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代保温瓶:茶桶保温延续数百年

2017-05-31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1
转发:0
评论:0
清代保温瓶:茶桶保温延续数百年,暖水壶保温杯是冬春时节的宠儿,那么,在没有保温杯的清代,广州人又是如何保暖热

   暖水壶保温杯是冬春时节的宠儿,那么,在没有保温杯的清代,广州人又是如何保暖热茶的呢?昨日,300多件清末民初的茶桶茶壶,在花都“故乡里”的“清代茶桶茶壶民俗展”亮相——它们是西关收藏爱好者邹永生近30年来收集的。

  茶桶保温延续数百年

   “清代广州人出行前,会把茶壶放在藤编或者木质的茶桶里,在茶壶和茶桶之间的空隙处再塞上棉花等物品保温。”

   邹永生说,传统的玻璃涂银保温瓶由英格兰科学家杜瓦于1892年发明,直到1912年才由德国人引进中国,这种神奇材料初抵中国时价格昂贵,只有官家和有钱人消费得起。直到1926年,上海建立首家中国人自己的热水瓶厂,玻璃材质的热水瓶才得以普及。

   “就在热水瓶在中国大批量生产之前,木制、竹编和藤制的茶桶是广州人出行用的茶水保暖器具。”邹永生介绍,清代时,古人把茶壶放在藤编或者木质的茶桶里。主要还以木质茶桶居多,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多种形状,富贵人家所用的茶桶做工考究,外面用雕花或者描金点缀。

   邹永生说,同一原理还用于做成提篮保暖饭菜,近似现代的手提篮子。

   考究清代民国厨房用具可以发现,在整个清代和民国初年,茶桶、提篮成为当时居家旅行必备的保温器,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逐渐消失的竹壳热水瓶,正是古人竹编茶桶的延续。可以推论,老广用茶桶保温的历史整整延续了数百年之多。

  清代茶具沿袭明代规范

   “最值得关注的是这个时期与茶对应的茶桶茶壶制作,千姿百态,款式多样,与地域文化习俗紧密相联。因为茶文化在岭南源远流长,衍生出配套的、款式各异的茶具系列。”

   记者看到,300多件清末民初的广州茶桶茶壶,构件材质为藤、木头、竹、陶瓷、青铜和刺绣等,再现数百年来岭南茶乡的茶文化记忆。

   根据邹永生的研究,清代的茶壶,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时期最为繁荣。清代岭南的茶类有了很大的变化,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系。但这些茶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接冲泡法,茶具基本上没有突破明朝的规范。

  清代后茶具款式多变

   饮用花茶,为便于香气的保持,就用壶泡茶,然后斟入瓷杯饮用;红茶和绿茶注重茶韵,要选用有盖的壶、杯或碗泡茶。

   邹永生说,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他就迷上古代广东民俗茶具的收藏,四处收罗并不引人注意的茶桶茶壶。

   根据他的搜集发现,清代以后,茶具品种增多,形状多变,色泽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和品位推向新的高度。当时的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塞入鹅毛、棉花保温

   据介绍,展场的茶桶茶壶除了制作精美、取材多样外,在功能上更包括加热、保温、保健多方面。古人在设计茶桶茶壶时的精细周详令人叹服。在保温上,除了传统的炭烧,还使用鹅毛、棉花等保暖物质。为了使得茶桶茶壶经久耐用,还采用耐磨的锡、铜,既做设计美观的点缀,又起到安全保护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保温瓶
起源1892年,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杜瓦(JamesDewar)在低温物理学研究中发明了这种储存液化气体的真空夹层容器——杜瓦瓶。1904年,德国膳魔师(THERMOS)公司制造了第一个商用保温瓶。膳魔师后被日本酸素(现大阳日酸)买下,现股份由美国、日本跨国持有。原理及构成保温瓶运用阻绝热传原理达到保温效果。阻绝热传导(直接传导)与热辐射作用,借由双层抽真空结构,内外管分开,阻绝一部分的热传导。将内外管之间的空气抽空,阻绝热辐射与传导(气体之间介质流动变化所产生的热传导)。不锈钢具有高强度及耐腐蚀和低的热传导性,可以减少颈部厚度,和缩小口沿部接触部分,以降低热传导而造成的热能转移和损失。但不锈钢和玻璃,因具有高的辐射放射率,会借由辐射作用而造成热能散失。所以于内管外层镀上银,借由镜射反射作用,来降低辐射作用造成的热量输送。早期内管外层镀上银生产的过程,近来因硝酸银废液会对环境污染有所污染...
· 古代“保温瓶”长啥样?宋朝双层碗可保温食物
“明永乐青花热水瓶”因出现在央视《寻宝——走进晋江》节目中而大出风头。这个热水瓶是现代热水瓶造型,把手、盖子皆有,所不同的只是材质为青花瓷。不少专家称这个热水瓶造假,明代永乐年间根本不可能有这种器型,网友们也打趣说这个热水瓶是“穿越”回去的。不过,这个热热水瓶”的出现,也让我们感到好奇:没有热水瓶,古人想喝热水非得现烧现喝吗?为了给水保温,古人想出了什么好办法?热水瓶到底是在哪个时代出现的?1912年,热水瓶漂洋过海到中国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大家都熟悉的热水瓶。热水瓶也叫保温瓶。它的外壳有各种颜色、各种材质的,但起保温作用的实际上是内胆。内胆的材质是玻璃,你知道吗?这个胆是双层的,隔层中的空气被抽掉了,在真空的隔层里又涂了一层银或反射涂料。“热水瓶在西方出现的时间比较晚,在中国出现的时间差不多是清朝晚期。”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周道祥说。查阅资料不难发现,热水瓶最早是由英格兰科学家杜瓦于...
· 清代官吏年希尧
年希尧(1671D1739)字允恭,一作名允恭,字希尧,清代官吏,知医。号偶斋主人,曾官至工部侍郎。希尧博才多闻,常与友人论医,有方辄录之,并以之治人病多效。后辑成《集验良方》六卷,另有《本草类方》十卷,现有刊本行世。在数学和美术方面,著有《视学》介绍透视法。人物介绍]年希尧。字允恭。生年未详。他生在一个官宦世家。祖上曾是明朝的六朝名臣年富(严富)。父亲一等公年遐龄,官至湖广巡抚。弟弟曾封一等公、川陕总督年羹尧,是清代有名的儒将。妹妹则是雍正帝的敦肃皇贵妃。他自己也是为官一生。康熙时从笔帖式累至安徽布政使。而后雍正登基,年希尧升为广东巡抚。此后因年羹尧案被罢官抄家。而后经过一年左右,年希尧又重新被起任,先后担任过工部右侍郎、景德镇督陶官、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等职务。后来被乾隆罢官,当时大臣以“玩物耽安”来评价他。乾隆三年(1739)病逝。虽然年希尧一生宦海沉浮,几起几落。但是他的...
· “朱何不分家”数百年共奉一祠
在湖北十堰,许多宗祠都是以一个姓氏命名的,比如“甘宗祠”。然而,在红卫何家沟,有一个“朱何宗祠”,以两个姓氏命名,像这样的宗祠很少见。这个宗祠也反映出了一个习俗:朱何不分家。当地的朱何两姓同宗一族,共奉一祠,这里面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600年前何氏从山西大槐树迁到十堰在十堰城区,说起何家沟,人们都会想起红卫的何家沟、五堰山西路的何家沟。其实,在城区,叫何家沟的地方还有几个,此外,还有一个地方叫做何家庄。顾名思义,这些地名的来源均与当地的何姓有关。而对这些何姓追根溯源,又能发现,这些地方的何姓都来自于红卫的何家沟。那么,红卫何家沟的何姓来自哪里?在红卫街办辖区的何家沟大尖山下,耸立着一座朱何宗祠。宗祠里的一块碑给出了答案:“先讳始祖德寿公,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11月迁居十堰。躬耕田野,开疆拓土,复兴农桑,书写春秋,迄今凡五百九十余载,传十八世,繁衍生息,蔚成巨族,子孙遍及十堰的周家...
· 周朝能延续800年的传说
周朝历史大家都知道周朝存活了800年,是最久远的一个朝代,传说姜太公用直钩在河边钓鱼,周王想请姜太公为自己当谋臣。第一次,姜太公派了一名仆人去请,姜太公将鱼钩上下闪了几下,接着念念有词:大鱼不上钩,虾米来干什么?仆人回来学给了周王听。第二次,周王派了一位官员去,姜太公又上下闪了几下,又念念有词:大鱼不上钩,小鱼来胡闹什么?官员回去又学给了周王听。周王见姜太公这么难请动,不知他有多大的架势,于是,自己专门沐了浴,更了衣,亲自来请姜太公。姜太公笑着说:“我老了不能走路了,只能坐你的车,并且要你老人家亲自背车我才能走动。”周王就一切都依了姜太公。背了一段路,周王感觉到四肢无力,实在背不动了,于是停下来对姜太公说:“我老了,只背了你八百步,实在背不动了。”姜太公说:“那好!你背了我八百步,我保你周朝八百年!这是天意!”果然,八百年后,周朝灭完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