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太宗终结与魏征的佳话:毁掉婚约 推倒墓碑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0
转发:0
评论:0
唐太宗终结与魏征的佳话:毁掉婚约推倒墓碑,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曾废除与魏家的婚约,扑倒自己手书的魏征碑,但这些事不大被人

   唐太宗在魏征死后,曾废除与魏家的婚约,扑倒自己手书的魏征碑,但这些事不大被人提及,人们津津乐道的,仍是他们作为明君贤臣的故事。其实,这对中国历史上的君臣楷模,有其真实的一面,也有被后人的记载着意塑造的一面。

   贞观十七年(643)正月,当朝名臣魏征病危,唐太宗甚是关心。不仅用自己别殿的质材为魏征宅修筑了正殿,赏赐各种家用物什,还专门派中郎将住在魏家,随时禀报病情变化,药品御膳自是送了不少,还不时亲自前往探视,有时一去便逗留一整天。眼看魏征大限将至,太宗问他有何心愿,魏征拖病体勉强穿上朝服,对唐太宗说:“嫠不恤纬,而忧宗周之亡”(语出《左传》,意为:“我对自己和家里的事无心可操,就是恐怕国家出乱子”)。

   唐太宗为此深受感动,不久,便决定将小女儿横山公主嫁给魏征之子魏叔玉,希望魏征能在生前看到这个新媳妇。但未得成婚,魏征便撒手人寰,去世后,太宗罢朝五日,并亲自书写碑石立于其墓前。此后不短的时间里,太宗都思念不已,时常登凌烟阁看魏征的画像,或写诗悼念这位名臣。

   然好景不长。由于魏征生前曾经举荐杜正伦和侯君集为宰相,结果杜因为过失而遭罢官,侯因叛乱而被诛杀,加之有人在太宗面前说魏征结党营私,令太宗大为不悦;又有人说魏征曾让史官褚遂良看过自己的谏诤文章,这一点更是触犯了太宗的神经(由于玄武门之变这一事件,太宗对国史的编修非常看重且亲自过问),于是,太宗一怒之下,先是废除横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事,随即又下令扑倒了自己手书的魏征碑,亲手终结了自己和魏征之间为后人所追慕的一段君臣佳话。

   此举不免令人心生疑惑,凭太宗与魏征之间深厚的君臣之谊,如何到最后竟是这般的恩断义绝呢?

   我们都知道,魏征在隋末先是追随瓦岗军首领李密,后才投奔李唐的。归唐后,先是在太子李建成府内任职,并在太子建成和秦王李世民关系紧张时,劝说太子建成当机立断,占得先机,但终于李世民高出一筹,发动玄武门之变,亲手除掉了自己的同胞和政治对手,并一步步赢得了天下。

   不过,李世民当上皇帝后,不仅没有降魏征的官,反倒是加以重用,史载:“帝悦,日益亲,或引至卧内,访天下事。征亦自以不世遇,乃展尽底蕴无所隐,凡二百余奏,无不剀切当帝心者。”(《旧唐书·魏征传》)也就是说,无论是太宗,还是魏征,彼此都深感遇到了知音,两人在国家大事上总能密切协商,通力合作。最重要的,魏征总是能说中太宗的心思。

   太宗多次在大宴群臣时说,自己定天下,是房玄龄之功,而治天下,则多仰魏征。对于自己与魏征之间的融洽关系,太宗在各种场合反复说起,这种言辞上的不断自我确认,其实一定程度上反而说明,唐太宗对魏征的真正态度是比较矛盾的,他虽然肯定魏征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但却始终难以百分之百信任魏征。由此,也就有助于我们了解上述太宗对魏征态度的巨大反差。

   那么,魏征与太宗之间的佳话是如何被经典化并传颂下来的呢?这就不能不谈到吴兢和他修撰的《贞观政要》。吴兢是唐前期重要的宫廷史官,一生经历了高宗、武则天、中宗、睿宗、玄宗五朝,因“励志勤学,博通经史”而受到人们的钦佩,负责修撰国史,曾编修著名的《武则天实录》、《唐春秋》等。有意思的是,无论《旧唐书·吴兢传》,还是《新唐书·吴兢传》,都没有提到《贞观政要》。而今天,《贞观政要》的版权不仅归于吴兢名下,还成为一本广为人知的政治典范之作。

   事实上,吴兢是在中宗(656-710)朝,针对“袭武周之制”还是“依贞观故事”的政治纷争,开始了《贞观政要》的编修,到开元十七年(729)上呈唐玄宗,翔实呈现了贞观年间的政治风貌,尤其突出地记录了唐太宗与以魏征为代表的贞观名臣的问答与政论。或许是同为谏官的原因,吴兢尤其突出了对魏征的描绘。但此书上呈后,吴兢非但没有受到玄宗的称赞,反倒随即遭到贬官。由此,《贞观政要》虽入藏宫中,其下落却隐而不彰。

   直到德宗(742-805)朝,《贞观政要》才由时任史馆修撰的蒋乂(吴兢外孙,747-821)重新整理,得以面世。

   此后的唐宪宗(778-820),非常喜欢读《贞观政要》,“每有大政事、大议论”,必召蒋乂“咨访”,蒋乂“征引典故”。现今所见“读《贞观政要》”最早的记载,就是在唐宪宗朝,也就是说,正是蒋乂,使其外祖父吴兢的遗著得以重见天日。此后,唐文宗、唐宣宗,直至宋仁宗所读、所见的《贞观政要》,都是蒋乂整理过的版本。

   到唐文宗(809-840)在位时,尤其痴迷《贞观政要》,并将此书写在屏风上,每次阅读都非常正式,视为大事。唐文宗甚至因为联想到魏征的贤达,派人去寻访魏家后人,由此当时魏征五世孙魏谟被提拔为右拾遗。魏谟姿宇魁秀,深得文宗赏识。到唐宣宗朝,魏谟被擢为宰相,当宰相时,在朝廷中论政议事,其他宰相或委抑规讽,只有魏谟直言不讳,无所回畏。唐宣宗曾说:“谟名臣孙,有祖风,朕心惮之。”(《新唐书·魏征传》)可见,两百多年后,魏征的形象已作为某种常规式的历史记忆,进入唐代帝王乃至很多官僚文人脑海之中。

   如此我们便可以看出,魏征及贞观之治成为后人心目中的政治理想,有其历史事实的一面,但还有一条隐约可见的线索,那就是吴兢《贞观政要》一书的流传与逐渐受人重视。到五代宋初,“君臣共治”的观念渐趋浓厚,《贞观政要》更是成为一本广为人知的著作,魏征与唐太宗之间的君臣之谊以及贞观之治的政治理想,也随之在人们心中愈加经典化和符号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太宗为魏征墓碑撰文为何又推倒墓碑
“君臣协契”的典范魏征的事迹,仅就两《唐书》其传中所列,不下三十来件。不可能一一列举,就说几件魏征管皇帝家事或小事的事吧。管嫁女。长乐公主将出嫁,太宗因其为皇后所生,嫁妆比永嘉长公主多一倍。魏征说:不行。“天子的姊妹是长公主,天子的女儿是公主,既然加‘长’字,就有它的尊荣显贵。感情可以有深有浅,但不能超越礼仪制度。”唐太宗听了。管纳妾。郑仁基的女儿又美又有才,皇后做主娶进宫,典册都已具办。魏征说:不行,她已经许配给士人陆爽。太宗听了,命停册使。后来陆爽本人上表称与郑氏无婚约。太宗说:你看看,人家自己都说了没这回事嘛!魏征说:人家怕你,所以这么说,你还当真?太宗遂放弃。网络配图管挑拣饭菜。太宗出巡洛阳,进驻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所谴责。魏征说:“隋朝因为责备郡县不进食物,或是供物不够精美,为此事而无节制,以致灭亡。所以上天命陛下取而代之,正应谨慎戒惧,约束自己,怎能让人因供应不奢侈而悔恨呢!如认...
· 唐太宗李世民为何要命人推倒魏征的墓碑?
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和魏征的故事被世人所称道,传位千古美谈,可是世人只知道开始,却猜不到结局。魏征死的时候李世民还伤心地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谁能想到过了不久魏征的墓就被李世民给砸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网络配图魏征,河北人,在辅佐李世民之前,他曾是太子李建成的谋士,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审问魏征:“你为什么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处处与我作对?”魏征答:“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意见的话就不会有今日之死。”李世民不但没有怪罪,还十分欣赏他,对他委以重任。魏征性格耿直,敢于犯颜直谏,前后共劝谏唐太宗200余次,为唐初社会经济繁荣局面的出现,作出了重要贡献。李世民常常把魏征带到寝殿里,与他讨论自己为政的得失,魏征本就是经国之才,喜逢知主,当然是知无不言。唐太宗十分欣慰,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的可敬之处!”网络配图有一次,...
· 解密:唐太宗为何为魏征墓碑撰文后又推倒墓碑?
魏征与唐太宗两人之间曾有一段问答。太宗说:我说什么,你只管当时答应,下来有机会再另外陈述意见,难道不行吗?魏征答:“从前舜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我,退下后又有话说。’如果臣当面顺从又另找机会陈述意见,这就是‘退下后又有话说’,难道是稷、契事奉尧、舜的办法吗?”太宗听了大笑:“人言魏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妩媚,适为此耳。”猛一看这段话,感觉魏征也真会说话啊,将太宗比为尧、舜,谁听了不高兴呢?但读接下来这段话,魏征对太宗绝不是虚夸,“征拜谢曰:‘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谏,岂敢数犯龙鳞。’”也确实是这么回事啊,如果赶上万历皇帝,就算魏征说破嘴皮子,对方听吗?人终有死去的那一天,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正月,魏征薨。太宗亲临痛哭,罢朝五日。命九品以上官员都去参加魏征的葬礼,并“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如此高的待遇,魏家没全接受,因为厚葬不符合魏征生前之志,魏家拒绝了朝廷馈赠的...
· 唐太宗推倒魏征碑:神话的
一个是从谏如流的明君,一个是耿介直言的忠臣,唐太宗与魏征不仅成就了彼此的政治美名,也铸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君臣佳话。然而生前君臣无隙,身后却反目成仇——唐太宗为何推倒他亲手撰写的魏征碑?在这段君臣佳话的流传中,又有着哪些偏离历史真实的记载呢?网络配图千古佳话贞观十七年(643),六十四岁的魏征因病溘然长逝。唐太宗闻讯后,悲痛万分,罢朝五天,以示,并说出了那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北周静帝大象二年(580),魏征生于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他从少年时代起便博览群书,志在四方。他曾经效力过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窦建德,以及李建成等人,最终却因为遇到的都不是明主而无法施展抱负。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仰慕魏征的才华,召他入朝。面对太宗的怒斥,魏征坦然说道:“太子如果早听我的忠告,绝无今日!”这...
· 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什么要推倒魏征的墓碑?
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一代名相魏征病逝,终年63岁。在魏征病逝前几天,李世民带着小女儿衡山公主到魏府探望,将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叔玉,并深情而痛心的说:“您的儿媳妇儿来看您了。”气若游丝的魏征激动得无语以对,泪流满面。然半年后,唐太宗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还解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缘何这对贤君直臣的楷模,在魏征死后不久便反目成仇?1魏征多年直谏,使得李世民心中积怨颇深。在后人眼中,李世民是一代明君,但也有普通君王爱听恭维话、贪图享乐、好大喜功的一面。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品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高兴地玩耍,当看到魏征向他走来时,连忙把鸟藏在怀中。魏征看到这一切,故意奏事很久,使鹞鹰闷死在唐太宗怀中。唐太宗宁可失去心爱之物,也不愿让魏征抓住他玩物丧志的小辫子。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准备妥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魏征问及此事,唐太宗回答:“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怕你又要直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