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在《论语》里遇到的调解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30
转发:0
评论:0
在《论语》里遇到的调解,作者:李文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调解不是新事物,调解以其更强的自

  作者:李 文 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

   调解不是新事物,调解以其更强的自发性、自由性、自主性,以及方便、易行,自然地先于司法问世。司法是人的不得已而为之(也有些《论语·宪问第十四》里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调解虽不能自足,却比司法更传统、更大众、更顺手,似乎后劲不减,绵延不断,也常会老当益壮地覆盖司法。

   司法调解,或者说司法里的各类调解,是较晚出现的、较特殊的调解,是调解的一部分。围绕着它们的,总有一个念兹在兹的“和为贵”——作为理念、方针、话题、工具,经常出现在调解与司法的过程里。

   和、贵、和为贵,都是好的。不过,它们的细节是什么?它们的本意是什么?它们是否可以确切地贴近司法调解、形成彼此的名副其实?

   对于比较普及的事物,人总会远距离观看,如回顾探究已落在远处的真相……“礼之用,和为贵。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在这段《论语·学而第一》的经典里,显示了这个常用语的早期履历——“和为贵”,醒目于其间。

   “和为贵”这三个字被一般人所知,意思也差不多明白。原本与之相邻的“礼之用”三个字,应是“和为贵”的背景,整体是说在运用礼(礼的运行)的过程中,以和谐的状态为最高境界。

   “有所不行”应是说“和为贵”也有行不通之处。接下来的句子的意思大概是,一味为调和而调和,不用礼来管束,也是行不通的。

   照史册所述,“礼之用”是这样的。那么“法之用”呢?其实,礼法既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大同小异的,法之用也应该近于礼之用。在运用法律(法律的运行)的过程中,“和为贵”的价值观也是成立的。那么,同上之理,法律下的调解,也是有前提的、有限制的,不应该为了调解而调解,不加条件、“不以法节之”的调解,是行不通的、不可取的。

   如此则有,和为贵是全面的,不是片面的。

   《论语·子路第十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调解亦如是。这个“和”不是拿来和稀泥的,“和”与“同”是不同的,两者也可谓各自独立,有各自的原则与主张,如泾渭分明。实现调解,不是简单地达成一致意见,调解的主旨、目标、境界,是在形成一致意见的时候,也达到了内在之和。

   调解的目的,无非是以更柔性的方式处理问题、化解冲突。伴随柔性的,往往是积极的氛围,以及简便的实利。于是,这样的方式被问题重重、冲突连连的世人所推崇、所追求,是自然而然的。要说的是,调解的内部是有限度的,不可逾越——在“事实”上、在“规则”上,都有着天生的与派生的原则,它们也是基础性与根本意义的原则,始终存在,不可随意弃之一旁。这些原则必然是定盘星,也像是压舱石,没有它们垫底,问题与冲突之船即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再举一例,调解如书法中的“行草”,尽管不是裁判之“正楷”,也须完全符合字的法定(即使是简化的)结构。

   在调解的过程里,不可一门心思去做好好先生,其实是做不成的,也好不起来。无原则的和事老与有原则的调解本是不相容的。一味的、强行的“同”,恰恰背离了“和”。调解要遵从原则,判明是非,以此作为“和”的前提,完成真正的调解,有作用、有意义的调解——附带着威慑感的司法过程中的各类调解,因经常性、终局性甚至被工具化,又尤其需要规范。即使达成协议,产生于外力的所谓突破,如不符规则,也只能事与愿违,不仅与和谐相距甚远,也会破坏调解本身。

   从《论语》里走出的成语,可谓不计其数,《论语·学而第一》里有“巧言令色”一词,它“鲜矣仁”。这也与调解有关系吗?是的,用以警觉与预防不当调解时,经常与无知及掩饰相伴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不良迷惑。

   在《论语·里仁第四》里,记载了“夫子之道”,是一以贯之的“忠恕”,这大概是说,自己好也希望别人好,自己排斥的事情也不推给别人——这个与“忠”相辅相成的“恕”,也是《论语·卫灵公第十五》里说的那个“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调解经常表现为彼此的进退,忠恕之道,也就应该是调解的基本法则(又可见,调解里涉及了人生的重大道理)。

   以礼节之,以法节之(《论语·里仁第四》有“君子怀刑,小人怀惠”之句,“怀刑”意即“以法为怀”),而且合理地、公平地“以直报怨”,而不是也不能是所谓的“以德报怨”(见于《论语·宪问第十四》),这样的调解,才可能成为“和”的方式之一,也才可能成为“和”的状态,有自身之“贵”,且汇进正常的、有益的秩序。

   “从心所欲,不逾矩”(见于《论语·为政第二》),既能实践和谐的美好愿望,又把愿望与实践归入必须的限度之内,这样的调解,符合调解的初衷与原意,也可为调解正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在《论语》里遇到的调解
作者:李文单位:山东省枣庄市中级人民法院调解不是新事物,调解以其更强的自发性、自由性、自主性,以及方便、易行,自然地先于司法问世。司法是人的不得已而为之(也有些《论语·宪问第十四》里说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调解虽不能自足,却比司法更传统、更大众、更顺手,似乎后劲不减,绵延不断,也常会老当益壮地覆盖司法。司法调解,或者说司法里的各类调解,是较晚出现的、较特殊的调解,是调解的一部分。围绕着它们的,总有一个念兹在兹的“和为贵”——作为理念、方针、话题、工具,经常出现在调解与司法的过程里。和、贵、和为贵,都是好的。不过,它们的细节是什么?它们的本意是什么?它们是否可以确切地贴近司法调解、形成彼此的名副其实?对于比较普及的事物,人总会远距离观看,如回顾探究已落在远处的真相……“礼之用,和为贵。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在这段《论语·学而第一》的经典里...
· 南怀瑾·论语别裁·里仁第四
南怀瑾·论语别裁·里仁第四那“仁”却在灯火阑珊处现在我们讲到《论语》第四篇,是最重要的一篇,这篇的问题很大。首先谈第四篇的题目《里仁》。过去对“里仁”的一般解释。里就是乡里之里,也就是住的地方;照过去的传统,一般三家村学究们解释“里仁”的意思,就说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买房子,或租房子,应选择“仁里”。换句话说,要住到好人堆里去。如果真是这个意思,那么坏人堆里没人住了吗?而且哪一个地方才是好人堆?哪个地方是坏人堆呢?台北市有“仁爱”路!那么除了仁爱路,没地方可住了?所以三家村学究们的解释是大有问题的。这个“里”字应该作为动词看,当然也指居住的地方。但是居住的地方,有处的意思。“居、住、处”在古文中,有时是表示站或坐在那里,是动词。我们读春秋战国时代著的书,经常看到“居”单独一个字。我国古代没方桌子,没有椅子。日本人的榻榻米,是我们中国去的,由秦、汉到魏,都还是席地而坐。魏晋以后才从西域传进椅子来...
· 修筑长城遇到的困难古人修长城遇到哪些困难
长城是人类历究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工程。它的修建,历经春秋、战国秦、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唐、辽、金及明代等10余个朝代,持续近2000年的时间。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长城修建的帷幕。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秦统一后,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万里长城由此出现。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同时,长城沿线还建造了大量敌台与烽火台,有效地...
· 论语
简介《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期思想家孔子言行为主的言论汇编,在古书中又别以论、语、传、记等字单称,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在四库全书中为经部。“论”通行的读音为(lún)”,为论纂、编纂的意思,“语”为谈说的意思,如《国语》之类,合起来指言论的汇编。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称:“《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流传《论语》自战国前期成书问世,因秦始皇下令“焚书”几近湮灭不传。到西汉初年废焚书令,朝廷明令“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号召百姓献书。鲁人和齐人因各有师资传习《论语》,形成不同的“师法”。鲁人授〈鲁论〉20篇;齐人授〈齐论〉22篇,多“问王”、“知道”二篇;另有鲁共王毁坏孔子之宅发现〈古论〉21篇,从尧曰篇“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以下分立出“从政”篇。西汉末,汉成帝帝师张禹先后学鲁、齐论语...
· 【栗氏网新闻】千里马遇到伯乐
【栗氏网新闻】千里马遇到伯乐,  良将爱才(正邪之战)栗战书1950年出生,河北平山人。1966年正读高中时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