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跪坐是殷人固有的起居法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05
转发:0
评论:0
跪坐是殷人固有的起居法,1.用照相技术将甲骨清晰展现。2.商代军事卜辞。3.甲骨文的“射”原来是

1. 用照相技术将甲骨清晰展现。

  2. 商代军事卜辞。

  3. 甲骨文的“射”原来是这样的。

  4. 将拓本和摹本结合研究。

  5. 将甲骨正反面都做成摹本。

  10月15日,旅顺博物馆新展“殷契神韵——三千年回首,甲骨传余响”在分馆二楼临时展厅启幕。本次展览的馆藏殷墟甲骨,主要是晚年定居于旅顺的清末民初著名金石学家罗振玉在安阳小屯收集的。这批甲骨时间跨度长、数量大,包括商代后期从武丁到帝辛,7世9王200多年五个时期的卜辞,是研究3600年前商代历史的第一手参考资料。

  商代人好卜,祭祀、出征、生育、农事、出行,甚至做了恶梦都会用甲骨占卜一下吉凶。将这些甲骨上占卜辞连缀起来,就是你所不了解的一幅商代市井图。

  10月16日,在旅顺博物馆召开的学术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宋镇豪先生讲述了一幅商代的历史画面。

  本报记者秦玉

  “邦畿千里”的商王朝

  宋镇豪认为商代纪年大致在公元前两千年前至公元前11世纪初。在商人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与土著部族的斗争十分激烈,从子契至成汤前后就有8次迁徙。到成汤时,他们从河南东部故地向东迁徙,逐鹿中原,将今天的偃师建立起“商邑翼翼,四方之极”“邦畿千里”的商王朝。

  轴心地“商邑”是殷商的“心脏”,围绕中心点是方圆数十里的直属地,号称“王畿”。外围,是与商王朝政治关系密切、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的大区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或方国部落,这些号称“四土”。再外圈,号称“四至”,是其势力及其文化波及影响的周边地区。从文献和甲骨文看,晚商的政治疆域“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蛮荆,北不过朔方。”

  商代王邑已经发现的有四座,为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洹北商城和安阳殷墟。四城在地理位置、总体布局、环境治理和保护上都有规划。像偃师商城遗址,面积约190万平方米,考古已经发现了5座城门,城门之间均有大道相通,形成棋盘式城区交通网络。南部宫城是统治集团王族居住地,城北是普通平民和水井群,还有为数众多的窖穴灰坑、窑址还有冶铸的坩埚碎块。这样的规划已开后世“前朝后市”的先河。

  王邑中占据最显著位置的是宫室建筑和宅落群。不过,无论是王邑还是方国邑,具有一定社会功能或政治功能的各类宗教性或礼仪性的“祭所”设置都是最具规模的,功能也是最全的,而且是王邑档次越浩繁,“祭所”的档次就越高。这是有深刻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的,因为随着宗教组织的阶级分化,凡握有宗教祭祀权,也就握有对族氏组织间的统治和奴役权。

  “祭所”祭祀的对象是神、鬼、祖先三类。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上古人的眼里,日神并不像我们原来以为的一直是被膜拜的对象。在夏代,日神是个恶神,到了商朝,日神开始善恶兼具,即使有灾异也是在预警。这也和当时的气候变化有关,夏代时,气候变暖,有“十日并出”之说,导致灾异频起,在当时的信仰观念中,觉得是日神在恶作剧。

  商人祭祀是很下血本的,除了献上美玉、猪牛羊,还有血淋淋的人祭。据甲骨文上卜辞,有时竟献祭600多头牛。

  商朝人吃饭、做饭都是大事

  问题出来了,古人有没有冰箱,献祭完的那么多肉怎么办?

  答案是王室贵族一起“飨”了。在甲骨文中,“飨”字就像两个人一起围着食器跪坐着对食。夏朝人似乎平日里喜欢蹲着、盘着、踞着,而跪坐则是殷人固有的起居法,并演成供奉祖先、祭祀神祗以及接人待客的礼节。

  在商朝,吃饭是件大事。从肴馔品类到烹饪品位,从进食的方式到筵席宴飨都要讲究 “食礼”,强调的是阶级等级序次,贵族集团人际关系和谐,社会人伦教化。从甲骨文揭示的纪时时间定名可以得知,商朝人每天吃两餐,一餐是7时至9时的“大食”,一餐是15时至17时的“小食”。现在在云南还有羌族保留着这一习俗。

  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问题,600多头牛一下子能吃完吗?吃不完怎么保存肉?答案是,除了腌渍,应该可以用生脯制法保存,选上好肉,把血水弄掉,加上调料,然后用木棒轻敲,令其坚实,然后可以制成肉干,可以长期保存。

  古人云“君子远庖厨”,但说这话的一定不是夏商人。因为在商朝,做饭也是件大事。夏商时代高级权贵大多是“大厨”级别,尤其是重大飨饮场合,那得亲自动手做才行,然后分给大家飨用。而这种礼仪源出自体现人与人关系的酋长掌勺,“合族以食,序之以礼”的古老饮食风俗。像商代开国君王成汤就是个中高手,君王武丁也是制作肉干的高手,他还亲自执导朝臣做。

  综合甲骨文资料看,商朝人主食主要有小米、黏的和不黏的黄米、高粱米、大麦、小麦、稻子,这些主食也被称为“粒食”。小米、高粱米是最普通的粮食,通常是贱者之食,而黄米、稻子、有糯性的粟都是贵重食物,常用于祭祀和酿酒。大麦、小麦因为种植和收获量有限,还不能成为经常性食粮。

  夏商时代,烹饪技巧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烤、烙、蒸、煮、烩、炖、熬、溜、煨、腊、羹……花样繁多。当时,除了猪牛羊,还有鹿、鱼、鸡、飞禽等都可以制成羹,制羹时用盐、梅、酒、花椒、饴糖精心烹调,做成的肉羹可以作为“浇头”,浇在“粒食”上。此时你是不是想起我们现在还吃的一种饭食,对了,就是 “盖浇饭”。当时也有咸菜、酸菜一类食品。

  夏商在蔬菜和水果方面的资料很少,但在甲骨文现过“囿”、“圃”等字,推测很可能出现了以蔬菜瓜果为主要栽培对象的菜园,而且甲骨文中有陶鬲中盛放菜蔬的字形,此外出土发现过李核和枣核。不过,韭菜一定会有,因为它的栽培可以追溯到夏代。

  不要以为刀叉是西方的专属,其实在商朝已经有刀叉,用来切割食物,不过刀叉使用最盛的是在战国时代,直到元以后才渐渐不再使用。商朝人用的最多的餐具是用来取饭食或从鼎中捞肉或者捞取羹食的匕(还有漏匕,很像今天用的漏勺,可以捞食时滤去汤水),还有用来饮醴酒的泗。此外,当时的餐具还有勺、斗。筷子当时也出现了,不过是长筷子,就像我们今天煮面条时用的大筷子。目前所知的小筷子,发现最早的是在春秋时期。

  从甲骨文看,和用餐具并行的还有用手抓食,用手将饭抟成饭团。这种起自原始时代的进食方式,在商代还是沿习了很长时间,养成了饭前洗手的习惯,还有专用的器皿。

  商朝人生病了咋办

  商朝人称疾病为疾,甲骨文“疾”字像一人卧倚板榻津津出虚汗的样子,卜辞上时见对各种“疾”的问卜。商代识明医学已经达到相当高度,从人体各部位已经有专门的词,病理感觉和病灶病发部位也都因之而定,而且对人体内部组织结构也有探索,甲骨文中“心”字就活脱脱是心脏的轮廓形。商代还能根据病情的感觉反应作出细分,观察病理,分析病症,关注病变情况。比如,考古发现商朝人的各种牙病和甲骨文所记载的各类牙病名是相一致的。

  在上古,巫和医是不分的。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好几位商王也充当起巫医,像武丁,就是巫师头儿,不仅自己充当巫师御除病祟、打疫鬼,还能对自己的朝臣、家人的病患进行巫术作医。

  当然,除了一系列占卜、致祭、诅咒、祈禳、驱疫等巫术方式外,殷商人还会用植物、矿物做药物。商代明确做药用的植物多有发现,曾考古发现不少陶器,分装着许多药用的植物果实和种子。药物之外,人们还很早就发明了针砭及外科手术的疗法。甲骨文的“殷”字,本意像一人身腹有疾,另一个人手持针刺他。与针疗有关的还有两个甲骨文,一个是指艾木灸疗,另一个是指按摩体腹。可见商代对疾病的治疗,已经是药物、针灸、按摩数者俱备,只是针砭疗法,尚处于盲目信奉的摸索阶段,作为深层次的经络学还没有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杨凝式 神仙起居法帖
《神仙起居法帖》,五代杨凝式书。纸本,草书。纵27cm,横21.2cm。草书8行,共85字。卷前签题“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墨迹”,帖后有无款行书释文,文徵明定为宋高宗赵构所书,并有宋米友仁,元商挺,清张孝思题记及无名氏行书释文5行。钤有宋“绍兴”、“永兴军节度使之印”、“赵孟俯”、“士奇之印”、“项墨鉴赏章”、“陈淳私印”、“陈定平生真赏”、以及“石渠宝笈”、清内府等藏印。此帖内容为道家健身的按摩的方法,文体近似口诀。全文为“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痛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澈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压频,画夜无穷数,渐入神仙路。乾祜元年冬残腊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神仙起居法》是一件流传有绪的杨凝式的墨迹珍品。此卷最早为宋高宗内府之物,后入贾似道、赵孟俯手中,至明代曾经“江阴葛惟善收藏”(都穆《寓意编》),《清河书画舫》又称“郡人王氏所藏”,明代为张徵...
· 杨凝式 神仙起居法帖
《神仙起居法帖》,五代杨凝式书。纸本,草书。纵27cm,横21.2cm。草书8行,共85字。卷前签题“杨凝式书神仙起居法墨迹”,帖后有无款行书释文,文徵明定为宋高宗赵构所书,并有宋米友仁,元商挺,清张孝思题记及无名氏行书释文5行。钤有宋“绍兴”、“永兴军节度使之印”、“赵孟俯”、“士奇之印”、“项墨鉴赏章”、“陈淳私印”、“陈定平生真赏”、以及“石渠宝笈”、清内府等藏印。此帖内容为道家健身的按摩的方法,文体近似口诀。全文为“行住坐卧处,手摩胁与肚,心腹痛快时,两手肠下踞,踞之澈膀腰,背拳摩肾部,才觉力倦来,即使家人助,行之不压频,画夜无穷数,渐入神仙路。乾祜元年冬残腊暮,华阳焦上人尊师处传。杨凝式”。《神仙起居法》是一件流传有绪的杨凝式的墨迹珍品。此卷最早为宋高宗内府之物,后入贾似道、赵孟俯手中,至明代曾经“江阴葛惟善收藏”(都穆《寓意编》),《清河书画舫》又称“郡人王氏所藏”,明代为张徵...
· 唐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官至少师太保,世称“杨少师”。所书落款,“癸已人”、“杨虚白”“关西老人”等,其书法自颜、柳入二王,楷法精绝,尤工狂草,亦善诗歌,洛川寺观兰墙粉壁之上,题记殆遍。存世书迹有《神仙起居法帖》《韭花帖》、《夏热帖》等。其中,《神仙起居法帖》为狂草,纵横奔放,杨守敬说他“脱胎怀素”,有唐人浪漫气息。《韭花帖》书法醇古淡雅,风度凝远可爱。《夏热帖》书法极富骨力变化,有颜真卿风范,米芾赞:“杨凝式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
· 唐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官至少师太保,世称“杨少师”。所书落款,“癸已人”、“杨虚白”“关西老人”等,其书法自颜、柳入二王,楷法精绝,尤工狂草,亦善诗歌,洛川寺观兰墙粉壁之上,题记殆遍。存世书迹有《神仙起居法帖》《韭花帖》、《夏热帖》等。其中,《神仙起居法帖》为狂草,纵横奔放,杨守敬说他“脱胎怀素”,有唐人浪漫气息。《韭花帖》书法醇古淡雅,风度凝远可爱。《夏热帖》书法极富骨力变化,有颜真卿风范,米芾赞:“杨凝式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
· 殷人东渡美洲­
殷人东渡美洲­­殷人东渡一事,多年来间或被人论及,散见于报刊的文章,引起不少人的兴趣。­然而,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正史野史均无记载。这使我又感兴趣,又感茫然。­查阅资料,发现殷人东渡美洲之说,缘起于中国人最先到达美洲之说。有意思的是,中国人最先到达美洲之说,却不是由中国人首先提出的,而是两百多年前(1761年),一位法国汉学家德・歧尼在他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人沿美洲海岸航行及居住亚洲极东部的几个民族的研究》中最早提出的。­在中国,涉及这一题目的文章,以我所见者,最早的是1880年章太炎先生撰文提出法显发现美洲之说。他认为《佛国记》所载东晋高僧法显去西域取经,由海路归国时遭遇飓风,漂航所至的耶婆提国,即是南美洲所在。­较早的文章还有1913年《地学杂志》第七期刊载的兴公所写《寻获美洲者非哥仑布说》。兴公在这篇文章中写道:“近来,西方学者忽创一说,谓最初寻获美洲大陆者实为中国人,其说以美洲红...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