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奋笔写旱灾(图)
蒲松龄与百姓休戚与共,正是其伟大之处。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频仍。尤其在古代,不但水旱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百姓遭受的灾难也异常深重。一些有责任感的作家常把这些灾害写入作品,传之后世,蒲松龄就是其中之一。
蒲松龄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也是一位位卑家贫的正直文人。他长期生活在家乡农村,跟贫苦农民休戚与共,十分关心百姓疾苦。当家乡遭受严重旱灾、民不聊生时,他既是受害者,也是见证人。他把自己的亲历、亲见、亲闻,真实地写进诗文中,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现状提供了可贵资料。
康熙十二年(1673)夏天,蒲松龄的家乡淄川大旱。他在《日中饭》一诗中,真实地描写了当时的情景:
黄沙迷眼骄风吹,六月奇热如笼炊。午饭无米煮麦粥,沸汤灼人汗簌簌。儿童不解燠与寒,蚁聚喧哗满堂屋:大男挥勺鸣鼎铛,狼藉流饮声枨枨;中男尚无力,携盘觅箸相叫争;小男始学步,翻盆倒盏如饿鹰。弱女踟躇望颜色,老夫感此心�r�r。于今盛夏旱如此,晚禾未种早禾死。
因为久旱不雨,到处黄沙弥漫,天气奇热。虽然刚过麦收,但蒲松龄家的粮食已经匮乏,只能煮点麦粥充饥。几个饥饿的孩子不管冷热,见了稀粥就你争我抢,这让蒲松龄好生悲伤。盛夏时节如此干旱,秋天的庄稼注定绝收,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蒲松龄通过自己家的遭遇,来写百姓的苦难。但当时他毕竟还有份做家庭教师的「薪水」填补家用,而那些无依无靠的农民,处境必然更加悲惨。
可怕的旱灾接踵而来,从康熙十七年(1678)开始,淄川一带又连年大旱,百姓的苦难更加深重。蒲松龄对灾民十分同情,于康熙十九年(1680)夏天,又写了《忧荒》一诗:
天心厌众孽,连岁降奇荒。嗷嗷携儿女,死徙离故乡。书生坐株守,百钱易斗糠。今岁春雨足,二麦幸登场。朝食煮麦粥,晚食炊饼汤。怜此藜藿士,腹中无异粮。仅仅两月余,剩麦不满囊。枵腹待秋成,晚禾庶可望。胡乃豆始华,三旬皆亢�z?谷苗已焦卷,豆叶萎以黄。嗟此啼号者,势必归沦亡!沦亡何足道?老母在高堂。菽水将何如?念此心悲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