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0
转发:0
评论:0
“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涡阳天静宫主讲人: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道家的“无为而治”哲

“无为而治”:老子的管理思想

涡阳天静宫

  主讲人: 葛荣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道家的“无为而治”哲学智慧,在现代政府管理、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性化管理

  《老子》四十九章云:“圣人无常心(或“恒无心”),以百姓心为心”。所谓圣人无常心,是说圣人无私无我无恒常不变之心,而总是以百姓心为其心,圣人心系天下,以百姓利益为重,以百姓之忧为忧,以百姓之乐为乐。这也就是胡锦涛所说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根据“道法自然”原则,要求管理者“顺其自然”有所作为,“逆其自然”有所不为。所谓“无为而治”,并非是禁绝人的一切管理行为,只是禁止“逆其自然”的错误行为。所谓“自然”,是指作为宇宙之本的“道”以及由它派生的天地万物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及其生存方式。“道”和天地万物在身体形态、生命需求和生存方式上,都是天生如此,本然如此,並非是后天人为或鬼神使之如此。把这种“自然人性论”思想运用于管理,要求管理者“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要求管理者既不能随心所欲地“敢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地“妄为”,应该是“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之心即是百姓之心。管理者必须严格按照天赋的自然本性及其百姓心的变化而实施管理。这是古今中外管理学的根本出发点。

  在市场经营上,根据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原则,要求管理者实施“经营人心”的战略。以抢占员工、客户、消费者的心智资源,建立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在企业管理上,根据老子的“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原则,要求管理者必须实施人性化管理。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 1908-1970年),提出人生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生有五种自下而上的需求,即满足衣、食、住、行、性和健康的生理需求,保护自己免遭来自社会和自然威胁的安全需求,关爱他人也需要他人关爱的社会需求,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的尊重需求,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需求。能够实现自我价值需求的人,是马斯洛心目中的健康人格和理想人格。

  根据马斯洛的人生需求层次理论,人性化管理分为两个方面:从正能量要求管理者应“顺民之所欲”,建立与健全各种激励机制,以各种激励手段和方法调动部下和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负能量要求管理者“除民之所恶”,应尽量减少伤害人性的事。诸如不要对员工总找碴、挑毛病,不要做令员工讨厌的事,不要说令员工气愤的话,不要以个人好恶判定员工等。只有真正做到“顺民之所欲”和“除民之所恶”,才能做到“上下同欲者胜”,达到凝聚人心、招揽人才、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治大者不治小”与分级管理

  根据“无为而治”思想,管理者应坚持“治大者不治小”的原则,即要求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为,而在“大事”上则有所作为。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为,才能保证管理者在“大事”上有所作为。

  在现代管理中,无论在政府管理还是公共管理中,管理者都会碰到两类事情:一类是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大事,另一类则是无关紧要的琐碎小事。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和部门层次的增多,即便是精明能干、智慧超群的管理者,也无法事事躬亲、样样有为。因为管理者也是体力、能力、智慧和时间有限的“人”,而不是法力无边的“神”。所以,面对管理场中的“人有限”与“事无限”的矛盾,管理者应不拘泥于小事,努力做到在小事上“无为”,而在大事上“有为”。

  管理者的“大事”有两件:一是决策,二是用人。管理者特别是高层管理者,必须牢牢把握住他在管理系统中的科学定位。他应成为料理大事的“导演”,而不是扮演具体角色的“演员”;应是音乐演奏会的“指挥者”,而不是具体的“演奏者”;应是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而不是冲锋陷阵的“战士”。要求管理者正确地处理“管向”(对企业发展方向的引导)与“管事”(对企业具体事物的管理)、“管总”(对企业全局的管理)与“管分”(对企业局部事务的管理)、“管帅”(厂长、总经理、总裁、董事长)与“管兵”(普通员工)的关系。高层管理者不从全局出发,放弃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放弃组织和实施这一战略规划,而去参与具体的事务性工作,他就不是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因为他把作为高层管理者的“有为”与“无为”的关系搞颠倒了。就他干涉下级工作、造成管理场的严重混乱而言,他犯了“越位”的错误;就他放弃“管向”“管总”和“管帅”而言,他又犯了“缺位”的错误。

  汉文帝丞相陈平深谙道家“无为而治”管理之道。有一次,汉文帝临朝问道:“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天下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右丞相周勃愧不能对,汗流沾背,而左丞相陈平则回答:“有主者。”文帝又问:“主者谓谁?”陈平答曰:“陛下即问决狱,责廷尉;问钱谷,责治粟内史。”文帝反问陈平:“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陈平回答:“主臣……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文帝非但不责怪他,反而“称善”。(《史记·陈丞相世家》)

  法国社会学家帕斯卡先生指出:“人类对于琐碎事物的敏感和对于最主要的事物的麻木,标志着一种不可思议的错误。”然而在现代管理中,这种“不可思议的错误”是屡见不鲜的。日本管理学家占部都美根据“大事有为,小事无为”的管理原则,把那些拘泥小事的管理者分为五种类型:事务员型、会议型、礼仪型、政治斗争型、回顾型。这是对那些只抓小事、不抓大事的无能管理者的真实写照。抓好“大事”,则事事都得到治理,事半功倍;样样都管,则事事荒废,事倍功半。这就是“抓大事”与“抓小事”的辩证法。

  “君无为而臣有为”与“抽身谋大计”

  高层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而在小事上则有所不为,就必须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管理目的。

  君主要想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的管理目的,就必须真正做到“任官得其人”。“任官得其人”有两层涵义:一是在识贤求贤上要有所作为,二是在用贤上要有所不为。

  在识贤上,《庄子·列御寇》篇作者认为“人者厚貌深情”。人心比山川还要险恶,比预测天象还要困难。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变化的一定周期,可是人的面容、动作、语言复杂多变,往往将险恶人心为假人所伪饰,深深地为厚貌所隐蔽,很难看清人心的本质。所以,在识贤时,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言取人”,只能“以行取人”。依据他在实践工作中的表现,听其言而观其行,透过现象(或假象)看本质,才能逐步地把握人心的真面目,寻找到德才兼备的人才。

  在求贤上,高层管理者必须学会礼贤下士,低调做人,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为。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刘备三顾茅庐的求贤精神。刘备三顾茅庐,放段,请出孔明,言听计从,终成三国鼎立之势。周公为了辅佐周成王,礼贤爱士,广罗人才。当他的儿子前往鲁国就位时,他意味深长地告诉儿子说:“论身世、权力和地位,有谁能比得上我呢?但为了接纳天下之士,我在洗澡时,曾多次顾不上沐浴,手里握着湿头发就去迎接贤士;在吃饭时,也多次放下手中的筷子,吐出嘴里的饭,恭恭敬敬地与他们说话。就这样,还怕对贤士不够虔诚和尊敬。你到封地鲁国后,千万不要因官高势大瞧不起人,而是要从心底里重贤纳士啊!”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一饭三吐哺”的故事。汉高祖为人倨傲无礼,虽几次派人请商山四皓,而四皓终不肯出山相助。在汉高祖死后,太子刘盈卑辞厚礼亲自去请,终于感动了四皓出山相助。

  在用贤上,要想充分调动与发挥群臣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君逸臣劳”的目的,人君就必有所不为。要求人君对于贤臣必须高度信任,充分放权、授权,真正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决不能越俎代庖。实践证明,管理者只有在用人上“有所不为”,充分调动贤臣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在事业上“大有所为”。

  “因材质而用众”与“能职匹配”的用人艺术

  根据“因循之道”的原则,在用人上,要求管理者必须坚持“因材质而用众”的用人之道。由于每个人的自然特性和后天教育的差异,管理者应做到“人得其宜,物得其安”,切忌“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以免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

  李白在《乐府·将进酒》中云:“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生而都是人才,都有长处也有短处,都有其社会存在的价值。“鸡鸣狗盗”的故事,证明了这一点。

  所谓“因材质而用众”,主要含义有二:一是从理性层面根据人的知识才能和品格智慧差异而用人,二是非理性层面根据人的兴趣爱好和生理气质特点而用人。

  (一)在理性层面,用人必须坚持“授任必求其当”的原则。《淮南子·主术训》指出:“今人之才,或欲平九州,并方外,存危国,继绝世,志在直道正邪,决烦理挐,而乃责之以闺阁之礼,奥窔之间。或佞巧小具,谄进愉说,随乡曲之俗,卑下众人之耳目,而乃任之以天下之权,治乱之机。是犹以斧毛、以刀抵木也,皆失其宜矣。”在管理中,要求管理者在用人上必须做到“授任必求其当”。古人曰:“君子所审者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此三者,乃治乱之原也。”要想做到“职能相称”,牢记不可重用7种人,即投机者、谄媚者、自命不凡者、权力欲强者、虚荣心强者、空谈理论者和四平八稳者,皆不可加以重用。

  (二)在非理性层面,要求管理者必须善于根据人的兴趣爱好、生理气质特点用人。所谓气质,是指人先天具有的相对稳定的性情或气质。人的气质有四种不同类型:1.多血质(活泼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2.黏液质(安静型),如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先生等;3.胆汁质(兴奋型)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水浒传》中的李逵等;4.抑郁质(抑制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

  人的气质本身本无好坏之分,气质类型也无高下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如胆汁质的人可成为积极、热情的人,也可发展成为任性、粗暴、易发脾气的人。因此,在任职和择业上,应充分注意每个人的不同兴趣、爱好和气质的特点。

  “不争之德”与“蓝海战略”

  从本质上,商场如战场,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经济,管理者应有强烈的竞争意识。

  (一)“不争之德”的现代解读。

  所谓“不争之德”,主要含义有二:

  一是“不争而善胜”。老子认为“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七十三章)圣人“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六十六章)竞争之妙即在“不竞争”之中。宋太祖赵匡胤选派不识字的侍卫兵任“押伴使”、战胜高谈阔论的南唐高官徐铉的故事,是一种以不辩胜雄辩、以“无声胜有声”的斗争艺术。这是老子“不争之德”的精义所在。

  二是“进道若退。”(《老子》四十一章)这一命题,意谓“退”是为了更好的“进”,“退”是“进”的一种手段。企业实施“退出”战略,从表面上是“若退”,而在本质上却是“进道”。只有退出某些领域,才能有所作为,这就是“退”与“进”的辩证法。在市场竞争中,把老子的“不争之德”运用于市场竞争,有三种情况可以采取“不竞争”的退出战略:第一,不加入市场卖得正火的产品竞争。第二,不介入不公平的市场竞争。第三,不参与恶性的市场竞争。

  (二)在市场经济中,有两种竞争战略:一是“红海战略”,二是“蓝海战略”。

  所谓“红海战略”,是指在市场中,企业家为了战胜竞争对手,以各种不道德、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投入到你死我活的“白刃战”,其结果是某些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渲染出一片的红海。目前,在海内外市场竞争中存在着严重的“行业恶斗”,不但破坏了市场的正当竞争,而且造成了严重的双输局面。要想消除“行业恶斗”,树立和宣传以老子的“不争之德”为指导的“蓝海战略”,是行之有效的对症之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老子《道德经》管理思想对现代领导者的启示
老子[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是中国古代[注:中国古代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颇富理想性思维的哲学家,其思想主要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中华民族历史上代表中国封建社会[注: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鼎盛时期的“文景之治[注: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和“贞观之治[注: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
· 老子的哲学思想
黄灿章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争论的重点之一。争论的焦点是对老子哲学体系的“道"不同的理解。争论的双方各有充分的论据,一度相持不下,至今也没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对此任继愈先生说的较为中肯,他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都把老子的思想说过了头,超出了老子时代人们的认识水平。应当把老子的哲学思想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考察,看它在当时的思想斗争中处在什么地位,通过其社会历史作用来评判老子哲学的地位和性质"。直言之,也就是要历史地研究历史人物[注:历史人物是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物。历史简单的概括就是:发生在以前对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事,那历史人物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就是在这些事情中起主导作用的人了。]的思想。因为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究竟应该怎样判断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还是让我们把老子的哲学思想放在春秋末期[注:...
· 老子思想中的人生“四不”与企业管理之道
老子[注: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在《道德经》中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我,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面归之”。”这句话被认为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的最经典论述。老子的“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注:封建开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秦,公元前221年,历经两千余年的奴隶制社会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诞生了。]中被认为是最高的统治和领导艺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不仅使历代统治者[注:统治者tongzhizhe〖theruler〗所谓统治者,是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统治的领域具备一个国家的性质,他在同时和后世均被广泛认可。]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而且还使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无为而治”的道...
· 思想家老子
老子其人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着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学于老子。在道教中,老子是一个很主要的神仙,被称为太上老君,尊为道祖。从《列仙传》开始,把老子列为神仙,还说老子重视房中术。东汉时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圣母碑》,把老子和道合而为一,视老子为化生天地的神灵。成为了道教创世说的雏形。而在汉桓帝时,汉桓帝更是亲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为仙道之祖。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谥曰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太清宫镇,古属亳州谯城)厉乡曲仁...
· 老子的生平简介他是哪里的人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究竟是谁?我们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找不到答案,在浩如烟海的史书里也找不到答案。而老子的著作《老子》,究竟是一个人写的,还是一个团队写的,历史也没有给出答案,于是老子跟庄子一样,永远被尘封在历史的尘埃里。对于老子,一提起来国人都知道,但是又对他知之甚少,老子就像是个远古的传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些耳熟能详的篇章出自老子的《道德经》,老子又名李耳。出生于约公元前571,卒于公元前471年,曾任周藏室之史。老子博览天下史籍、经典,自然是博古通今,博闻强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很有感悟能力,还会将这自己的独特的悟性,经过文学的修饰,变得富有文采。因而,老子能够写出千古绝唱的《道德经》,成为人类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老子,又被称为太上老君。作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他是道家的创始人,也是一位文学家和哲学家,连孔子也曾经向老子请教过道与礼的问题,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