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乾“千叟宴”排场奢华 如此“敬老”存争议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封建王朝中,为后世或津津乐道或口诛笔伐的“千叟宴”当属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敬老活动。清康熙和乾隆皇帝曾先后各两次邀请全国各地的数千位老寿星来京师共赴御宴。而且,根据寿星的年龄,有的赐给诗刻、如意、寿杖、朝珠,有的赠“八品顶戴”赏穿“黄补褂”,有的颁发重量不等的“养老银牌”,有的甚至由皇帝亲自敬酒,以表示对老人的关怀与尊敬,因此“千叟宴”也被称为“敬老宴”。
所谓“千叟宴”,其实就是清代老寿星们的大聚餐,始于康熙,盛于乾隆。因康熙五十二年在畅春园第一次举行千人大宴时,康熙皇帝在席间赋《千叟宴》诗一首,故得宴名。
康熙皇帝第一次大办“千叟宴”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那年他恰逢“花甲”。康熙认为:自秦汉以降,称帝者一百九十有三,“享祚绵长,无如朕之久者”。所以,决定举办万寿大典庆贺60寿诞。他昭告天下耆老,年六十五岁以上者,官民不论,均可来京城参加畅春园的聚宴。清礼部也特别作出规定:“今岁恭遇万寿六旬大庆,非寻常可比”。于是,在全国的老寿星们中选了两千四百一十七位七十岁以上的人参加畅春园盛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69岁,为了预庆自己70岁生日,又举办了第二次“千叟宴”,并把地点改在了紫禁城的乾清宫。
乾隆皇帝效法祖父,也先后举办了两次“千叟宴”。第一次是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为了纪念继位50周年,75岁的乾隆举办了第一次“千叟宴”,地点也是在乾清宫。第二次“千叟宴”是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86岁,这时他已经退位做起了太上皇,地点改在了紫禁城宁寿宫的皇极殿。乾隆皇帝的“千叟宴”场面之大,人数之众、排场之奢,都远远超过了爷爷康熙。乾隆五十年(1785年)乾清宫的这次“千叟宴”,被邀请的老寿星多达三千余人,其中既有皇亲国戚、前朝老臣,也有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寿星。御宴上,乾隆皇帝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据说当时一位最年长的寿星已有141岁,于是乾隆皇帝和纪晓岚就为其做了一副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上联意为:两个甲子之和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同样工整巧妙:古稀双庆是两个七十,再加一,也恰好141岁。
从康熙皇帝的第一次“千叟宴”,到乾隆皇帝的最后一次“千叟宴”,对其评价始终存在争议。盛赞者褒称其“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反对者贬其好大喜功、排场奢华、贪图虚名……如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康熙和乾隆这两位皇帝能用自己影响力,拿出实际行动来“敬老爱老”,其实无可厚非。
那么,“千叟宴”总共办过几次?有人认为不止如上这四次。因为在陕西省彬县永乐村一位叫张四敏的墓碑上,曾发现过写有其参加“千叟宴”并获赠“八品顶戴”和“黄补褂”的文字。张四敏生于乾隆四十六年,卒于道光二十九年。即使是乾隆六十一年最后一次办“千叟宴”,他也只有十五岁。此外,陕西三水万氏有至少十一人被赏穿“黄补褂”,有些也是在乾隆年以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