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与“高科技”失之交臂
1794年绘制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虽然充满西方对当时中国的猜想,但上方飘浮的小型热气球清晰可见。
公元1793年9月14日,在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当年叫热河行宫的地方,乾隆皇帝迎来一名特殊客人——来自英国的使臣马戛尔尼。在中国史书上,有关马戛尔尼的故事更多限于使臣该以怎样的礼仪觐见天朝皇帝,但这次觐见还带来一次足以让整个未来翻转的机会——马戛尔尼带给乾隆的礼物,代表着当时英国乃至欧洲最新的文明成果,可惜自大的清朝上下并不愿意多看一眼。
根据英方的记录,当时马戛尔尼带给乾隆皇帝的礼物中,有三样特别值得关注。最为瞩目的便是一具大型热气球,可以搭载一名乘员升上高空。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的1793年,热气球在欧洲发明才10年,这是当时最令人惊奇的科技新发明。马戛尔尼原计划为乾隆举行一次热气球升空试验,让中国皇帝看看英国人是怎样把人类送上天空的。可这一计划却被人兜头浇了一瓢凉水,浇凉水的不是别人,正是权倾朝野的大学士和坤。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写道,和坤断然拒绝了现场试验热气球的请求,让自己十分懊恼,因为“如果中国人看到热气球,他们便会懂得欧洲文明发展到了何种地步”。在1794年英国画家吉尔雷创作的《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绘画中,也出现了一具小型热气球。也许这是马戛尔尼想出的折中之策,用模型代替真正的热气球,但更可能的是乾隆连这个模型都没有注意到。和坤拒绝马戛尔尼试验热气球的原因,也许是不希望这个庞然大物凌驾于万岁爷头上,毕竟晚年乾隆变得好大喜功且刚愎自用。无论如何,乾隆是有机会见到近代热气球的第人,但他不仅没能亲眼看到热气球试验,也没有机会思考热气球和它代表的航空技术将怎样改变人类社会。
马戛尔尼带给乾隆的另一件礼物,是拥有100门主炮的皇家海军“皇家君主”号风帆战舰模型。马戛尔尼来华乘坐的座驾,是拥有64门炮的风帆战舰“狮子”号,但英王乔治三世并不知道大清帝国的海洋力量有多强大,生怕“狮子”号在乾隆面前不够威风,因此特地把刚服役不久的一等战列舰“皇家君主”号的模型送给乾隆,潜台词就是说“中国皇帝,看看我皇家海军的实力吧,与我大英帝国通商交好是中国的必需”。但英王并不知道,当时的中国仍然实行海禁,出海通商完于朝廷严控之下,中国的海洋交通乃至海军装备早已落后于欧洲。49年后的1842年,作为英国远征舰队的旗舰,皇家海军“皋华丽”号战舰一路开到南京江面,鸣放礼炮庆祝《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而这艘战舰,也不过装备74门炮。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战败,早已不是火炮和战舰的单纯问题。
马戛尔尼送来的礼物中,还有3件英国马车的模型。其中4轮皇家马车模型非常精致。当时西方在陆路运输中已广泛采用4轮车辆,并成功解决4轮马车的转向问题——采用前轴独立偏摆来实现灵活转向。而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使用双轮畜力车。这种车辆承载能力有限,运输效率低下,制约了东方文明的陆路运输能力,导致整个清朝都严重依赖水路漕运。
除了这三件有趣的礼物,马戛尔尼还曾指令自己的使团卫队为乾隆皇帝安排了一次火器操演,但清朝官员还是拒绝了这一请求——也许大清官员会把这一请求理解为“英夷在向天朝炫耀武力”。马戛尔尼在日记中对此耿耿于怀,“他们连看都不想看一下,要知道中国军队使用的仍然是火绳枪”。1793年的大清军队,使用的火器主力是火绳枪,而早在90多年前,欧洲人已开始用燧发枪替代火绳枪。马戛尔尼并不知道,中国人使用火绳枪的历史几乎延续到清末。1900年八国联军带着定装弹的撞针式步枪来到中国时,清军仍然使用着为数不少的火绳枪。
对于中英之间1793年这次文明对撞,英国史学家这样评论,“中国人曾经任由枯萎的文明秧苗,正在欧洲茁壮成长。当时中国沿海的大帆船,往往在船头上绘有大大的一对眼睛,如果你问中国人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会回答,如果没有眼睛,大船怎么看得到方向,如何知道自己要驶向何方呢?”殊不知,文明需要明亮的眼睛,但这双眼睛不是画笔绘就,也不是某一个统治者的明眸善睐,而应该牢牢生长在民族精神的面庞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