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历史-夏史
夏商周历史-夏史,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它是由禹在公元前21世纪得舜禅位而建立的。由于
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它是由禹在公元前21世纪得舜禅位而建立的。由于在公元前21世纪,黄河泛滥成灾,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在尧舜时期,治理洪水是当时的首要大事。禹的父亲稣采用堵塞的方法,多筑堤坝,用九年功夫没有成功。在舜治政的时候,稣被处死,舜又命禹治理水患。禹劳身苦思,采用疏导方法,历时十三年几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完成治水大业。他采用“准绳”“规矩”等测量工具和“陆行采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等交通工具来进行施工,他从黄河中段冀州开始(黄河泛滥的枢纽地带),一步步向东方的充州、青州、徐州、南方的荆州、豫州疏导,最后又折向西北去整理黄河的上游。他将黄河下游的河道分辟为九股,散其水势,然后再分为漯济流下勃海。因治水有功,舜禅位于禹。公元前2183年,禹即帝位于阳城(河南登封)。禹本姓姒,曾被舜定都封为夏伯,故国号夏。由于禹在治水时的辛劳艰苦,在位时间的声望,通达四海,获得百姓爱戴,诸侯尊崇,谓为华,故后世有“华夏”之说。
禹建国有几件事,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第一:治理洪水。由于长期治水,禹了解各地的地势地产,风俗人情,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及人民联系,将天下划为九州:
雍州(约当今陕西之地)
冀州(约当今山西南部)
豫州(约当今河南)
兖州(约当今河北南部)
青州(约当今山东)
徐州(约当今苏北、皖北)
扬州(约当今皖南、苏南)
荆州(约当今豫南与湖北)
粱州(约当今陕南)
又分全国为五服(以王畿为中心,王畿四周五百里为甸服,五百里外为侯服,侯服外五百里为绥服,绥服外五百里为要服,要服外五百里为荒服),构成了一个以王京为中心的空间观念,又根据外地物产,制为九等贡赋,此及禹贡九州。据说禹集九牧之铜铸成九鼎,上刻各地方物,这九鼎一直成为传国重器,也就是国家的象征。
第二:用益(虞)和(后稷)协助治水和治理国家。益掌火,在治水之前,以火焚山林,以驱禽兽;弃为后稷,掌播谷,在水平之后教民种植耕。同时命诸侯相互协助,调有余以济不足。
第三:讨伐拒不合作治水的顽民有苗氏。盖当时治水乃全民动员也。
第四:大会诸侯于涂山,将后至的防风氏杀死以明纪律。史称执玉帛而来与会有万国,执玉的是大诸侯(氏族部落),执帛的是小诸侯(氏族部落)。于是天下大治。
第五:推进农业,建立农历。夏人建国后配合农时而制订以建寅为岁首(正月)的历法,最合乎农业的时序。此历法沿用到天就是那四序分明的阴历,我们又称之为“农历”。
第六:大禹始称王,始定传子之局。禹死后曾也按禅让制度传位于东夷益,但由于益无显赫功业,众诸便沥之反对益即全,而拥戴禹子启。最后启将益杀死,即帝位。启即位后,便让禅让制除,建立了父子相告的君主世袭制度。世袭制度建立,标志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启是夏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曾大会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县许昌之间)。有扈氏不服,启率兵与有扈战于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之战”(《尚书、甘誓》记述的就是战争前夕发布战争动员令的内容)。最后是启灭有扈氏,既巩固了夏王朝统治,又确立了新的传子制度。
启在位九年卒,子太康立。启在位时是位好逸恶劳的君主,生活极其淫逸放纵,喜好乐舞,沉湎酒色。启子太康则更荒淫无度,这导致了夏王朝统治下百姓的强烈不满。于是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作乱,太康被逼迁斟(河南巩县)。此乃夏早期的“太康失国”。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即位。仲康死后,其子相继立。在此同时,有穷氏发生了激烈的。后羿擦持其善射,终沉湎于捕猎取乐,不理政事,并将得力大臣逐弃,任用奸人寒浞为相。寒浞对内行媚于后羿,对外广施财贿,培植党羽。最后寒浞趁后羿外出田猎,篡夺政权并杀后羿。寒浞又弑相,于是夏国统几绝。相妻缗正怀有身孕并逃脱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及大,由有仍(山东济宁)逃到虞地(河南虞城),并作了有虞氏的疱正。后来有虞氏的首领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二姚”嫁给少康为妻,并封田地一成(方十里为成)、民众一旅(五百人为一旅)。少康就凭这一成一旅为资本,联系夏朝旧众,灭掉寒浞,复兴夏朝,建都安邑,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子杼,针对东夷人善射的特点,发明了防御的四甲,在覆灭寒浞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子杼即位以后,开始征代东夷,一直打到东海,由于康即位后,充分吸取太康失国的教训,致力于当年德政,对外积极改善与四周夷族的关系,国势逐渐强大,子杼继位后,仍能衽德政,继续发展国力,因此,在子杼统治时期,夏朝国势最为强大。
到杼子槐即位的时候,各地夷族纷纷表示归顺,史称“九夷来朝”(九夷包括有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杼由于为夏王朝的发展强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人称他“能率禹者也”。
帝槐以后,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的统治基本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局面,对东部夷族的统治也基本可以维持。帝芒统治时期,曾东狩于海,说明夏王朝的势力一度曾发展到东部沿海一带。帝泄时,也曾对东部的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颁行过新的王命。帝不降时,曾伐九苑,说明其时夏王朝的武力还十分强大。
帝扃之子帝廑即位时,发生严重的旱灾。帝廑死后,帝不降(帝扃之兄)的儿子,也就是帝廑的从兄弟孔甲即位。从帝不降到帝孔甲,王位的继承比较混乱,可能出现了比较激烈的王位争夺。夏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帝孔甲是夏王朝第十四位王,他是夏王朝走向衰落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孔甲不仅生活上极其,而且特别信奉鬼神之事,因此朝政日益荒怠,诸侯纷纷背叛。《国语 周语下》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说明正是由于孔甲的祸乱,夏王朝只历四代即告灭亡。孔甲以后,夏王朝先后又历三王,分别是帝皋、帝发和帝履癸,帝履癸就是著名的暴君桀。
夏桀是一个非常聪明而有勇力的群主,但足恃其武力,不修德政,终日沉湎于犬马声色,夏桀竭尽民力,榨光民财,大兴土木。由于宠爱有施氏之女妹喜和山民山氏二女琬琰,作酒池肉林,荒淫奢侈。忠臣关龙逢进谏遭杀害;太史令终古哭谏遭到,被迫亡商。老百姓不堪忍爱,纷纷诅咒夏桀。夏桀又好大喜功,兴所谓问罪之师,通过艰难作战,最终灭掉有缗氏,也耗尽国力,史称“桀克有缗纷丧其国”。
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夜雨。夏中心区伊洛一带由于伊水与洛水干涸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灾。与此同时,在东方世居在今安微毫县到河南商邱一带的商国势力日益强大。到了商汤时候,由于积德行义,诸侯多叛桀而归汤。
公元前1751年,商汤俯顺舆情,率诸侯之兵,讨代桀,与夏桀大战于鸣条(山西安邑,准河之南),即著名的“鸣条之战”。
夏桀屡战屡败,向东南方逃走,终被商汤所俘,并被流放在南巢(安微巢县)。史称“商汤革命”。三年后,桀死,夏王朝灭亡。
禹建国有几件事,对后世有重大影响。
第一:治理洪水。由于长期治水,禹了解各地的地势地产,风俗人情,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及人民联系,将天下划为九州:
雍州(约当今陕西之地)
冀州(约当今山西南部)
豫州(约当今河南)
兖州(约当今河北南部)
青州(约当今山东)
徐州(约当今苏北、皖北)
扬州(约当今皖南、苏南)
荆州(约当今豫南与湖北)
粱州(约当今陕南)
又分全国为五服(以王畿为中心,王畿四周五百里为甸服,五百里外为侯服,侯服外五百里为绥服,绥服外五百里为要服,要服外五百里为荒服),构成了一个以王京为中心的空间观念,又根据外地物产,制为九等贡赋,此及禹贡九州。据说禹集九牧之铜铸成九鼎,上刻各地方物,这九鼎一直成为传国重器,也就是国家的象征。
第二:用益(虞)和(后稷)协助治水和治理国家。益掌火,在治水之前,以火焚山林,以驱禽兽;弃为后稷,掌播谷,在水平之后教民种植耕。同时命诸侯相互协助,调有余以济不足。
第三:讨伐拒不合作治水的顽民有苗氏。盖当时治水乃全民动员也。
第四:大会诸侯于涂山,将后至的防风氏杀死以明纪律。史称执玉帛而来与会有万国,执玉的是大诸侯(氏族部落),执帛的是小诸侯(氏族部落)。于是天下大治。
第五:推进农业,建立农历。夏人建国后配合农时而制订以建寅为岁首(正月)的历法,最合乎农业的时序。此历法沿用到天就是那四序分明的阴历,我们又称之为“农历”。
第六:大禹始称王,始定传子之局。禹死后曾也按禅让制度传位于东夷益,但由于益无显赫功业,众诸便沥之反对益即全,而拥戴禹子启。最后启将益杀死,即帝位。启即位后,便让禅让制除,建立了父子相告的君主世袭制度。世袭制度建立,标志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启是夏王朝的第二代君主,曾大会诸侯于钧台(今河南禹县许昌之间)。有扈氏不服,启率兵与有扈战于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之战”(《尚书、甘誓》记述的就是战争前夕发布战争动员令的内容)。最后是启灭有扈氏,既巩固了夏王朝统治,又确立了新的传子制度。
启在位九年卒,子太康立。启在位时是位好逸恶劳的君主,生活极其淫逸放纵,喜好乐舞,沉湎酒色。启子太康则更荒淫无度,这导致了夏王朝统治下百姓的强烈不满。于是东夷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作乱,太康被逼迁斟(河南巩县)。此乃夏早期的“太康失国”。
太康死后,其弟仲康即位。仲康死后,其子相继立。在此同时,有穷氏发生了激烈的。后羿擦持其善射,终沉湎于捕猎取乐,不理政事,并将得力大臣逐弃,任用奸人寒浞为相。寒浞对内行媚于后羿,对外广施财贿,培植党羽。最后寒浞趁后羿外出田猎,篡夺政权并杀后羿。寒浞又弑相,于是夏国统几绝。相妻缗正怀有身孕并逃脱生下遗腹子少康。少康及大,由有仍(山东济宁)逃到虞地(河南虞城),并作了有虞氏的疱正。后来有虞氏的首领思将自己的两个女儿“二姚”嫁给少康为妻,并封田地一成(方十里为成)、民众一旅(五百人为一旅)。少康就凭这一成一旅为资本,联系夏朝旧众,灭掉寒浞,复兴夏朝,建都安邑,史称“少康中兴”。
少康子杼,针对东夷人善射的特点,发明了防御的四甲,在覆灭寒浞的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子杼即位以后,开始征代东夷,一直打到东海,由于康即位后,充分吸取太康失国的教训,致力于当年德政,对外积极改善与四周夷族的关系,国势逐渐强大,子杼继位后,仍能衽德政,继续发展国力,因此,在子杼统治时期,夏朝国势最为强大。
到杼子槐即位的时候,各地夷族纷纷表示归顺,史称“九夷来朝”(九夷包括有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杼由于为夏王朝的发展强大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人称他“能率禹者也”。
帝槐以后,帝芒、帝泄、帝不降、帝扃的统治基本保持着较为稳定的局面,对东部夷族的统治也基本可以维持。帝芒统治时期,曾东狩于海,说明夏王朝的势力一度曾发展到东部沿海一带。帝泄时,也曾对东部的畎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颁行过新的王命。帝不降时,曾伐九苑,说明其时夏王朝的武力还十分强大。
帝扃之子帝廑即位时,发生严重的旱灾。帝廑死后,帝不降(帝扃之兄)的儿子,也就是帝廑的从兄弟孔甲即位。从帝不降到帝孔甲,王位的继承比较混乱,可能出现了比较激烈的王位争夺。夏王朝开始走上了下坡路。
帝孔甲是夏王朝第十四位王,他是夏王朝走向衰落的一个关键性人物。孔甲不仅生活上极其,而且特别信奉鬼神之事,因此朝政日益荒怠,诸侯纷纷背叛。《国语 周语下》记载:“孔甲乱夏,四世而陨。”,说明正是由于孔甲的祸乱,夏王朝只历四代即告灭亡。孔甲以后,夏王朝先后又历三王,分别是帝皋、帝发和帝履癸,帝履癸就是著名的暴君桀。
夏桀是一个非常聪明而有勇力的群主,但足恃其武力,不修德政,终日沉湎于犬马声色,夏桀竭尽民力,榨光民财,大兴土木。由于宠爱有施氏之女妹喜和山民山氏二女琬琰,作酒池肉林,荒淫奢侈。忠臣关龙逢进谏遭杀害;太史令终古哭谏遭到,被迫亡商。老百姓不堪忍爱,纷纷诅咒夏桀。夏桀又好大喜功,兴所谓问罪之师,通过艰难作战,最终灭掉有缗氏,也耗尽国力,史称“桀克有缗纷丧其国”。
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夜雨。夏中心区伊洛一带由于伊水与洛水干涸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灾。与此同时,在东方世居在今安微毫县到河南商邱一带的商国势力日益强大。到了商汤时候,由于积德行义,诸侯多叛桀而归汤。
公元前1751年,商汤俯顺舆情,率诸侯之兵,讨代桀,与夏桀大战于鸣条(山西安邑,准河之南),即著名的“鸣条之战”。
夏桀屡战屡败,向东南方逃走,终被商汤所俘,并被流放在南巢(安微巢县)。史称“商汤革命”。三年后,桀死,夏王朝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夏商周历史-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生活
夏商时期城市是王朝和各方国的政治中心和军事堡垒。城市设有防御设施,或修筑高峻的城墙,或挖掘巨大的壕沟,或利用天然屏障。城市内最重要的主体建筑是贵族居住的宫殿和祭祀祖先神灵的宗庙。城市内的居民都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体现了宗族社会结构的特点。城市内还有手工业作坊,分工细致。夏商时期婚制的主流是一夫一妻制,但贵族中一夫多妻现象非常普遍。贵族政治联姻的特征较为明显。夏商王朝与异族方国常常政治联姻,娶异国之女为妻,也将本国女子外嫁。夏商时期的饮食用器有炊器、饮器、食器三大类。炊器主要有鬲、鼎、�p、罐、甑等,用于煮蒸食物;饮器有�V、爵、�[、觚、杯等,多数为饮酒之器;食器主要有簋、豆、钵等。夏代多为陶器,商代则主要是青铜器。当时人们主要的进食方式是抓食,匕、勺、箸是比较常见的餐具。商代的食物中,谷物有粟、黍、麦、稻等。肉类食物有两类,一类是家畜,有牛、羊、豕、犬、马、鸡;一类是野生动物。饮酒盛行...
· 夏商周历史-夏桀无道
夏代后期,由于几个帝王内政不修,外患不断,国力日趋衰弱,到夏桀(履癸)时,已是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改革,骄奢自恣。据《竹书纪年》记载,他「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还从各地搜寻美女,藏于后宫,日夜与妹喜及宫女饮酒作乐。据说酒池修造得很大,可以航船,醉而溺死的事情时常发生,荒唐无稽之事,常使妹喜欢笑不已。民众的生活则十分困苦,他们每年的收成难得温饱,更无兼年之食,每遇天灾则妻离子散。夏代臣民指着太阳咒骂夏桀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说,你几时灭亡,我情愿与你一起灭亡。同时,四方的诸侯也多背叛,夏王朝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这时,商族的势力已经强盛,正在做灭夏的准备。商汤看到夏桀已处于众叛亲离的情况,遂起兵伐桀。夏桀毫无准备,被围于鸣条。商汤全歼了夏军,桀匆忙逃奔,后死于南巢。
· 夏商周历史-夏启继位
据文献记载,传说尧舜禹时期,首领继承人的选择采用举荐方式,让贤能之人来接班,史称“禅让”,所以有尧举舜、舜举禹的故事。禹继位后,先举荐皋陶为继承人,但皋陶早卒。禹又举荐益为继承人。禹死后,启继位成为夏后的说法不一。一说,禹死后,各个部落并不拥护益,而拥戴启,益于是重演禅让故事,把权力让给禹之子启,自己隐退起来。于是启便继位而正式建立夏朝,开始了“家天下”的局面。据《孟子・万章上》记载:“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子也。’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启由此得天下。此与《史记・夏本纪》所载略同。一说,禹死后,启攻益而取得天下,建立夏朝。由此开始确立了以父死子继的世袭制为核心的家天下王朝体制。据《竹书纪年》载:“益干启位,启杀之。”《战国策・燕策一》亦云:“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
· 夏商周历史-殷代官制
关于殷代的职官,甲骨文中是有记载的,但是相当零碎,比较系统的是《尚书・酒诰》的材料。《酒诰》载周公述殷代的官制说:越在外服,候甸男卫邦伯,越在内服,百僚庶尹,惟亚惟服,宗工、越百姓里居(君)。内服、外服,是以王朝为基准来区分。服是服役之意。内服是指王朝官吏,在王朝内服役。外服是指侯、甸、男、卫邦伯,是在王朝外服役。所有的内服、外服,都为大奴隶主――殷王服役。侯、甸、男、卫就是四种指定服役制。每服都存在有许多氏族、家族,或村社,和它的氏族长、家长、或村社推举的村长(里君)。这些氏族、家族和村社,都由它的氏族长、家长或村长统率着在王朝外服役。但是殷的官制毕竟简单,等级不太明显,这从官名的本身可以看出来。例如:僚就是衙门,尹就是官长,亚是次官,服是事务官。殷王朝内只有许多大小衙门(僚)的正长官(尹)、次长官(亚)、事务官(服),并没有更多更严密的等级。宗工、里君、百姓都是代大奴隶主主管百工的、村...
· 夏商周历史-夏代疆域新证
进入传说中的大禹时代,约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国――夏朝。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夏朝的中心地区在今豫西嵩山附近的颍河上游伊洛河流域和黄河北岸的古济水流域,晋西南也是其重要统治区。现在一般认为代表夏文化的二里头类型文化的遗址,分布主要集中在以上两个地区。文献记载中的禹都阳城,很可能就是近年在河南登封县告成镇王城岗发现的古城址。以后所都的斟寻、阳翟也都在这一带。夏朝东面疆土还扩展到了豫东黄河下游地区,夏朝后期都城斟灌、帝丘、老丘、西河等都在这一地区。其势所及南至江汉北,东近淮泗。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就是在这一地区发展起来的。[正文]关于夏代的疆域问题,历来是史学界的争论热点,目前关于夏代国家疆域的所在大体有以下三种说法:1、傅斯年的说法:“夏之区域,包括今山西省南半,即汾水流域,今河南省之西部、中部,即伊洛嵩高一带,东不过平汉线,西有陕西一部分,即渭水下游。东方界线,则其盛时曾有济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