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春秋战国历史-城邑和关塞要津的设防

2017-05-2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44
转发:0
评论:0
春秋战国历史-城邑和关塞要津的设防,春秋以前,列国除国都以外,一般城邑和关隘要津多不设防。这从军事上说,主要是由
  春秋以前,列国除国都以外,一般城邑和关隘要津多不设防。这从军事上说,主要是由当时的民兵性质决定的。如秦穆公袭郑,从华阳(今陕西华阳县东南)出兵,一路经过函谷关(今河南宝灵县东北),二崤山(今河南济宁县西北。崤山有二:曰东崤、西崤)、环辕、伊阙,而后到河南偃师,行程二千余里,途中遇到郑商人弦高始被发觉,所有周、晋的关隘要道均无兵防守,就是很好的一例。

  但是,战国时代由于战争频繁和常备军的出现,过去那种“津梁未发,城险未修,渠答未张”的情况已成为历史了。

  战国时的城邑一般都驻有重兵。据《商君书》、《战国纵横家书》、《尉缭子》等,一个万家之邑或百丈、千丈之城,即有一万战士防守。

  如遇敌人来攻,还要动员全城男女老弱上城助守。

  设防的城市,城墙要修得“厚以高,壕池深以广”。城上每隔一定距离设有一个候楼,既是守城的屏障,又便于监视敌人。各设防的城市应能独立作战,又应互相支援,做到内有坚守之兵,外有救援之军。“关梁”,在春秋以前本是阻绝交通、雍塞道路的障碍,而战国时却忽然发现是“邦国之固,而山川社稷之宝也。”《盐铁论・险固篇》说:“诸侯之有关梁⋯⋯盖自战国始也。”明代董说所著《七国考》统计,七强的主要关梁达四十余处。如秦的商、洛、�ァ⒑�,楚的巫山、方城,齐、赵的常山、河、漳,韩的巩、洛、成皋、商阪之塞等。魏在七强中无“名山大川之限”,地势平坦,无险可守,被人看作是“四分五裂之道”。总之,战国时“备边境,充要塞,谨关梁,塞”已经成了当务之急。同时,列国还纷纷在边境修筑长城,驻兵御敌。 

  楚国的长城号曰方城,以鲁关(今河南鲁山县鲁阳关)为中心向东经�呦兀�今鲁山县东南),到达�p水,折向东南,到达�a阳(今河南泌阳县),由鲁关向西,东北连翼望山(今河南栾川县南),南向达穰县(今河南邓县)。特点是东西两面有城,南北与山连接,故号曰“方城”。 

  齐国的长城规模也很大。《齐记》说:“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 东至海, 西至济州, 千余里, 以备楚。” 据杨宽先生考证,它起于平阴县的防门,东向经五道岭,绕泰山西北麓的长城岭,经历泰沂山区,一直到胶南县小朱山入海。

  魏国的长城有二条。一条在西北,南起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经渭水、洛水,北到上郡(今陕西北)与秦接壤之地。另一条在魏国西南部,起于卷(今河南原阳县西),经阳武(今原阳县东南),折向西南,到达密(今河南密县西北),全长六百余里。 

  燕的长城有南北两条。南长城称易水长城,按易水走向,西起河北易县,东到文安,长达五百余里。北长城西起造阳(在上谷,今属内蒙赤峰市),东至辽宁襄平(今辽宁辽阳),蜿蜒2000 余里。 

  赵国也有南北两条长城。南长城在漳水以北,赵南界,大体在今河北武安县西南,经今磁县,到今肥乡县南。主要用于防御魏、秦。北长城东起于代(今河北宣化)经云中、雁门,西北折入阴,至高阙(今内蒙乌拉与狼山之间的缺口),全长1300 里,主要防御燕和三胡。 

  秦的长城在西北境,主要防御胡人。据杨宽先生说它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今渭源县北,又西北到古狄道(今甘肃临洮),又北到今皋兰, 经兰州市东北行, 入于今宁夏。

  除七强而外,位于今河北中部的中山国也筑有长城。罗哲文先生说:“中山长城的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纵贯恒山,从太行山南下,经尤泉、倒马、井陉、娘子关、固关以至于邢台黄泽关以南的明水岭大岭口,全长五百余里”。主要防御赵、齐。

  与关塞要津设防相适应,战国时出现了“符节”制度。符,一般用于军事行动,称“甲兵之符”,是金属所制,上有铭文,分为两半,右半在君,左半在将,是调动军队的信物。如信陵君救赵,夺晋鄙军权, 

  就是先盗得存在魏王处的半个虎符。又据秦新�V虎符铭文,在边境有突发事件时,虽无兵符,也可以便宜从事。“节”用金属或竹节制成,上有铭文,是往来使者和行旅通过关塞要津及城邑的通行证件,现存的鄂君启节是最好的实物证明。据桓谭《新论・离事》说,公孙龙“乘白马,无符传,欲出关,关吏不听”。战国时,不但城邑的四门设有专门检查行旅符节的官吏,而且在遇有战事时,在设防的城邑中“巷术周道、必为之门。门二人守之, 非有信符, 勿行。不从令者斩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分守要津
【成语】分守要津【成语】分守要津【发音】fēnshǒuyàojīn【释义】要:重要;津:渡口。为分别把守交通要道。【出处】明·何良臣《阵纪·战机》:“以寡击众,务于隘塞,必于暮夜,伏于丛茂,要于险阴;以众击寡,务于广漫,利于旦辰,分守要津,绝彼运道。”
· 盘踞要津
【成语】盘踞要津【成语】盘踞要津【读音】pánjùyàojīn【解释】指占据显要的位置。【出处】宋·邵伯温《闻见前录》卷十一:“今观安石汲引亲党,盘踞要津,挤排异己。”
· 分守要津
分守要津分守要津分守要津的意思分守要津是什么意思分守要津什么意思分守要津的近义词分守要津的反义词分守要津的拼音【成语意思】:要:重要;津:渡口。分别把守交通要道。【用法分析】:分守要津作谓语、定语;用于战争等。【成语来源】:明·何良臣《阵纪·战机》:“以寡击众,务于隘塞,必于暮夜,伏于丛茂,要于险阴;以众击寡,务于广漫,利于旦辰,分守要津,绝彼运道。”【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动宾式成语【使用程度】:生僻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fēnshǒuyàojīn【成语声母】:FSYJ【近似成语】:津津有味:津:口液;唾液;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形容趣味很浓或很有滋味。津关险塞:津:渡口;关:关口;险:险要之地;塞:要塞。指水陆山川关隘、险要之处。【成语接龙】:分守要津→津关险塞→塞上江南→南郭先生→生死永别→别无它法→法出一门门当户对→对酒当歌→歌舞...
· 窃据要津
【成语】窃据要津【成语】窃据要津【拼音】qièjùyàojīn【解释】比喻用阴谋手段占据重要的职位。【出处】毛泽东《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若夫暗藏之汪精卫则招摇过市,窃据要津;匿影藏形,深入社会。”
·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