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西汉窦太后的舆情红线:有些言论绝对无自由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240
转发:0
评论:0
西汉窦太后的舆情红线:有些言论绝对无自由,剧照:窦太后作者:赵炎某年春,汉文帝踏青上林苑,上林令按例搞接待,由郎署

剧照:窦太后

  作者:赵炎

   某年春,汉文帝踏青上林苑,上林令按例搞接待,由郎署长袁盎布席。过去在禁中,窦皇后与慎夫人随便坐,没有尊卑意识,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然而这一次,袁盎较真儿,将慎夫人座位排在皇后下首,慎夫人生气不肯坐,文帝也觉得扫兴,拍屁股打算走人。袁盎谏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

   此番话合理合法,却未必合乎人情。

   当是时,文帝以德化民,“兴于礼义”。袁盎倡尊卑,乃应时,提殷鉴,乃虑后,庶几无错,所以一语惊醒梦中人,文帝转怒为喜,慎夫人千恩万谢,赐金五十斤。可是袁盎想过皇后的感受吗?史书没记载,想必窦皇后神色如常,但心里肯定不痛快。慎夫人因宠而僭越,又非始于今日,不说破,不计较,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则相安无事。袁盎没事找事,将细节捅到台面上,难保不成为热议的话题,皇后的尊严怎么维护?又不能公开发泄,想想是个啥滋味?好在袁盎的错失无意中给窦皇后上了一课:如何管好知识分子的嘴。

   汉文帝去世,窦皇后晋升太后。两汉以孝立国,汉景帝遇到个大事小情也跟他爹一样,找老妈拿主意,是以太后权重。

   有个学者黄生以拘执“上下之分”为由,提出“汤、武非受命,乃弑也”的观点,放诸四海都雷人,不过也不奇怪,知识分子嘛,不否定些什么,如何显得自己有学问?当然,这是位投机者,因为袁盎屡次被晁错诬陷,汉景帝都予以赦免,他可能误以为是窦太后在背后保护了袁盎。实际上袁盎的游刃有余,靠的是圆融世故。其他派别的学者针锋相对,双方唾沫横飞,口水四溅。博士辕固反驳说:“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得民心者得天下,立论正确,但他画蛇又添足,“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这就激化矛盾、没事找抽了,将学术之争演变为法统之争,掀起了极大的政治风浪。

   当窦太后得知外面已然乱成一锅粥,立马表态,如果这些人不提“高帝代秦”,那么朝廷可以听之任之,只旁观不参与,但是他们质疑本朝高祖,那就必须严厉禁止。于是汉景帝晓谕群臣:“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言下之意,大伙儿都是聪明人,我和稀泥也是为你们好啊,以后这种话不要再说了。此后果然无人再敢争论此类话题。

   从这件事的处理结果来看,窦太后显然找到了窍门儿。虽然她笃信黄老之术,要求皇室成员与外戚阅读《道德经》;虽然《汉书》批评她“非(菲)薄五经”,常对其他学派的知识分子上紧箍咒,终景帝一朝,“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然而,她对“百家争鸣”并非全然凶巴巴地禁止,而是貌似划了一条红线,即言论可以自由,有些言论则绝对无自由。

   同为黄老信徒,汉文帝比较豁达,能吸纳百家之长,“有仁智通明之德”(桓子语),而窦太后相对偏执一些。比如对辕固的“秋后算账”,就不怎么光明正大,有做局之嫌。某日,她召问辕固:“你怎么看《道德经》?”辕固对曰:“此平常人家读的书耳。”窦太后大怒:“照你的意思,只能读刑罚之类的书?”于是罚其与野猪搏斗,赢不了,必治罪。当时辕固年近古稀,景帝不忍,送他一把利刃,才杀了野猪保住老命。她明知辕固是个倔脾气死脑筋的知识分子,偏偏向他咨询“异端邪说”,自找不痛快乎?显然不是,通过钓鱼辕固,弘扬黄老“赏罚信、不扰民”之思想,以警示知识分子少争论、不折腾。

   辕固活到九十多岁才死,窦太后到底没把他怎么样。汉武帝即位后,窦太后升格太皇太后,有两位活跃分子突然撞到枪口上。《史记·孝武本纪》云:“赵绾、王臧等以文学为公卿,欲议古立明堂城南,以朝诸侯”。何谓“立明堂”?即明堂辟雍,以皇家礼制建筑,象征王道教化。明眼人都知道,此论核心在于“妇人不豫政事”。一时喧嚣,各地儒生群起响应,更有董仲舒、申生等重量级人物站台力挺。如果明堂一立,则儒家独尊,皇帝、朝廷的作用凸显,文、景二帝所秉承的黄老国本随之动摇,太皇太后的地位也面临边缘化的境地。

   窦太后深知利害,暗里派人搜集赵、王等人过失,然后拿给汉武帝看,“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一个“让”字十分传神,乖孙儿,你说咋办吧?无声胜有声。祖母生气了,汉武帝焉敢忤逆?于是杀鸡儆猴,“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二人于狱中自杀。我无意评判百家之优劣、国本之是非,单就舆情而言,设置红线是必须的,是故为窦太后点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春秋时代——言论自由
子产敢于理直气壮地跟晋国人论理,是因为他确信一点:只要自己按礼行事,走到哪里都不怕别人挑自己的理。只要自己站得正,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对晋国强硬仅仅是一个方面,该尊重的时候一定要尊重,这样才能让晋国人尊重自己。子产和郑简公从晋国回来,紧接着准备派印段前往楚国聘问,这是世界和平协议规定的。去之前,子产专门请子皮派人前往晋国通报此事,以示尊重。随后不久,卫襄公前往楚国朝拜,路过郑国。子产命令印段到城郊招待,随后让外交官子羽陪同卫襄公一行进入国都,游吉和冯简子接待。整个过程符合周礼并且十分周到,卫国人离开的时候非常高兴,称赞郑国“郑有礼,其数世之福也”。舆论导向问题外交无小事。因为一句话,或者因为一餐饭,或者因为一棵树,都有可能引发国际战争,都有可能导致国家的灭亡。所以,外交无小事。子产建立了郑国的外交团队,他们是游吉、子羽、冯简子和裨灶。游吉风度翩翩,对人彬彬有礼,因此人见人爱,走到哪里都受...
· 西汉窦太后:芳名留史的太皇太后窦漪房
一守一望间,两千年时光已经浮现。西汉初年间,汉高祖平定天下,百姓休养生息,天下一派太平。然而,汉皇室的后宫帷幕争斗却是一场持久的不见的争斗,对于皇室宗亲而言,那是此消彼长的残酷争斗,而对于历史进程来说,那只不过是沧海一瓢的血与泪,却因为两个执权柄的女人而让汉室的江山更加璀璨,一个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正室。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吕雉吕太后:另一个是窦漪房窦太皇太后。两人虽然先后成为汉朝权倾天下的的女人,作派和口碑却是截然不同。吕雉。因为“史实”,被后人定位为善于弄权的蛇蝎心肠的女人:而窦漪房,也是因为“史实”,被后人称颂拥戴,成为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英明女皇。网络配图窦漪房的家乡是赵国清河县,从小就是在汗水与泪水中泡大,少女时就担当起养家的担子。在杨柳依依的溪水边,在山涧潺潺的岩石旁,都印有她浣纱和挑水的倩影,留下她深深的叹息声和欢歌笑语。如果没有那次的劳作,也许,她永远就是一名藉藉无闻的乡间民...
· 红线传
故事大纲“红线”是潞州节度使薛嵩的青衣(婢女),擅长文学与弹奏阮琴,一开始在薛嵩的府中担任书记工作,薛把她称为“内记室”。薛嵩的亲家魏博节度使田承嗣,蓄养兵勇三千,想要并吞潞州,薛嵩忧虑不已,红线向薛请命,在头上写了太乙神名号,隐身潜入了魏博田府,进入田承嗣卧室,拿走了写有其八字与北斗神名称的金盒。薛嵩刻意将金盒送还给田承嗣,田承嗣知道薛家有厉害的杀手,随时可以潜入自己的床头取自己性命,于是放弃了并吞潞州的想法。红线大功告成之后,就告别薛府,她说她的前生是一个医师,不慎用药失误,害死了一个孕妇与腹中的孪生子,一尸三命,故转世被贬为女流之辈,现在化解了两藩镇之战,拯救了生灵无数,已经赎罪了,就要离去。薛嵩想要对她重赏,但红线不接受,默默离开。参见《虬髯客传》《昆仑奴传》《聂隐娘传》参考资料《红线传》.唐.袁郊《中国武侠小说略谈》.梁羽生
· 窦漪房和卫子夫是什么关系西汉窦太后最后怎么死的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美人心计》中,窦太后由林心如饰演,并给其起名窦漪房。这是民间传其名为窦漪之因,但《史记》和《汉书》中并没有记载她的名字。唐代司马贞所撰《史记索隐》称:皇甫谧云名猗房。但是究竟是不是叫窦漪房还是有待考证的,因为古代女子闺名一般不流传下来。窦漪房是孝文窦皇后,她的出生日期和真实姓名都不可考,清河郡观津县人,早起秦朝,窦家为了躲避战乱搬到观津县,打算原理尘世的喧嚣,原本是幸福的小康之家,喜好垂钓的父亲在一次垂钓的时候,不幸坠河而死。而窦太后的母亲也很早就去世了。父亲母亲都不在了,家里剩下几个孩子生活极其窘迫,为了生计窦漪房很早就以良家子弟的身份进入了皇宫,她的第一个侍奉的对象就是后来掌权朝野多年的吕后。寒门女的逆袭之路老实说窦漪房和吕雉的出身都并不显贵,两人都能从当初默默无闻的普通女子走到皇后这一步,着实得需要一些手段和头脑才行。吕氏是因为她善于识人,看到刘邦身上散发出的大器之...
· 西汉名臣晃错:汉景帝的爱臣却触碰削藩这条红线
【书生意气的政治家】晁错为颖川(今河南禹县)人,本来是学习法家思想的,但阴差阳错,整理了儒家的典籍《尚书》。以此为跳板,他不断上书给文帝,发表了一连串的改革建议,并获得了当时太子的欣赏。景帝继位以后便重用晁错,后者投桃报李,为了刘家江山奋不顾身。晁错的被杀,固然有他不善权谋的因素,但景帝的幼稚糊涂才是最主要的原因。晁错虽被杀,他的策略却得到了实行。这对后世来说也是个借鉴,让改革的大臣们更加谨慎,为国家谋划的同时审视自身,不要重蹈晁错的覆辙。【学者出身的政治家】晁错年轻时师从张恢,学习申不害、商鞅等人的法学思想,他的不少同学都在司法部门找到了工作。晁错除了学习法学之外,文学功底也很深厚,因此在太常寺任职(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掌管祭祀、教育、礼节等事务。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汉代的影响很大,导致许多书册典籍的失传,汉代因此而有搜集历代典籍的责任。汉文帝的时候,连著名的典籍《尚书》都搜集不到了。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