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1908年剃头三十文 梳辫二十文
晚清1908年剃头三十文梳辫二十文,据《成都掌故》中介绍,旧时,成都人称理发为“剃头”,称理发师为“待诏”,称
据《成都掌故》中介绍,旧时,成都人称理发为“剃头”,称理发师为“待诏”,称理发店为“待诏厂子”,除了固定的“待诏厂子”外,还有可流动的剃头担子。民国初年,剃头担子最集中的地方在东南西北四城门侧边及东较场、城隍庙内,还有一些剃头担子不时流动在偏街僻巷。剃头担子一头做了一个小口白铁的蓄水池,面上恰恰可以放一只洗脸盆,靠边竖立一根木柱,插在木头之中。另一头则是前来剃头的人坐的矮短凳和一把高条小桌、一个可装剃头用具的箱子。
在《成都通览》中记载:“理发即剃头铺也。据警局戊申年之调查,成都剃发铺共六百一十九家,每梳辫一次二十文、三十文,每剃发一次三十文、四十文不等。若小娃剃头,则十文可给。”按照推算,戊申年指晚清1908年,也就是说在当时,剃头需要三十文,梳辫需要二十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剃头联
清朝书画大家董邦达,他年轻时再京司游学,不觉盘缠用尽,竟回不了乡.肯帮忙的朋友也没几个,也帮不了多少.不久,连房租也付不出.那老板见他实在没甚么地方可去,便道:你就替我写春联抵租吧.董邦达灵机一动,便拿了桌凳在门口摆摊,帮人写春联谋生.由于他有一手好字,帮衬的人也不少.一天,有个剃头匠因生意冷清,来到请董邦达写几个好字,去去晦气.董邦达提笔写下:相逢尽是弹官客;此去应无搔首人.那剃头匠拿了对联回去贴上,生意竟然立即好起来.客人都问对联出自何人,剃头匠便极力吹捧董邦达,令他声名大振,人们争相求董邦达写对联.董邦达后来有画了些水墨画,立时被抢购一空,令他名噪一时.但董邦达并不自满,更加努力求学,后来中了进士,之后再为另一剃头匠写另下一副对联:虽然毫末生意;却是顶上功夫.
· 梳邦再也
历史1970年代末,该地区原是属于马来西亚原物料业者,森纳美集团(SimeDarby)旗下油棕种植业开发土地之一。1980年代初,由邻近联邦大道方向开始,率先让其他不动产建商进行土地变更与开发,若干年后,在马来西亚国际机场确立搬迁之际,森纳美集团才由底下所属的不动产建商进行第二波的住商开发案;其两者所开发的社区,以SS和USJ两种不同的代号作为区域划分。"SS"属早期发展商所开发的社区代号,"USJ"则是后来的森纳美集团所开发的地段。目前当地已具有多家医疗院所、大学/学院、购物中心,并具有各式联外道路可进入吉隆坡市区;并有连接南北向的主要铁道通过。区内各宗教机构一应俱全;生活机能无碍、交通运输便利、教育机构完整、医疗设施普及。而到了1980年代后期,在国际机场搬迁后,该地区开始吸引各行各业人士迁入,主要原因有二:国际机场迁移:原本令人担心的空气污染以及噪音污染相对减少;第二大卫星城市:在地...
· 罗斯玛·曼梳
配偶罗斯玛至今共有三个配偶,那就是:阿都阿兹农仄(共育有3个孩子)法立(未育有孩子)纳吉·阿都拉萨(1987年至今)(共育有2个孩子)子女阿兹琳苏拉雅(AzreneSoraya)-前夫女儿诺丽雅娜(NooryanaNajwaNajib)诺阿兹曼(MohdNorashmanNajib)参考文献
· 正月剃头死舅舅?为什么正月不能剃头
在国内的很多地方,都有“正月不能剃头”的说法,要问老一辈的人为什么正月不能剃头?得到的答案都有几分恐怖的色彩:“正月剃头死舅舅”!这听起来完全不相干的事,到底是为什么流传了这么久,而且不少人深信不疑呢?话得从清军入关时说起,大清皇帝为了"削平四周,留守中原"的治国主张,决定推行一种奇怪的发式:将头发从前部到脑顶剃去,再将四周的发际全部剃光,只留下中间集中的一块和一个长长的大辫子。为了一统江山,尤其是统治思想,这种发型要在汉人间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头匠,清政府把全国的剃头匠召集起来,每人发给一个挂有圣旨的"吊投旗杆"。随后,这些剃头匠便走街串巷,恩威并施地把人们的头发一一拿下。经历了无数次朝代更迭的汉人对于谁当皇上这样的事情并没有表现得太过强烈,倒是这场头发的变革着实惹恼了其中一部分人。当时的清王朝打出的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强硬的做法出人意外地遭到了历来柔弱的江南民众...
· 奇人王剃头
清朝末年,安州最大的袍哥组织当属博云堂,博云堂的龙头老大是名震江湖的飞刀尚义。尚义据说原本是个武师,因为善使飞刀,被当时的川戏红衣班聘请去,专门在连台大戏《目莲救母》中表演飞叉和飞刀绝技。尚义身怀绝技,哪里肯与戏子为伍,暗地里发誓,不管采用什么手段,一定要出人头地。有一年,尚义随红衣戏班来到安州,他刚一到这里,就被安州的秀美和丰饶吸引住了。戏班开拔了,他却不愿意走,说要在安州定居,打下一片天地。戏班的人笑他痴人说梦,尚义勃然大怒,将一碗稀饭摔在地上:“我尚义10年之后如果还在喝稀饭,站着死,躺着埋!”众人大笑,打趣说,如果尚义真能出人头地,红衣班免费来安州为他唱三天大戏。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10年后,尚义果真混到了人上人的地步,他拉起了袍哥组织博云堂,成了独霸一方的龙头老大,经营着安州城半数以上的赌场、烟馆和妓院,掌控整个安州的烟土和生漆贸易。红衣戏班听说后,赶到安州,指望在尚义...
知识互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