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眼镜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 一副能换一匹良马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6
转发:0
评论:0
眼镜在明末清初传入中国一副能换一匹良马, 明清眼镜“近世进士尽是近视”,纵不近视也会老花,更不必说还有太阳镜、墨镜等

 

明清眼镜

   “近世进士尽是近视”,纵不近视也会老花,更不必说还有太阳镜、墨镜等等大行其道。眼镜已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而时间上推三四百年,这东西可是稀罕物。《红楼梦》中,使用眼镜的,只有贾母史太君一位。

   第六十九回,王熙凤带尤二姐去见贾母,贾母“忙觑着眼看”,然后“又戴了眼镜”,命贴身丫鬟将尤二姐拉到身前来,细瞧一遍,才摘下眼镜。她戴的显然是副老花镜。

   眼镜最早诞生于何时,哪国人先发明的,众说不一。不过,在弄明白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研发出的眼镜,系由西方传入,似乎没有问题。意大利学者、小说家安伯托·埃柯的作品《玫瑰的名字》,生动再现了眼镜初问世这段史实。故事发生在公元1327年。博学多闻的圣方济各教士威廉来到意大利北部某修道院,调查一系列离奇死亡事件。看文件时,他亮出一件宝贝:那是个叉形的扣夹,两边有两个鹅卵形的金属框子,中间嵌着杏仁形的玻璃片,“这东西并不是用来帮助他看远方的物体,而是用来看近物的”。毫无疑问是老花镜。威廉深知制造这种透镜需要高超的技术,所以他倍加珍惜,“就好像它们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对手将其盗走,令调查陷入困境。

   荷兰学者弗伯斯和狄克斯特霍伊斯合著的《科学技术史》称,中世纪在改善生活条件方面几乎没有什么进展。以眼镜论,在很长时期里极其稀少,价格极高。西方如此,输入中国后更是如此,“或颁自内府,或购之贾胡,非有力者不能得”(清赵翼《陔余丛考》),一副能值一匹良马的价。清代初年,眼镜仍旧稀贵,常由皇帝赐给年老大臣。不过到了《红楼梦》成书的年代,因为有了国产的仿制品,眼镜价格下降,逐渐普及。

   再回到《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也写到贾母使用眼镜:“荣国府元宵开夜宴”,贾母坐在透雕夔龙护屏矮足短榻上,“榻之上一头又设一个极轻巧洋漆描金小几,几上放着茶吊、茶碗、漱盂、洋巾之类,又有一个眼镜匣子。贾母歪在榻上,与众人说笑一回,又自取眼镜向戏台上照一回”。这里用眼镜,分明是要起望远、放大作用,却不是老花镜所能为。邓云乡《红楼风俗谭·眼镜谈趣》一文认为,这是曹雪芹的一个失误:“可惜他没有仔细理解老花镜的道理,再有他去世早,可能没有用过老花眼镜,因而在写贾母使用老花镜时,便不免出现一个小小的漏洞了。”

   然而,“向戏台上照一回”这个“照”字,显示了另一种可能———贾母的眼镜并非只有一副,她用来看戏的,或许是特意置备的观剧镜(一种低倍数望远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眼镜造价不菲:一副眼镜换一匹马
随着文化知识越来越显得重要,有近视眼的文人学子也越来越多。然而,在古代就很少发现有近视眼的文人学子,更别说普通老百姓了。为什么古代文人少有近视眼呢?网络配图有人总结出以下六大原因:一、古时候大部分人不认字,也没多少人读得起书。只有家庭条件好或有地位的人才读得起书,即便是读书,用在读书上的时间也很少,而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就决定了古代不存在形成近视眼的大环境,患近视的风险和概率都很低。二、古人书写用的毛笔比较长,眼睛距字的距离较远,写的字也相对大些,客观上起了一定的预防作用。三、古人读的是私塾,没有现在的黑板,不会产生看黑板困难,也就不用想什么办法治近视。加上古代自然科学不发达,那时的学生读的书很少,也没有外语、物理、化学等,数学也只是加减乘除等简单运算,主要是四书五经,一本《论语》要读好几年,没有太多书读自然不太会近视了。网络配图四、古人的生活节奏慢,交通以骑马与步行...
· 中国第一副对联
我国第一幅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时间:约1046年前。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对联介绍: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
· 十二星座在6世纪随佛经传入中国
百科知识十二星座即黄道十二宫,是占星学描述太阳在天球上经过黄道的十二个区域,包括白羊座、金牛座、双子座、巨蟹座、狮子座、处女座、天秤座、天蝎座、射手座、摩羯座、水瓶座、双鱼座。黄道十二星座在古巴比伦时代就已定名,巴比伦人又把整个黄道从春分点开始均分为12段,每段称为一“宫”,各以所在的星座命名,称“黄道十二宫”。这些概念后来被古希腊人吸纳,到公元前后,“黄道十二宫”概念从希腊传入印度,6世纪随佛经进入中国。目前见到的关于黄道十二宫汉译名最早的文献是《大方等日藏经》,这是隋开皇初年天竺法师那连提耶舍从梵文翻译的。译文将“白羊”和“金牛”译作“特羊”、“特牛”,“特”是“雄性”的意思;“双”被释为男女二人,大约是“在天愿为比翼鸟”的联想,所以被译为“双鸟”;“人马宫”是半人半马射箭的造型,梵文原文为“弓”,故译作“射”;“宝瓶”是人倾斜水瓶的形象,故译为“水器”;至于羊身鱼尾的动物形象称“磨竭...
· 换血换能永葆青春吗?
美国一家初创公司近日开始尝试一项抗衰老方法:将被试者身体的血液更换为年轻人的血液,意图帮其“重返青春”。这个好似吸血鬼故事的实验引发不少争议。由美国企业家杰西·卡拉马金建立的初创公司“安布罗西亚”(Ambrosia)目前正在开展实验,研究输入年轻人血液和血浆带来的健康效果。该公司招募600名志愿者,分别在两天时间内接受16岁至25岁间的捐赠者捐出的血液。参与者需为此支付8000美元。卡拉马金说,在一个月时间内,已有30名参与者一次性接受输入约两升被移除了血细胞后的血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出现“看得见的好处”,如注意力、外观和肌肉张力的改善等。这位32岁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称,其灵感来自连接两只老鼠血管的“异种共生”实验。2013年,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把一只年轻小鼠与一只年老小鼠缝合在一起,两者共享一套血液循环系统,年轻小鼠的血液似乎让年老小鼠“恢复青春”。这项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研究称,年...
· 烟草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谈起烟草,似乎古今中外,老幼皆知。其实不然,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烟草是舶来品,不是土特产,而且并非古已有之。除印第安人外,吸烟成为人们的嗜好,只不过才400多年的历史。烟草是茄科烟草属的植物,共有50多种,栽培最多的是红花草,其次是黄花种。烟草的别名很多。《粤志》称它为八角草,也叫仁草;《百花镜》称它为相思草;《和汉药考》称它为南蛮草,亦叫长命草、还魂草等。烟草的原产地在拉丁美洲的厄瓜多尔及其附近,其范围可能北起墨西哥,南达玻利维亚,东到委内瑞拉。烟草传播得很快,1565年从法国传入德国,接着传入俄、日、英、印尼、印度及菲律宾等地。17世纪以后,吸烟之风传遍了全世界。烟草传入我国,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由菲律宾的吕宋岛传入厦门,所以当时叫它为“吕宋烟”。种植最早的是漳州。但也有人认为是先传入台湾,再传入漳州、泉州。传入的确切时间、年份已不可考,最早的说法认为是在万历三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