迅速生效,证明了成员国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之保护的关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全球化的进程对现存的传统文化的破坏相当大。此文件填补了法律上的空白,为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适当的手段。”(李楠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