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朝每年节假日有47天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98
转发:0
评论:0
唐朝每年节假日有47天,图为魏晋时期的文武官员士人彩色陶俑,多数应该是基层公务员,他们没有名流那么洒

  图为魏晋时期的文武官员士人彩色陶俑,多数应该是基层公务员,他们没有名流那么洒脱,该干的工作还得干。摄于郑州市博物馆“洛阳出土陶俑展”。

  唐代不仅是历史上国势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休假制度最宽松的时期之一。皇帝临时有事、天气不好等,朝廷便会放出歇假通知。图为唐代一次并不醒目的出行仪仗,中间骑马者可能是外宾。摄于郑州市博物馆“洛阳出土陶俑展”。

  记者游晓鹏文图

  引子

  休假的好处自不用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可以流动的稀缺资源。西汉末年,一帮想放假想疯了的官吏和有准假权的上司你情我愿,居然把休假做成了一门生意。

  《汉书》记载,汉宫中的宿卫郎有护宫之责,不得擅离,但家境富裕者如果能填补宫中的一些财用,就可以获准出宫游乐,于是一些家资雄厚的“豪富郎”天天出钱买假,“日出游戏”,而囊中羞涩者则“或至岁余不得沐”,一年到头都休息不成。这种以获得闲暇为目的的腐败行为,引起了司马迁的外孙、宿卫郎主管中郎将杨恽的不满,他下令整肃风纪,病假、休假、事假,不管是谁,休假面前人人平等,花钱买假的风气才被压了下去。

  杨恽大概想不到,短短两百年之后,自己努力维持的休沐制度突然失去了刚性约束力,官吏们想多歇几天根本不用从“黑市”上花钱买,更不用看上司的脸色,基本上是自己说了算,想休就休。这就是崇尚玄学和清谈的魏晋时代,虽然五日一休沐的制度并未有大的更改,但官僚们普遍以无所事事为风尚,推崇将心态放在俗事之外,对公事常常心不在焉,一些名流更是做到了哪天都是假期的境界,比如东晋时官居尚书左仆射的周顗(yǐ)。

  周顗是汝南安城人,历西晋与东晋,官已经做到位极人臣,但其人常酒醉三日不醒,得号“三日仆射”。这样一个清醒时段寥寥可数的人,哪里有多少时间办公,然而资历朝野垂范,以雅望而享盛名。“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担有司徒之职,也是位列三公的重臣,却常常把公事交给下属,“间乘小马,从便门而出游”,悄悄溜号出去消闲。试问对他们而言,五日休沐还是十日休沐,有何相干?

  但这样的官员你还管不得,管得严点,他立刻拂袖弃印而去,号曰“不为五斗米折腰”,并且还挺同情他,追捧他。那些好好干工作,专心于公职的官吏反而招致讥笑,诚如东晋新蔡人干宝所言,“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这种状况,直到由北而南统一中国的隋唐才扭转过来。

  旬休之外还有节庆假日

  若论正经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休假制度还是有些讲究的。湖北大学固始籍学者温显贵先生认为,当时已经出现了轮休假、省亲假,甚至还有重大建筑物落成后为庆祝而休的落成假。但与唐代花样繁多的节假日相比,则又显得小巫见大巫。唐代不仅是历史上国势最强盛的朝代之一,也是休假制度最宽松的时期之一。当然,这种宽松是制度性的,与魏晋时代基本靠官员自觉的休假不具有可比性。

  唐代休假的重大变化,首先是把实行了八百余年的五日一休沐,改成了十日一休沐,时人称为“旬休”。明代曾任河南佥事的王三聘写了一本《古今事物考》,说“休沐始于汉,其以旬休,始于唐也”。从五天改为十天,大概是因为公务繁忙,旬休可能并非唐代所创,但在唐代固定了下来。

  旬休的具体日子,是每月的第十天、第二十天和最后一天,也称“上浣”、“中浣”、“下浣”。根据近代学者的研究,从南北朝开始,官吏们已经开始尝试轮休制,即分组轮流住在官署中,彼此能回家的时间多了。到了唐朝,虽然“九日驱驰一日闲”,例行假日在账面上比汉代少了一半,但因为官吏不再住在官署,与家人的团聚时间倒是多了。

  十日一休沐,月常假期算下来一年只有36天,但唐代官员的幸福之处在于,他们还有大量的节庆假日,远比旬休的日子多得多。好比基本工资低了,但固定奖金却翻了倍,总收入还是大大增加。

  唐朝有部关于官制的行政法典叫做《唐六典》,是我国现有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系开元名相、洛阳才子张说和他的同事张九龄等人编纂,其对唐代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机构、编制、职责、待遇、休假等都有记述。

  《唐六典》中对休假写得很详细:“内外官吏……谓元日、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晦日,春、秋二社,二月八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五月五日,三伏日,七月七日、十五日,九月九日,十月一日,立春、春分、立秋、秋分、立夏、立冬、每旬,并给休假一日。五月给田假,九月给授衣假,为两番,各十五日……”

  唐代载于史籍的民俗节假有二十七个之多,结合《唐六典》等资料可以推算出,当时每年节假日共有47天。其中,元日(春节)和冬至享受的是长达7天的“黄金周”。除了传统假日外,官吏们五月还有15天的田假,可以抽身照顾家中农活;九月有15天的授衣假,以便秋收和准备冬衣。全年旬假36天,节假47天,再加上田假和授衣假30天,总数多达113天。

  天气不好可以不上朝

  如果说113天的假就让唐朝人满足了,那还真不是。中央民族大学古代休闲研究学者李红雨先生研究发现,唐代的节日假期总的趋向是延长的,比如寒食清明假,本来是四天,到唐代宗时改为五天,唐德宗时延为七天。除了常规节假,还存在大量因特殊需要而设置的假日。

  唐代帝王以老子后代自居,所以从玄宗天宝五年开始,老子诞辰二月十五成为假期。玄宗还开了另外一个先例,就是把自己的生日设为节日,名之曰“千秋节”。《旧唐书》记载,这一天,天下诸州都要大搞宴乐,休假三日。玄宗死后,子孙经过慎重考虑,把这三天假停了,不过,后面的不少皇帝学会了自娱娱人的这一招,也在自己生日设节放假,这种惯例一直持续到了晚唐。

  对官员而言,皇帝临时有事不上朝,那么这一天也会变相地成为假期,即所谓“辍朝假”。造成辍朝的原因一般有二,一是天气恶劣,风雨交加的日子官员没法上朝,朝廷便会放出歇假通知,《旧唐书》和《唐会要》中不乏“以大雪放朝”、“朝官遇泥雨……停朝参”一类记载。还有一种情况也被认为不是“好天儿”,就是有日蚀的时候,皇帝觉得不吉利,所以也不上朝。

  此外,一些皇亲国戚或重要的大臣去世,朝廷为了表示,也会辍朝放假,政府停摆,短的停一天,长的能停13天。根据史料记载,唐代总共因为16位王子、公主和54名三品以上的大员去世而曾辍朝。而大臣死了皇帝要放多少天假,则要看他的地位和人气指数,隐隐之间也能看出君臣亲疏,比如,偃师人、武则天的曾侄孙武元衡虽然官居正一品的司徒,死后只辍朝一日,而知名谏臣魏征和平定安史之乱、收复西安和洛阳的郭子仪,死后都是放假五天,几乎是大臣死后辍朝的上限。

  此外,翻读历史,安阳人戴冑、戴至德父子,去世时均辍朝三天;汴州尉氏人刘仁轨逝世,武则天停朝三天;编纂《唐六典》的张说官居从二品,去世时居然也放了五天假,享受魏征和郭子仪同等待遇,比如今火得不行的狄仁杰还多两天。

  生前勤勉为公,死后还能给同僚百官带来几天闲暇,鞠躬尽瘁“死而不已”,这也算是唐朝达官们的一种特殊遗产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朝每年有多少天的法定节假日?宋朝历史简介
在宋人笔记《文昌杂录》里有对北宋中前期公务员休假制度的详细介绍,我们先来看目的地:“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这个合计休假日数似乎有误):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社(春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百司休务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宋代,其法定节日还是挺多的,国家规定宋代的法定节日挺多的,国家在这些节日都要放假,其中元日(春节)、元宵节、寒食节、天庆节、冬至5个大节各休假7天,合计35天;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7个节日各休3天,合计21天;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节、天祺节,立夏、端午节、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节、末伏、秋社、秋分...
· 解读大唐朝的节假日制度:月月有假节节有假
许多时候,我还是挺羡慕生活在唐朝的人们。他们不仅仅拥有3个黄金周,而且小黄金也相当多。“诸内外官五月给田假,9月给受衣假,为两番,各15日。田假若风土异宜,种收不等,通随给之。”唐朝的《假宁令》中的这条略显残缺的条令能让我们略窥唐朝时期的假日体系制度。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各个方面发展最完善的一个朝代,其节假日的安排也有很明确的法律法规。譬如我们现在春节放假是从除夕前一天开始放起的,总共7天。在唐朝,春节放假也是7天,但其却是以除夕日为中心,前后各放3天,这样显然显得更合理一些,当然即使提前3天,对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的古人还是显得时间仓促。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假宁令》有18条关于各种假期的规定,婚庆、丧葬、忌日、出行等等方面,几乎贯穿了人们所有的生活。《假宁令》里的第一条能让我们看出唐朝节假日的大致情况:诸元日、冬至并给假7日(节前3日、节后3日),寒食通清明给假4日,8月15日、夏至及腊各3...
· 每年祭祀
07年冬至祭祀08新年祭祀清明佳节祭祖忙­我在他乡把香上­虽未回家把坟添­今日网祭表心怅-----2008.03.28­2009年末我最讨厌别人拿我家庭说事,不幸的家庭这个世上不止我一个,父亲所做让我无可挑剔,那我只有选择来承担.当初只因不愿看到过多的怜悯目光和听到可怜的话语.我选择离开家乡.相信只要努力自己不会过的比别人差,音乐无国界,爱情无贫富.我要的是平等的结交,而不是怜惜的施舍.临时的贫困不是我的错,放弃努力才是我的错.别人祝我幸福,我说了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宝贝闺女,我走过的路怎可让孩子重走一遍!父亲给我留下了精神财富,教我怎样做人,我觉得人品比钱财更为重要.我应该给闺女留些什么呢?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她有个健康的心态去面对今后人生.
· 唐朝节假日史上最多七夕冬至等节气也放假
许多时候,我还是挺羡慕生活在唐朝的人们。他们不仅仅拥有3个黄金周,而且小黄金也相当多。“诸内外官五月给田假,9月给受衣假,为两番,各15日。田假若风土异宜,种收不等,通随给之。”唐朝的《假宁令》中的这条略显残缺的条令能让我们略窥唐朝时期的假日体系制度。唐朝作为我国古代各个方面发展最完善的一个朝代,其节假日的安排也有很明确的法律法规。譬如我们现在春节放假是从除夕前一天开始放起的,总共7天。在唐朝,春节放假也是7天,但其却是以除夕日为中心,前后各放3天,这样显然显得更合理一些,当然即使提前3天,对于交通不便路途遥远的古人还是显得时间仓促。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假宁令》有18条关于各种假期的规定,婚庆、丧葬、忌日、出行等等方面,几乎贯穿了人们所有的生活。《假宁令》里的第一条能让我们看出唐朝节假日的大致情况:诸元日、冬至并给假7日(节前3日、节后3日),寒食通清明给假4日,8月15日、夏至及腊各3...
· 中国历史上也有“公共节假日”吗?
春节长假刚过,一则“中国人每年有115天公共假期”的消息招致热议,尤其是消息中提到的“中国人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更是引发轩然大波。所谓“115天公共假期”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年52周的双休日即104天,另一部分是每年11天的节日假期。由于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施五天工作制,因此这104天的周末假日是普遍存在的。而一旦将公众节日及劳动者带薪假期合并比较,中国在全球的排名则十分靠后。另外,事实上,若论公共节日假期,当今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节日假期平均反而多于发达国家。从这个意义看,中国的11天放假的确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然而在法定带薪假期方面,中国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年均20多天慷慨大方的水平,甚至在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中也位居倒数之列。更重要的是,即便如此,在中国仍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无法真正享受到这些假期。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历史上的“公共节假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