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称名”与“正名”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3
转发:0
评论:0
“称名”与“正名”,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孔子忧虑的根源在于其“名不称”。要“称名”有三种途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孔子感叹自己“道不行矣”,认为自己治世立功的理想和抱负终究没能够得到实现,担心“何以自见于后世”,所以选择了“立言”——作《春秋》。

   孔子作《春秋》以“称名”,不是单纯文字的记载和流传,而是用历史经验的总结给后人提供现实指导。“称名”的目的在于“正名”,“正名”则是对“称名”的完成。《春秋》经孔子之手,以完全客观的方式给后人呈现历史的。在此意义上,《春秋》能够“绳当世”,其“贬损之义”,被“王者举而开之”,“天下乱臣贼子惧”成为了必然。至此,“正名”得到了实现。

   中国文人不甘于沉默。“兼济天下”自然在追求被史书记载以流芳万世,希望能够留下通过“正名”实现“平天下”之大道的丰功伟业;“独善其身”却又不甘于被历史忘却而永陷沉默,总以“立言”的方式做到“称名”以期为后世“正名”提供准则或者启示,进而实现自我生命永恒的内心诉求。“称名”和“正名”原本是文人同一种情怀的关联层次,却因为个人现实经历和遭遇的差异呈现出表现形式的不同。

   纵观中国历史,数典中国文化,流传至今并为后世始终称颂的文人和文章,有着如下特点:那些能够“称名”后世的文人,不仅博学多才、擅长明鉴是非,而且往往经得起磨难、顶得住压力,能够做到秉笔直书,孔子和司马迁是其明证;而那些能够用来“正名”当下的文章,则不仅字字珠玑、蕴含道德气质,而且往往反照历史、警醒后世,能够流传千古,正如《春秋》和《史记》。

   司马迁著成《史记》,离不开他的渊博学问和广泛游历,而被处以极刑的人生至痛更使他与此前先贤有了超越历史的对话:“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这些人无不受大难、蒙大辱,不能够驰骋疆场、指点江山,不能通其道,不能得其志。但这些人却无不“称名”于后世,得万世敬仰。

   文人通过“立德”、“立功”、“立言”实现了“称名”,其生命因此在历史中成为了永恒的存在。但在“称名”的诉求之后,却有另外一种关切现实的情怀存在于文人留下的文字或彪炳的道德之中,这就是“正名”。

   《春秋》作为一本史书,能使“乱成贼子惧”的绝不仅仅局限于其中记录的真实史料,而更多则依仗于其中贯通的“正名”之义。“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可见,一部《春秋》,不仅记载了“十二公”的政事兴衰,而且彰显了“平天下”的价值准则。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混乱时代,孔子致力于阐扬维持社会公正道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取向,并希望国家君主能够深明此理、善行此道,这种“正名”可谓用心良苦。孔子“正名”的一个典型例证就是将吴楚之君的“王”的称谓记载为“子”。在西周,只有周天子能称为“王”,但楚国和吴国却不理会此君臣之礼,擅自称“王”。孔子在《春秋》中如实记载他们在周武王分封时的称谓,即“子”。如宣三年云“楚子(庄王)伐陆浑之戎”;定四年云“蔡侯以吴子(阖庐)及楚人战于柏举”。在孔子那里,吴楚之君称“王”还是称“子”显然不单纯是一个语言文字表达的问题,而是涉及社会的礼法秩序和君臣道德准则,给“王”“正名”的真正意义在于维持社会的太平稳定,给民众安全、和谐的生活保证。

  (毛珠峰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责编:
打印 收藏 纠错
参与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点此查看新闻表情排行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称名”与“正名”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孔子忧虑的根源在于其“名不称”。要“称名”有三种途径:“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孔子感叹自己“道不行矣”,认为自己治世立功的理想和抱负终究没能够得到实现,担心“何以自见于后世”,所以选择了“立言”——作《春秋》。孔子作《春秋》以“称名”,不是单纯文字的记载和流传,而是用历史经验的总结给后人提供现实指导。“称名”的目的在于“正名”,“正名”则是对“称名”的完成。《春秋》经孔子之手,以完全客观的方式给后人呈现历史的。在此意义上,《春秋》能够“绳当世”,其“贬损之义”,被“王者举而开之”,“天下乱臣贼子惧”成为了必然。至此,“正名”得到了实现。中国文人不甘于沉默。“兼济天下”自然在追求被史书记载以流芳万世,希望能够留下通过“...
· 为魏延正名
诸葛亮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本文倒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神人多疑的一面。《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刘备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此说虽是小说家罗贯中之虚构,但也近乎写实。诸葛亮对魏延多存疑虑,不予重用,且借机除之,以致最终被杨仪乘机以所谓“叛逆”之罪将魏延杀害。魏延是蜀汉举足轻重的栋梁之才,遭此厄运,实在令人不平和惋惜。历史是公正的,应当用史实为魏延正名,平反昭雪。魏延是一位效忠蜀汉,深得刘备依赖和重用的良臣。魏延出身行伍,早年领部属随刘备入蜀,想为光复汉室建立一番功绩,因而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夺取汉中,封汉中王,迁治成都,需要一位将军镇守汉中。众将皆以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有心镇守汉中;哪知刘备却破格启用魏延,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全军为之震惊。对蜀汉来说,汉中和荆州是益州的两翼,而汉中又居于...
· 为魏延正名
诸葛亮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本文倒可以让我们认识到这个神人多疑的一面。《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写道:刘备攻取长沙,降服黄忠、魏延后,诸葛亮对刘备说:“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此说虽是小说家罗贯中之虚构,但也近乎写实。诸葛亮对魏延多存疑虑,不予重用,且借机除之,以致最终被杨仪乘机以所谓“叛逆”之罪将魏延杀害。魏延是蜀汉举足轻重的栋梁之才,遭此厄运,实在令人不平和惋惜。历史是公正的,应当用史实为魏延正名,平反昭雪。魏延是一位效忠蜀汉,深得刘备依赖和重用的良臣。魏延出身行伍,早年领部属随刘备入蜀,想为光复汉室建立一番功绩,因而屡立战功而不断升迁。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夺取汉中,封汉中王,迁治成都,需要一位将军镇守汉中。众将皆以为非张飞莫属,张飞也有心镇守汉中;哪知刘备却破格启用魏延,提拔他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全军为之震惊。对蜀汉来说,汉中和荆州是益州的两翼,而汉中又居于...
· 马忠:与王平齐名,刘备称他是世上的贤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马忠的文章,欢迎阅读哦~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是金庸先生对于《射雕英雄传》里5大绝世高手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相较而言,陈寿在《三国志》中所写的“东邓芝、南马忠、北王平”,这样一段有关蜀汉后期的3大封疆大吏的概述,名气就小了很多。但他们能称得上是当时蜀汉的“高手”,为保境安民都做出了莫大贡献。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个“南马忠”。说到马忠,脑海中最先浮现的是那个让刘备咬牙切齿的东吴人。《三国演义》里,马忠活捉了关羽,直接导致了关羽被杀;后来他又在夷陵大战的时候,一箭射中了黄忠,导致了黄忠重伤而亡,干掉了蜀汉五虎上将中的两人。这样一个和蜀汉有血仇的“五虎终结者”,怎么可能成为蜀汉的大将呢。此马忠非彼马忠,在三国里,有两个马忠,同名同姓,但是一个是东吴的将领,一个是蜀汉的将领。在《三国志》里,东吴马忠并没有太多描述,没有个人传记,也没有射杀黄忠,是一个还没潘璋出名的...
· 姓越不姓赵写书来正名
六旬老人研究越姓渊源廿载成书8本白云嘉禾街新村是广东唯一越姓聚居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珍惜、重视亲情和族情的传统,而族谱则是怀念祖先、激励后人的桥梁和载体。虽然彼此或不曾相识,或天各一方,但因为有着共同的祖先,大家会顿时亲切起来。白云区嘉禾街新村是广东唯一的越姓聚居地。20多年前,该村村民越步生去税务所办理业务时,工作人员错把“越”写成了“赵”。此事让越步生萌生重修族谱的决心,他花了近20年时间,深入研究越姓的渊源,写出8本《徜徉在神秘的越氏丛林》书稿。今年67岁的越步生盼望此书稿可以出版,为越姓寻根溯源,把珍贵的宗族亲情联系起来。缘起办证时“越”被写成“赵”老人萌生重修族谱决心越步生今年67岁了,作为村里的“越氏通”,越步生被称为嘉禾街新村“族长”,这个称谓并非因为越步生年纪大、资历深,而是源于他对越姓的深入研究。他说,催促他重修族谱的“导火线”是20多年前的一件事,当时,他去税务所、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