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老美容术“绞脸”:姑娘出嫁前把脸上汗毛拔光

2017-05-3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4
转发:0
评论:0
古老美容术“绞脸”:姑娘出嫁前把脸上汗毛拔光,绞脸,对农村50岁以下的女人来说,是一个生僻的名词,60岁左右的女人大都经历

  绞脸,对农村50岁以下的女人来说,是一个生僻的名词,60岁左右的女人大都经历过,因为出嫁前,她们都要绞脸。

  绞脸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术,也叫开脸,是一个女孩子的成人礼。这一习俗有两千多年了,传说有许多版本,其中一种关于开脸起源的传说很大众化,是说隋炀帝滥抢民女,有一户人家便把出嫁女儿脸上的汗毛全部除去,涂脂抹粉假扮城隍娘娘抬到新郎家,以躲避官兵的检查。后来大家纷纷效仿,便成了习俗。何谓绞脸,就是姑娘出嫁前,由一位年纪大的婆婆用一根结实的丝线,一端咬在嘴里,另外两端绕在手指上,只见两只手上下翻飞,一会儿工夫,就把脸上的汗毛全拔光了。绞脸时,有的还口里念着“福筷举一双,开始贵头鬃,去污求吉利,健康到百年”等吉利话。被开过脸的姑娘,会变得白皙美丽、容光焕发。就像现在的美容店美容一样,楚楚动人。

  第一次看到绞脸,是我姐姐出嫁的前一天。那天,姐姐一起床就急着洗头,晌午时分,邻居的姨姨拿着一个小包来到家里,对我姐姐说:“改改,洗头了吗?”姐姐笑着点点头,算是回应。接着,那位姨姨便开始给姐姐绞脸,我以为要用剃头的刀子,谁知那位姨姨先用粉,在面部和头发边缘处涂擦。接着,拿出一根纤细的丝线,放在手指上瞬间变成有三个头的“小机关”,两手各拉一个头,线在两手间绷直,另一个头用嘴咬住、拉开,成“十”字架的形状。那线便有分有合,上下翻飞,线贴到人的面部,便可将汗毛绞掉。我不由倒吸了一口气,用丝线拔汗毛,那该有多疼啊?我下意识地问姐姐:“疼不疼?”姐姐朝我笑笑,摇摇头。不疼是假的,我心里说。一会儿工夫,就把脸上的汗毛全拔光了。那位姨姨用布擦了擦姐姐的脸,姐姐出落得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脸白净了,人也精神了。我拍着手说;“姐姐好漂亮啊!”绞脸竟然这样神奇,但我还是向那位姨姨说出我的担心:汗毛生生地被绞下来会不疼吗?那位姨姨说:这要看你手上的功夫了,一要快,二要用力均匀。这神奇的绞脸,也使我们对村里的其她姑娘出嫁前,有没有绞脸做一番端详、评论。我们这些小孩子自然是跑在最前面,也好看个真切。

  如今,绞脸这种古老的美容术,已成为过去。“绞脸”媳妇、婆婆也没了踪影。姑娘出嫁都要到美容美发店洗头、盘发、美容,有条件的还请化妆师上门服务,花费从几百元到两三千元不等。

  在我看来,古老的美容术——绞脸,给人一种自然的美,让人有一种眷恋和怀念。绞脸没有浓妆,平增了清淡,给人以真切的感受和欢乐。就拿姐姐来说,是很怀念过去的绞脸的。

  绞脸,一个简朴的美容方式走远了,缕缕浓香扑面而来。岁月深处的绞脸,近乎失传、绝迹,是一种遗憾,但也是一种进步。你说,是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老美容术“绞脸”:姑娘出嫁前把脸上汗毛拔光
绞脸,对农村50岁以下的女人来说,是一个生僻的名词,60岁左右的女人大都经历过,因为出嫁前,她们都要绞脸。绞脸是一种古老的美容术,也叫开脸,是一个女孩子的成人礼。这一习俗有两千多年了,传说有许多版本,其中一种关于开脸起源的传说很大众化,是说隋炀帝滥抢民女,有一户人家便把出嫁女儿脸上的汗毛全部除去,涂脂抹粉假扮城隍娘娘抬到新郎家,以躲避官兵的检查。后来大家纷纷效仿,便成了习俗。何谓绞脸,就是姑娘出嫁前,由一位年纪大的婆婆用一根结实的丝线,一端咬在嘴里,另外两端绕在手指上,只见两只手上下翻飞,一会儿工夫,就把脸上的汗毛全拔光了。绞脸时,有的还口里念着“福筷举一双,开始贵头鬃,去污求吉利,健康到百年”等吉利话。被开过脸的姑娘,会变得白皙美丽、容光焕发。就像现在的美容店美容一样,楚楚动人。第一次看到绞脸,是我姐姐出嫁的前一天。那天,姐姐一起床就急着洗头,晌午时分,邻居的姨姨拿着一个小包来到家里,对...
· 剩女出嫁难!为何宋朝的姑娘个个难出嫁
导读:宋朝的姑娘为何个个都难以出嫁,对于宋朝的姑娘来说,她们难以出嫁并不是长得丑,而是在当时,嫁妆要求过于太高,一般人家娶不起。我们举几个宋朝的例子就知道姑娘难嫁的真正原因了。网络配图第一个例子,范仲淹的族规。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做过大官,积攒了不少钱,他发家以后,一个人把叔叔大爷堂叔堂伯哥哥兄弟堂兄堂弟总之整个家族全养了起来,家族里不管谁家办红白喜事,都是范仲淹出钱资助。为了做到不偏不向,范仲淹定了个规矩:凡是族里男孩娶亲,彩礼都要按20贯的标准去送;凡是族里女孩出嫁,嫁妆都要按30贯的标准去置。很明显,给女孩办嫁妆要比给男孩送彩礼负担重。当时一贯就是铜钱1000文,范仲淹制定这一族规的时候,大米市价是50文一石,宋朝一石相当于今天65升,装米大约100斤。50文买100斤米,等于一文钱能买两斤,一贯能买2000斤。现在2000斤普通大米要卖4000元左右,所以按购买力来换算的话,范仲淹所...
· 剩女出嫁难!为什么宋朝的姑娘个个难出嫁
第一个例子,范仲淹的族规。范仲淹是北宋名臣,做过大官,积攒了不少钱,他发家以后,一个人把叔叔大爷堂叔堂伯哥哥兄弟堂兄堂弟总之整个家族全养了起来,家族里不管谁家办红白喜事,都是范仲淹出钱资助。为了做到不偏不向,范仲淹定了个规矩:凡是族里男孩娶亲,彩礼都要按20贯的标准去送;凡是族里女孩出嫁,嫁妆都要按30贯的标准去置。很明显,给女孩办嫁妆要比给男孩送彩礼负担重。网络配图当时一贯就是铜钱1000文,范仲淹制定这一族规的时候,大米市价是50文一石,宋朝一石相当于今天65升,装米大约100斤。50文买100斤米,等于一文钱能买两斤,一贯能买2000斤。现在2000斤普通大米要卖4000元左右,所以按购买力来换算的话,范仲淹所说的一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4000元,20贯即8万元,30贯即12万元。也就是说,在范仲淹的家族里,男孩娶亲需要送8万元的彩礼,女孩出嫁则要带12万元的嫁妆。第二个例子,苏辙嫁女...
· “大姑娘出嫁坐花轿”的历史由来
传统文化早先,不论是大家闺秀出阁,还是小家碧玉出嫁,都不坐轿,而是骑着毛驴去夫家成亲。大姑娘出嫁坐花轿的习俗,是清朝乾隆二十年后的事了。乾隆皇帝巡视河南中牟县留下了“大姑娘坐轿头一回”的千古美谈。清朝乾隆二十年,因巡视黄河的筑堤情况,乾隆皇帝来到了河南。在郑州市东面的中牟县,乾隆满面春风,信步而行,他在这里拜谒先贤胜迹,赏览民间风情,体察乡野民风,兴致很高。这天,乾隆伫立在中牟县衙外面的一个池塘前面,看着池塘里荷花盈盈,荷叶田田,清香弥漫,池塘旁边又有垂柳依依,清风细细,不觉心醉神驰,就随口吟诵起了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吟咏西湖的诗:“菡萏香清画舸浮,使君不复忆杭州。都将二十四桥月,换得西湖十顷秋。”说来也巧,就在乾隆沉醉在诗情画意中的时候,正好迎面走来一支迎亲队伍,吹吹打打,鞭炮响亮,披红挂彩,笑声不断,热闹非凡。原来,今天是县城里有名的才女刘若莲小姐出嫁的日子,正好从县衙门前经过,还正好遇...
· 潮汕文化―礼节习俗―姑娘出嫁送花粉
姑娘出嫁,同伴姐妹、亲朋戚友买礼物祝贺,俗称送花粉。礼物多是羊毛、衣料、花巾、画屏、镜台、钟表、梳妆品等姑娘应用之物,一般不能送嫁妆已有及嫁娶双方必办之物,以免引起误会。揭阳县有些地方送猪肉、鸡蛋,澄海县则不能送这些东西。姑娘家收下礼物,以喜糖回礼。今人多赠送出嫁姑娘所缺物件如家用电器、字画、书籍、相簿等。也有送贺金者,不单送女方,而是送男女双方,统称贺新婚礼品,不叫送花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